本篇文章1446字,读完约4分钟

在清嘉庆、道光之后,篆书、隶书法进入历史全盛时期,有“三尺纵童、只为笔、篆书而成”的说法。 文人、学者们更是从好古访碑、搜藏古器逐渐迅速发展成为“唯金石是学”,“金石学”逐渐成为显学。 这种风气激活了封存千年的篆书隶古文案,不仅辈出了许多长于篆书隶的大书法家,还涌现出许多集收藏鉴赏考证古文案研究学者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吴隽就是其中之一。 吴隽( 1835-1902 )原名大淳,字止敬,字清卿,后改名大澂以避开穆宗载淳,号恒轩、白云山樵、惣斋、郑坛、白云病叟等,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 1868 ) 我们在这里欣赏的南京博物院收藏的秦铜权篆书轴临作(见图)是他私藏的几块古器碑文。

“清代书法家吴大澂临秦铜权篆书轴赏析”

该轴为纸本,长178厘米,宽95.1厘米,项上附有标题下单词,用于评价铭文风格,项上附有鉌《吴大隈印》、惣斋《朱、白文印》一对。 从书法风格来评价,这个轴应该在作者中年以后制作。 吴大隈幼年能篆刻,开始学习唐李阳冰,得到很好的时评。 中年以后,随着金文研究的深入,他的篆书从斯、冰小篆书走向三代金文,笔意更丰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根轴是他成熟风格的表现:身材方正,笔法严谨,中锋粗糙,笔画强,具有刚性特质。 这部作品在篆法上也与秦篆书的常态不同,不求上下松舒展飘逸,笔画粗细均匀,空之间布局均匀,圆中四翻,转笔多折,类似于印刷缪斯。 从形体上来说,这部作品似乎接近汉代篆书,具有敦厚、坚实的感。 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铜权铭文的原状,但从后面的题记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是真实的存在,应该大致忠实于原状。 “刻文逵、开汉京勒铭之风气”,证明了这件碑文的书写风格与“汉京勒铭”相近。 这《汉京勒铭》的艺术风格是他的成熟风格表现。

“清代书法家吴大澂临秦铜权篆书轴赏析”

吴隽一生久远,个体收藏极其丰富,对三代金文、秦汉勒铭有广泛的研究,造诣很深,但很少见到这种实际的亲临。 相反,他临摹的前秦复制品有很多“不相似”的地方。 例如,他临摹的石鼓、西周钟鼎以及各种铭文多为经过“改良”、“匡正”的形态。 因为,他总是把旧拷贝的试验和研究作为终极目标。 据说他在审查文案方面有很多创见,特别是可以审查古文中的奇形怪状。 为此花了一生的时间,试图整理出与后世右任的“标准草书”相似的“标准篆书”(暂且这么称呼)。 他篆法严格,基于大量的收集、整理、考证。 他规范统一了各种金文案形式,以达到“标准”、“通俗易懂”的目的。 在“美观”方面,尊重汉代篆书敦厚、方正体例,集小篆书法和大篆刻造型于一体,去除了所谓锈斑金石气,使笔画干净、瘦硬、精确有序。 这也是他对这个秦铜权碑文评价特别高,真正临头的直接原因。

“清代书法家吴大澂临秦铜权篆书轴赏析”

吴大隈几乎痴迷于古文案研究,也自负于自己的篆书水平,日常写的手牌、书信都是用大篆书、古文写的,可以说是士林一奇。 再者,光绪11年( 1885年),以参与吉林一带中、俄边界的划定为目标,在界碑的铜柱上制作篆字铭文,成为一时的话题。 在我看来,这些不过是他利用一切机会“推销”自己的“标准篆书”。

“清代书法家吴大澂临秦铜权篆书轴赏析”

另外,吴大隈以篆书闻名于世,但其行书也可以有自己的风格。 这本书轴后两行行书钱知道数字,丝毫不逊色于正文篆书,天骨开,气势逼人,似乎对李北海、黄谷两家很有权势,碑意突出,自然生动,不像篆书过分。

总之,吴大隈一生善古、学古、志志不变,晚年职业生涯受挫,隐居家乡,专门从事金石学研究。 他一生在古文案研究行业取得成功,著述颇丰,有《惣斋诗文集》、《惺斋集古录》、《古肃补》、《恒轩吉金录》、《折衷衡量考试》等行世。 《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传。

标题:“清代书法家吴大澂临秦铜权篆书轴赏析”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