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50字,读完约8分钟

文:品泉阁主

如皋陈建平家藏的这件承安宝品折了五铜钱,直径34.5mm,全身包裹着厚厚的绿锈,红斑深入铜骨,被千年历史的长河冲刷,金钱的身躯有些圆圆,但这阻碍了人们诉说中国货币史上的大悬案

承安宝币是从金章宗完颜璞承安二年到五年( 1197年到1200年)铸造的。 虽然对《金史》不熟悉,但以前流传于泉家的大多是肤浅的见识随便判断造假,泉界前辈和文博界大多数都不知道承安宝品里还留着方孔谦币。 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大开发和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型工程的高密度建设,在开凿河流时,承安宝货代大量出土后,终于得到了有识之士的一致认同。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大家必须看一下本文所附的照片,承认承安宝品中确实流传着方孔铜钱的真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坑生锈了的硬币本身最能证明问题。

翻阅所有关于承安宝品的文献,只有泉痴山人的着作最客观、详细。 他仔细梳理了承安宝品的前世今生,证明了力证承安宝品方孔铜钱的存在事实。 今天将山人原在《内蒙古金融研究增刊》2004年第2期发表的作品《承安宝品中确有方孔铜钱真品传世》(以下简称《传世》)引用于本博客全文,供承安宝品银押引和铜钱趣朋友参考,以下为泉痴山人金代承安宝品。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为什么朋友提出这么长的要求,直到今天才再次发表呢? 第一,我认为四年前写的小文今天看起来有点浅薄幼稚,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对泉的缺点的评论还很客气。 在所谓的寺院里,必须看到照顾者。 今天,我脱离了官场,成为了钱泉江湖中狂野的野人,所以不必看着一些人的脸色自由地说话。 所以,我想重写关于承安宝品的复印件。 但是,写起来才发现问题太大,不具备条件,短期内无法完成。 没办法,得转过头来想旧事。 因此,这折中两全的“补议”问世了。 不知道朋友能不能同意? 万望朋友和诸位会不遗余力地加以指导。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旧作《传世》是借用泉界权威人士的论点为自己立论的文案,也就是打着所谓的旗号做虎皮之类的。 传世之所以浅薄,关键在于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而是金代的货币制度所发掘和论述。

金代承辽的货币制度——银钱同行。 银两是主货币,铜钱是辅币。 大宗贸易是银两交易,铜币只起到找零的辅助作用。 日常理发交易以铜币为主。 这种主辅币同行的货币制度,即“母子相权”的货币制度,与整个体类经济社会相勾结,没有社会只有主货币不生产辅币。 唐朝是“神保兼行”辽先生是“钱帛兼行”之后的“银钱同行”。 宋朝是“钱帛兼行”之后“银钱同行”之后“钱、银、钞同行”。 黄金也不例外,不仅继承了辽“银钱同行”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还以掠夺的辽宋等各国铜钱为辅币,自铸的少量年号钱(现已发现大定通宝前、金代初期全年号的铸币)只是皇权的象征。 录用为报酬招聘。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金章宗比较银两币在一点贸易中,银两币切断,重新明确质量,明确计量的麻烦和缺点,以辽过去的做法:“将大银锁以朝廷的名义,统一的质量,切断为几个等级,不同重量的小银押,最小重量的小银押。 定额面价(固定重量)发行机构及印章。 然后通过法律手段挤出社会流通。 这样,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由政府发行的、有固定等级、有名称、有面值、由发行机构签名的国家银币“承安宝品”银押就诞生了。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主货币改善后,就不需要辅币了吗? 不! 铜钱也必须配合。 《金史食品志》是《银押改铸,名承安宝品》。 1~12分5等,每2折2贯。 ”。 “承安宝币”每对折铜钱2贯,这个铜钱从哪里来? 不铸造新的钱,能从天上掉钱吗? 做不到! 自然引出了承安3年( 1198年)铸造5型“承安宝币”的铜钱。 这就是承安宝货物银押引和铜钱诞生的经过。 史书上有实物说明的客观事实。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银押引和铜钱同名有可能存在于金代吗? 这是彭信威教授错误论断“铜钱联系伪造”的主要原因。 因为在此之前只有铜钱有法定名称。 布帛、银两没有法定固定名称,交易时它们本身根据购买量和价格被切断,不能命名。 新银币与银两不同,在固定重量(面额)交易时不需要切割,只需要数面额数、银币个数即可。 所以,应该有名字。 怎么命名? 是取与辅币相同的名字,还是取与辅币不同的名字? 大多数头脑正常的人自然会选择主辅币走同名路。 金章宗也没有特异性,自然地把主辅币银押引和铜钱都命名为“承安宝币”。 给这个主辅币起同样名字的方法流传至今,为世界所有国家所共有。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我一直觉得聪明的彭教授怎么会为这种低级主辅币同名的问题头疼,居然有银押“承安宝币”,就不可能有铜钱“承安宝币”,有的是“伪造的”。 我不知道彭先生的哪根筋出了问题。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的法定银押主币“承安宝币”和铜钱辅币可能相遇了,但前无来者。 后来,彭先生一时忘记了重要环节的类比,感到很遗憾。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令人费解的是,彭先生去世十多年后的所谓泉界精英,面对历史书白纸黑字和无可挑剔的铜币实物,被发现的几个小“承安宝品”银押乱说:“两次(承安宝品的银押) 情况已经清楚了。 躲藏的地方都没有了”①什么情况已经明确了? 如果发现主币,能否定活着的同名辅币吗? 还没有藏身之处! 这些人的货币知识匮乏到什么程度? ! 金朝主辅币同名的现象很多,这些人的眼睛是不是长在后脑,没有看到铁样的事实。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承安四年,由于“承安宝币”银币被私铸掺假,被人们抵制而不得不报废后,纸币被银币的主货币地位所取代,纸币黄金同名变得更为普遍。 例如,贞祐通宝、元光重宝、天兴宝会等中流传着同名的纸币和铜钱的真品。 遗憾的是,这些和承安宝品一样,被所谓的新中国硬币专家们称为“这些名称都是纸币名,所以铜钱是泉商伪造的”。 的理由被关进监狱。真的是比起窦娥冤更无辜的铜钱被中伤死亡的事件。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这一连串货币冤案的另一个原因是历史上所谓正统的大汉族主义在作祟。 《金史》和《辽史》一样仓促完成,史料缺失引起的谬误也同样不堪入目。

编纂者不胜枚举地篡改史实。 在习惯了不被医生特别重视的货币制度、货币发行的基础上,可以删除就删除,不写就不写。 使硬币的发行状况恶化! 夷,看不到它完整的样子。 这种情况,不擅长历史,不读历史的所谓硬币精英们没有任何适应,只能跟着别人的屁股跟着别人的云走。 出土的实物证明,《金史》中对承安宝货物银押引的记述,是编纂者敲打脑壳的错误。 其《食品杂志》是《银押改铸,名承安宝品》。 1~12分5等,每2折2贯。 ”。 事实上是“一、二、五十二分十等”。 在这里,我给大家看一下我拍亲鉴的承安宝货物银押引的实物照片的一部分,看看《金史》的错记。 金代承安宝货物银押引十等为壹两、壹两、二两、二两、叁两、伍两、拾两、拾伍两、贰拾两、伍拾两。 (参见承安宝品银币写真集)我之所以没有写论述承安宝品的专文,第一是吴两、吴拾两等承安宝品银币还没有购买,虽然东西已经给人看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还没有成交。 套货不会全部成文,仅此而已。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金朝史料的失载和对承安宝币的错误记录,搅乱了金章宗承安年间货币的发行流通状况,使缺乏全球历史观的货币学家们迷失了方向,做出了错误的论断,使中国货币史上本应具有崇高地位的铜币被排斥在历史货币的行列之外。 现在是恢复这些错误戴着假钱帽子的金代珍钱名誉,平反冤狱的时候了。 我希望朋友们和我一起做这项工作。 我相信胜利会来的。 一定会来的吧。

“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根据我最近四年对金代硬币近距离的亲密接触,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泉友们。 承安宝币铜钱不仅是真正的传世,还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铜钱传世,而且每个钱都有一些不同的布局,小平、折二钱可能有篆书钱。 小平钱径23-24毫米,重3-4克。 二钱径27-28毫米来,重6-8克。 五毛钱直径34-35毫米,重12-16克。 十钱径39-40毫米,重16-20克。 金代自铸钱是为了弥补古钱币不足和展示皇帝权威的采用是第一位的,所以数量很少,至今仍是珍品货币。 希望泉友不要相信否定者毫无根据的言论。 如果钱本身的材质、文案、形制、包浆、锈色没有问题,应该是真承安宝币。 不要种田,以免听到拖拉拉的叫声。 请让别人说。 我们走我们自己的路! ――裴元博

标题:“金章宗的承安宝货方孔铜钱确有真品存世”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9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