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30字,读完约9分钟

原题:《绿砥》的身世:康熙皇帝把砂轮变成大清国宝

“砚德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用砚精品展”共8个单元展出清代宫廷藏砚140余件和30余件辅助展品。 其中,开头的第一部分是“松花石砚——颜色绿色,文理鲜明”。 松花石砚进入宫廷,乃至成为大清国宝,可以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清康熙,长15.6cm厘米,宽10.5cm厘米,厚1.4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松花石砚,又名松花砚、松花玉、砂轮砚、绿石砚、乌喇石砚等。 康熙帝创建松花石砚的背景是学习儒家文化和治国方略,转向文治。

康熙10年( 1671年),精通儒教古典和历史知识的官员被任命为竞赛演讲官,翰林院中有10人当选为天讲官员。 康熙帝身边也经常有文人学者,方便他学习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 在此前的九年中,清廷邀请继承了晚明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风的江苏松江人沈荫指导皇帝练习书法。 16年南书房成立后,康熙帝身边经常有内廷翰林侍值。 南书房的基本活动是讨论经史、研究唐诗,首先是皇帝亲自讲儒学著作,第二天皇帝朗诵前一天的复制品,讲新的部分,浏览史书和古文。 结合读经史,还有诗词鉴赏、创作、书法的练习。 康熙帝对汉族儒家文化兴趣浓厚,是作为文具砚练习书法的必要工具,康熙帝喜欢砚甚至研究也是自然的。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长17.5cm厘米,宽11.5cm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藩叛乱期间,京中康熙帝一方面指挥平叛,另一方面认真研究汉族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寻求治理国家的良策。 康熙二十年三藩平定后,熟悉儒家文化的康熙帝从武定天下转移到文治天下。 康熙帝以对中国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汉族文化修养得到汉族的支持,并通过文化认可得到汉族的政治认可。 在此背景下,松花石砚被康熙帝“发现”。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关于康熙帝制松花石砚,最详细的资料来自康熙帝本人的“制砚说”,其全文如下。

盛京的东磨石山麓,有石垒,质地坚硬温暖,颜色绿色莹莹,文理明亮,握着就想滴润液,作为砺具的人。 朕见之,为此良砚材也。 命度是它的小方圆,知道准古式,做砚几个方,隽糜试验,远胜绿端,即老坑的各大名产也能出其右。 放进锦箱,运蛋白胨的数量、毕日的亲文墨、寒山磊石、洵厚幸。 回顾天地的生物材料,不一定都被世界所容纳。 如果这块石头终于被荒烟草淹没,一次也不见,岂不是很遗憾? 朕御极以来,恒念山林藁泽必须有隐沉沦之士,屡谕征集,多甄录,期野有余,庶有育人之意,适合作砚开会。 故意弄湿笔说。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这篇文章没时间写文章,收入《圣祖仁皇帝御文》第二集,该集文案系康熙二十二年至三十六年的作品,写《制砚说》的文章也是在这个时期。 同样,康熙帝控制砂轮砚也应该在这个时期。 那么,康熙帝见到砂轮的更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清康熙

长6.7厘米,宽6.4厘米,厚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帝从关东巡盛京出发,在太祖福陵、太宗昭陵及列祖永陵(辽宁新宾)展出,共3次。 第一次是康熙十年( 1671 ),第二次是康熙二十一年( 1782 ),第三次是康熙三十七年( 1698 )。 第三次东巡已经出了写《制砚说》的时间范围,第一次东巡时间太远了,再加上住在盛京五天后陆行似乎马上赶去吉林边防,无暇考察山水物产,不可能“发现”砂轮。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21年2月至5月的第二次东巡,离写“制砚说”的时间最近,特别是这次东巡平定三藩乱祭控诉祖先,康熙帝心情轻松,中途继续狩猎,东巡期间在盛京附近视察了8天,到达后还登上了松花江, 第二次东巡为80天,比第一次东巡的50天多了一个多月。 因此,推测康熙帝在二十一年东巡视时,关注了砂轮。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清干隆

长12.5cm厘米,宽10厘米,厚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砂轮,也就是砂轮的意思。 书是“砺具”之材,康熙帝“质硬温暖,色绿莹,文理明亮”,被认为是良砚之材。 经过康熙帝制砚研墨,发现了远胜绿端砚这样的名砚,康熙帝认为即使是其他品种的名砚也比不过砂轮砚。 康熙帝以此为比喻,证明了发现人才的困难和重要性。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康熙帝就这样被砂轮砚迷住了,之后一出关就开始关注砚材。 从康熙三十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到十一月十三日,第三次东巡将持续三个半月。 这次东巡祭祀祖陵,是为了平定准噶尔蒙古。 康熙帝心情很好,绕道蒙古,到达科尔沁,然后转向吉林,打猎,在松花江撒网捕鱼,从吉林南下到盛京举行告祭。 康熙帝大量褒奖大臣松花石砚出现于40年代,可能与康熙帝第三次东巡有关。 第三届东巡后的三年多,康熙帝大力尊重松花石制砚技术和艺术观赏性,扩大了制作规模,制作了大量松花石砚,供奖。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康熙几眸格物篇》中有“木化石”一条,记述道——

在黑龙江、乌拉哈等地,水极其寒冷。 尝了河里被木化的石头,形状和石头一样,但木头的纹理和虫蟹的痕迹依然没有消失。 有些人化石不齐全,还剩下一半的树。 磨刀和箭,比他的石头好。 鹿角、人骨也能变成石头,造物的巧妙、各种化机,并不意外。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康熙帝东巡时在乌喇等地考察石材,发现木头化石,由此得知“这样磨刀矢比他的石头好”,推测松花绿石的考察也应与此对应。

雍正

长11.9cm厘米,宽8.2厘米,厚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语林典故》卷四记载,康熙三十八年,帝授陈元龙“内制松花绿石砚方”。 陈元龙先得松花石砚,对松花石砚的看法也在前面叙述,指出是康熙四十三年( 1704年)为奉旨编纂的“格致镜源”。

我看到皇帝得到松花江磨刀石山石,赏识其佳,创造自我圣心,让工人创制为砚。 佐玉挥毫几张,授予人间臣子。 温润如玉,深蓝色完整,质地坚硬纤细,颜色柔和纯净,滑不拒墨,涩不滞的钢笔,能让松烟飘起,毫颖璀璨。 古人所说的砚精妙,万事兼备,洵足千古。 砚一器,上圣格物,山岳献琛,可以在这里试试。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我需要知道清宫做砚的样子。 清廷内务府直接服务于帝后及皇室,造弁所是内务府下属机构之一。 康熙朝内务府的造办公室有两个。 一个是武英殿的造船厂。 养心殿造弁所。 养心殿造弁所承担了宫中的各项工作,留下了工作档案。 但是活计段从雍正元年开始,至今没有专业文件。 但是雍正朝开始的活计段,与康熙朝事务所的事件有关,给人们留下了半鳞半爪的记载。 目前康熙朝造办公室的情况是,造办公室成立于康熙十九年( 1680 ),专门负责帝后及宫廷所需各器物的制造、修理、保管。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初制,养心殿设建所,其管理大臣无定额,发包人4人,填表式1人。 康熙二十九年增设了笔帖仪式。 三十年奉命:东暖阁裱糊工作搬到南裱糊室,满洲弓箭师也留着。 其余项目的匠作俱乐部将搬迁,在慈宁宫茶饭馆建立造弁所”。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雍正

长12.5cm厘米,宽8.4厘米,厚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时养心殿造弁所从东暖阁搬迁到南裱糊室,殿内留有弓箭作品,《别项匠作》则搬到慈宁宫茶饭室。 据悉,造弁所下面放置着承包活计的裱糊弓箭作等匠作。

“我不知道三十二年设立了工作室,设立了那些工作室。 三十五年设立玻璃工厂,四十四年、五十七年原修书处砚作、琳琅作改为养心殿”。 “原修书处砚作”是指另一个造办公室——武英殿造办公室,创立于康熙十九年( 1680年),雍正七年( 1729年)改名为修书处。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为此,四十四年前,武英殿造弁所设有“砚作”。 康熙帝最初控制的松花石砚必须是武英殿造弁所的“砚作”作品。 四十四年( 1705年)以后,皈依养心殿的“砚作”为康熙帝继续生产松花石砚等砚。

干隆帝将皇祖的制砚和研究学纳入砚史。 干隆四十三年( 1778 )敕所写的《钦定西清砚》是宫廷旧藏对中国砚史的系统整理,确立了新的砚史系统。 根据这本书《图例》:

洪惟我朝发祥东土、混同绿砥石、德比玉温、琢砚进御、经文列圣及皇上御题者非常富有,谨选其质量良制佳者,选谱诸附录之首,见文运肇兴,助舆彰瑞。

长8.2厘米,宽7厘米,厚0.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刊登了清朝皇帝一见钟情的“绿砥”松花石砚作为附录的第一期。 “附录”有谦虚的意思,但实际上这些御砚与其他砚不等同,既然松花石砚史上没有记载,就要以“附录”的形式新作砚史。 康熙帝创作的《绿砥》反映了清朝的《文运肇兴》。 《西清砚谱》卷二十二《附录》共有康、雍、干三帝御题松花石砚共六方,前二方砚松花石双凤砚、松花石甘瓜石函砚为康熙帝御题,第三者为雍正帝御题,后三方为干隆帝御题。 《西清砚》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权威的砚,但我们知道松花石砚,先从这个谱开始。

“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本文第一文案节出自常建华《康熙制作、松花石砚考》一文)

标题:“康熙帝将磨刀石变为国宝 松花石砚的成名之路”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