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498字,读完约14分钟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仲夏高,顺阳而上,五月为仲夏,其第一个下午是登高顺阳的好天气日,因此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 另外,端午节也称为“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流行于中国和汉字文化圈各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节。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端午节始于中国。 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落举行图腾节的节日,是旧历5月初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节的习俗说法。 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抱着石头跳沈罗江自杀,统治者为了制作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有些地区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的说法。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端阳物语图》看历代各地风俗

这张专辑分别描绘了端阳节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集中表现了历代各地的风俗习惯。 用所有者的书写画名,用行书注释画,以便网民进一步了解画面拷贝。 干帝作为满族出身的清王朝统治者,把顺民心、近民俗视为稳定朝政的治国根本途径,他让宫廷画家用写实的绘画技法表现汉族的民俗现象,除敕令徐扬绘本外,还让徐扬在《姑苏繁华图》、《京春诗图》、宫廷画家周鲲“村市终身”。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徐扬(生卒年月不详)、字云亭、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干隆十六年( 1751年)弘历南巡、徐扬恭献上专辑,被皇帝认可,因在此入宫服役,在如意馆服务了26年。 擅长人物花鸟楼阁,官至内阁中书。

题目:“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盘、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题目:“汉令郡国贡矛为了羹给百官喂了恶鸟,然后吃了它。 ”。

题目:“五号中午左右收集所有的药治病效果最好。 ”

“取鸦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

这张专辑构图缜密精妙,人物造型秀逸生动,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典雅,展现出作者强大的写实功底和干隆朝宫廷绘画清秀笔调的优势。 图上有《干隆鉴赏》、《三希堂精鉴》、《宜子孙》等干隆帝诸方玺。

第五次的《悬架人》

“荆楚风俗以艾为人立门户,以禳毒气。 ”。

“系线,用五色线系手臂,被称为长生命线。 ”。

题目:“以菰叶裹糯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赞时为也。”

题目:“看竞渡,将聚集的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

龙舟竞渡端午

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绘画中使用的青石绿久弥新。 通过画上的建筑评价,画中的情景是宫廷欢度端午的场面。 华丽的宫廷楼阁在画面右下角,湖水以空白的方式出现,远景是葱郁的群山。 画面中,人像豆子一样小但清晰,生动有趣。 画上的龙舟也栩栩如生,熠熠生辉。 也有学者把这幅图作为南宋以后的临本。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描写的是北宋都城开封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金明池水戏争标的场面。 被画面的墙壁包围,池子里搭建着十字平台,台上建设着军队圆形殿宇,拱桥通向左岸。 左岸有彩楼、水殿、下端的牌楼上立着匾书“琼林苑”三个字。 池岸周围是桃红柳绿,中间有凉亭、码头、殿阁。 水下龙船屑楼高阁,人物在楼内外活动。 龙船两侧各有5艘小龙舟,每艘约有10人排队划桨,船头有1人拿着旗子。 另几只维度在其间游动。 书面的左、下两侧苑的墙壁内外,人群来来往往。 全图大约有一千人,人物像蚂蚁一样小,但经常注意,比例恰当,姿势不同,表情生动,有艺术魅力。 图左下角的粉壁上有楷书小字“张择端呈进”的五个字项。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据专家鉴定,该图的作者和年代有两种意见。

1、这张图被认为是宋画,或者是张择端作品。 因此,图为目前国内收藏的宋画中唯一有“张择端”名款的作品,从落款来看,并不像后世的人所写。 这样细腻娴熟的工笔画必须来自高手,也许是张择端的早期作品。 从这幅图的风格和画中的景色来看,断为宋画无疑是南宋人的典范。 这幅图曾是明代的安国,项元汴监藏。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2、另一位学者认为,该图从画风到功力(特别是人物、宫室建筑和柳树画法),都与北京故宫收藏的公认的宋画、张择端祖本真笔《清明上河图》有很大不同,画面气息接近明代作品,不是张择端作品。 关于画面上小字的落款“张择端呈进”,张择端写的《清明上河图》、《西湖争标图》历史闻名,所以画这幅图的画师可能是为了增加价值而假钱的。 这种风格在明代的“苏州片”中很流行。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住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北宋画家。 宣和年翰林等敕,随便画了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做风俗画对市肆、桥梁、街道、城郭的描绘很细致,界画精确,是豆人的寸马,形象产生后就好好学习,年轻的时候去开封(现在河南开封)游学,后来学习绘画。 宋徽宗时在翰林图画院工作,专业为界画宫殿室,特别擅长画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失去房子,靠卖画为生,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保存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尚有争议)等,都是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元振鹏《龙池竞渡图》

王振鹏被称为元代界画第一人,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从原仁宗号为“弧云处士”,官至漕运千户。 传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图》、《阿房宫图》、《金明池图》。 王振鹏因画艺而闻名于原仁宗,曾在秘书监典簿(元代负责书画和历代图书的主要机构)中任职。 其风格特色准确细腻。 作品以皇室的需要为主题,以宫廷建筑为主题,用专用墨线白描法绘制建筑,以墨线浓淡、疏密、平行、交叉的不同,区分建筑各部分的质感、材料和体积感,代替传统的着色或淡墨渲染的绘画法。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王振鹏《龙舟图卷》一

卷主殿屋顶为十字脊重檐休山式,中间装饰着火焰宝珠。 殿上鸦吻、瓦陇、脊兽齐全,精致豪华。 在画中,主殿坐得四周平平。 此外,它还可以平整地坐在水里,作为水上平台和水上建筑的基础,环绕着走。 这张图形式多样,画法精确,类型多但没有杂乱感。 主殿在小心的时候用2~3个轮子的插值铺上,然后在前面的时间里用1~2个轮子。 元代插补斗样和柱头斗样比宋朝突出,已经没有跳跃位置不同的初期优势。 殿内外柱头上露出光圈额和普拍枋至角头,装饰脚。 元代的柱子比宋代细,柱高占建筑总高中的比例增大。 卷中段山顶殿前凉亭原有两排柱子,殿内柱大幅减法,紧挨着主殿设有两个月的梁和一个垂莲柱,支撑屋檐屋顶,室内空间宽敞,改善室内采光效果,这是“减柱造”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水上台基是这卷所有建筑物的基础,四角角有角石、角柱石,周围沿边向上排列着深冲石,中央是踏板,花砖、石雕制成的斜面,为龙凤纹图案御路,富丽堂皇,适合皇宫。 王振鹏根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7年( 982年)在东京画标演习水军的景象,把金明池的建筑物描绘得淋漓尽致,宝津楼是皇帝观看标赐宴的地方。 元仁宗尚为皇太子生日王振鹏献上《龙池竞渡图》庆祝,历经10多年治疗癸亥( 1323岁),皇姐姐祥哥剌吉皇姐姐大长公主( 1283前后~1331岁)召开雅集请他画一卷,至今传世本仍忠实于原址 《龙舟图》的对白描绘没有进行墨染,可能是用笔疏简而未完成的样稿,也可能是《龙池竞渡图》的原画样稿。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本署:《千里庄严》鉌有清内府所藏印:《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三篇》《宣统御览之宝》。

这张图描绘的是端午季节,中国南方地区湖区的景象。 画面是马远一角式的构图,观看龙舟比赛的男女老少等聚集在画面右下角的岸边,躲在湖光树石中间,坐在树干上,也有人获得更好的比赛立场。 画面上许多空白形成烟云一样的湖面,湖上的四艘龙舟、一艘凤舟挥舞着桨竞争。 隐约可见远处的山。 整个画面精巧美丽活泼,为风俗而画的佳作。 绘画风格继承了唐代“大小李将军”华美的青绿山水画风,画面整体气韵鲜明,出彩工丽细腻,在构图、运笔等细节中融入时代特征,明代工笔绘画布局灵动,画面生动,人物细节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丁宁,字千里,号无葙(今安徽歙县)人,流寓金陵(今南京)。 好楼居,日事香茜。 好好写佛像,一定要斋沐举手。 丁云鹏被赵伯驹推到了后面。 也画山水的小景。 模仿宋、元体都是精妍。 万历40年( 1612 )临王蒙葛仙移居图,顺治5年( 1648 )制作《十月岭梅图》。 《无声诗史、歙县志、故宫书画集、风雨楼扇粹》。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这幅画描绘的是三艘龙舟在河里竞拍,主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亭,亭内聚集了多名女仆环侍知名人士,前后两艘船摇旗呐喊,锣鼓喧天,溪流两侧,林缥缈,侍卫仪仗义 中线像游丝一样纤细柔软,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华丽,画法像王振鹏,但比较柔和。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吴廷晖,元代画家,生卒年月不详,活动于公元14世纪,杰出于浙江吴兴人、青绿山水和花鸟画。

通过古画看端阳民俗文化

我国古籍在各地端午节中也有不少通俗记载,如东汉应弹劾《风俗通》。 “下午的日子,用五彩线系着手臂,避开鬼和兵,不生病:漫长的生命之线,兵的介绍”。 南朝梁宗怀《荆楚岁时记》:“端午、菖蒲一节九寸者,泛酒避疫。 ”。 清富察敦祢《燕京岁时记》:“端午那天开始,取下雄黄合酒洒出来,涂在小儿衣领和鼻子耳朵之间,避开毒物。”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独特的、流传于我国的古代名画中,不少都是以“端午”为主题的。 欣赏这些传世名画,独特而浓厚的以前就有文化气息传到了纸面上。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中有一首诗:“翟裁借仙女之手,萱草石榴似乎引人注目。” 南宋词吴文英《隔浦莲近泊长桥过重午》有“榴花依然照眼”之句,元代诗人袁桴《客中端午简善之》有“海城红忆石榴新”之咏。 蜀国多为红色,原产于中国四川,端午节前后开花,因此被称为“端午花”。 蜀葵花和叶子具有解毒散结的功效,可以通过外用治疗痈肿瘤。 因此,蜀葵在人们心中起着驱魔的作用,端午节那天除了雄黄酒、菖蒲酒之外,还在家里的瓶子里插了蜀葵。 由此可见,萱草、石榴、蜀葵是端午节的象征花草。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这幅图描绘的是端午节陆治亲手种植的花木的芳香形象。 因为里面的湖石有背景和衬托,所以我用淡墨的干笔渲染造型,重叠苔藓点,很感兴趣。 萩草、蜀葵、石榴等花叶都是用挂花的点叶法要点描绘的,像铁丝一样纤细锐利,点叶用钢笔稍微坚硬,但却温润沉稳。 野草灌木直接用无骨画法染成颜色,充满了生动的情趣。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任颐的《端午图》以直立的艾蒿、菖蒲、蜀葵为主要表现对象,以放置在地上的枇杷、蒜头为辅助。 构图呈现新奇的样子,讲究笔法品味和文人趣味。 图中的物象,都与端午习俗有关。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蒿具有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的效果。 在端午节之前,人们将新采集的艾条插在门楣上,或者把艾草扎成人虎般的形状,或者吊在屋檐下,或者放在房间里,以避邪。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端午节)采艾以为人,挂在门口,消毒。”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五月江南为碧苍,蚕为老枇杷黄”,枇杷是端午节前后季节的水果。 在江南一带,过端午节不仅吃粽子,也吃枇杷。 大蒜自古以来就是天然杀菌剂,被称为“天然抗生素”。 在湖南、河南、浙江等地,端午节那天,我们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一起煮,作为端午节的早餐吃。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清佑樫画《端阳景图》

清代余樫绘制的《端阳景图》使菖蒲、蜀葵、豆母、蟾蜍、青蛙等动植物在日丽水温暖的郊区野花盛开,各种植物繁荣,青蛙、蟾蜍、豆母等动物在阳光下跳跃、飞翔、生机勃勃

这张图既然被命名为“端阳景图”,那么画上的动植物自然就和端午风俗有关。 菖蒲是常年水生草本植物,具有香气,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中可以防疫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齐名“花草四雅”。 这一天,人们经常在门上挂菖蒲、艾叶等,喝菖蒲酒驱邪避毒。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端午和蟾蜍有很深的关系。 清代《吴越地方录》中记载:“端午那天,药市收集蟾蜍,刺其泡沫,曰‘蟾酥’。 为了修丹丸,率为万。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 5月) 5日,南太医院官、旗物倡议,捉蟾蜍、取蟾蜍。” 我们知道端午捕蟾蜍的习俗不仅古代民间,王室也不例外。 据说蟾蛉用于解毒,治疗痤疮肿瘤。 目前,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一些地区保存着这一习俗。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这幅图上画着两个豆娘,但也有人把它误当成蜻蜓了。 古代端午节那天,江南一带的女性有戴豆母头饰的习俗。 用丝绸等材料做成仙、佛、虫、鱼、百兽的形状,或制成八宝群花等,固定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的架子上,插在女性头发上。 其源一说来源于古代的歩动,一说是艾人(民间认为艾草可以采集成人形挂在玄关或门上,制造毒气)的另一种形式。 据《清嘉录》记载,“唐宋遗纪”记载,江淮一带的女性在端午节那天头发上戴着豆母头饰,起到驱邪抗疫的作用。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这是一幅接近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里插着蒲草叶、石榴花、蜀葵,托盘里盛着李子和樱桃,还散落着一些粽子。 图中的粽子、蒲草等都是为了中国自古流传的节日端午节而画的。 根据宫中文书记载,该图为“端阳节预备”,表示当时宫廷中也有端午采用菖蒲、艾蒿的习惯。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这幅画是端午节常见的,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煞费苦心地孤诣。 颜色鲜艳,艳丽俗气。

名家名画和端午

弘治年间道万年纪期间,从明末的陈洪绶到清朝区汀编辑……现代画家也有多部吉利屈原的佳作。 例如,现代画家傅抱石笔下的屈原在编者看来是生动悲怆的,傅抱石年轻时就有屈原情结。 他取名“抱石”,是“屈子抱石自投罗”的意思。 傅抱石创作了至少7帧的“屈原像”,表达了对他的尊敬。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傅抱石( 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本名长寿,瑞麟,抱石斋的主人。 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 年轻的时候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中央大学教书。 1949年以后,担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他画山水画得很好,中年创造为“抱石皱褶”,笔挺,气势豪放,尤其是泉瀑雨雾的景色。 晚年大幅度制作,富有气魄,多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人物画以美人画、高士居多,形象较高。 著有《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齐白石《端午》

标题:“从古画名画中看历代龙舟竞渡和各地端午习俗”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