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90字,读完约10分钟

徐春伟丨文

熟悉元宵节和宋词的网友都知道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是长期入选国语教材的南宋名词。 本作品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凋零,星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喷喷的。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文芳阁。 ”。 然后,下阕的笔锋一变,用更精彩的语言,语言云:“飞蛾的孩子是雪柳的黄丝。 笑容满面。 很多人在找他。 突然回头一看,那个人在,灯光衰退了。 正如文字所示,下阕描绘了寻找意中人的场景。 明明是元宵节,为什么作者加入了寻找意中人的佳句,让元宵节有了情人节的意义呢? 或者说,古代元宵节为什么会起到情人节的作用,承担情人节的功能?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禁止外出,古人晚上不得自由外出

古代人实行宵禁制度,但很多平时的日子里,普通人没有夜生活。 宵禁是城市治安管理的制度,按时关闭城门坊门,禁止居民夜间出行。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古代照明不好,也没有高科技监控设备。 所谓夜深人静,是各种违法犯罪的坏事,古代的盗贼是最适合在晚上做的。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我国古代城市从周代开始实行宵禁制度,《周礼》中记载有专业官员负责此事,秋官司寇所属的司寤禁止夜行。 《墨子号令》规定:“昏鼓、鼓十、诸门亭全部关闭,行者断绝,必问行故,行其罪。 早上看,掌声文鼓竖行者,诸城门吏请各自锁门开门。 ”。 宵禁制度一直为后代所继承,即使像唐宋那样社会经济发达,比较开放的王朝也是如此。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唐长安城根据鼓声,实行宵禁制度,要求开门关门,夜间禁止出入。 唐长安城承天门街鼓是实施宵禁制度的标志,《唐律疏议》卷《杂律犯夜》规定“五更三筹,顺天门(宫城正门)击鼓,听人行”。 天亮了,顺天门打太鼓,400结束,关门了。 后打600次,坊门关闭,禁止横穿。 ”。 除了管理城门外,还管理城内坊门。 唐长安外郭城南北十一条街、东西十四条街,其间排列着一百一十坊,每个坊都设有坊门。 “坊有墉,墉有门,逍遥有假签名,不能插足。” (李好文《长安志图》)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宋朝关闭城门后,一般通过三更“断绝夜晚”禁止行人,解禁五更。 禁止外出时外出的,被称为“犯法”,杖为20。 如果有公私紧急事务,取得官方的派遣文才能释放,派遣文者不处罚,但不释放。 值班人员失职的,对应放行不放行的,不得放行的,30; 如果有人经过而感知不到,就打五十。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因为,古人过夜,特别是晚上出城门是非常不容易的。 《东周列国志》记载了两个有名的故事。 一个是“伍子胥过昭关”。 春秋末,由于楚平王无道,杀死伍员(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同时悬赏捉拿他。 吴子胥试图逃离楚国,流亡吴国。 从楚国到吴国,要经过昭关(遗址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 白天一定被逮捕了,晚上不能外出,所以他躲在朋友东皐公的家里埋头苦干,睡不着。 天亮了,东皐公看到他,不由得吃了一惊。 本来不到30岁的伍子胥,经过一夜的折磨,头发、胡子都白了,看起来像七八十岁的老翁。 伍子胥也就此蒙混过关,逃过楚国。 之后,这个故事被搬上了京剧,成为了以前流传下来的剧目《武昭关》。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另一个是应季的成语故事“鸡鸣狗盗”。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被秦昭襄王拘留,幸运的是他的门客扮成狗潜入秦宫,偷了献给秦王的白狐皮毛,献给秦王的爱姬,于是被释放。 但不久秦王就后悔了,立刻派兵追赶。 田文上午来到函谷关,天还不清楚。 秦律里鸡叫的时候才能开门。 匆忙中,幸运的是,门口的客人中有人假装鸡鸣,鸡群齐鸣。 为了守护黎明,他们打开了闸门,天文人趁机逃走了。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古代孟尝君这样的贵族要人晚上出门这么困难,普通人更是如此。 的自由行对于古代的中青来说,无论男女,都差不多奢侈了。

礼教,女性平时不能随便外出

古代女性受礼教约束,女性外出活动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限制,《易经》规定“女性为正位,男性为正位”。 女性一般只局限在家里,想出门也不出去,被逼成“家里蹲”。

初唐时期,受胡风的影响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素,女性旅游逐渐大胆开放。 但是,对女性的旅行方法有很强的依赖性。 “随大流”是女性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需要有人跟随。 无论是女伴、丈夫、子女、家庭,她们旅行的从属特征都是不可避免的。 我国风俗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从各时期的绘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民风。 例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有9个人物,其中女性5人。 虽然此图以女性为主,但仍有男性陪伴。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晚唐以来,随着国家战乱和政权分立,民风逐渐保守。 北宋的《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反映首都开封风土人情的名作,共描写了773人,女性为43人,仅占总人数的5.6%。 北宋的民风尚且如此,朱熹理学兴起后的王朝可想而知。

元末,曲阜孔先生出身的孔齐写了《至诚记》,其发言具有代表性,“人兄弟的异居者,被迫这样做。 女人见面也是,数不胜数,或者年初一会、春秋祭祀家庙各一会,一岁中三次都可以。 庆祝的问题,不是女人的事。 看到浙江西富家的兄弟,不同居住几十里,女性世代不时往返,被认为是游戏之常,关于夜宴,引发三次归来,或者暗奸盗窃,无法衡量。 ”。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元代浙西是江浙行省的一部分,起源于宋代两浙西路,涵盖今西至镇江市、东至上海市、南至杭州市等地区。 当地经济比较发达,社会风气略有开放。 根据孔齐的意见,浙江的西富庶女民风是异端。 在这些封建学者眼中,禁止女性和亲属“庆祝吊唁”,其他行为更是如此。 女性外出会发生“密室强奸被盗”,所以最好完全关在家里。 当时,对女性外出采取极端严厉措施的家庭不少。 汉中王说:“得到家法的严格,特别是由于内外男女的不同,所有的女性都把那个孩子送走,停在了中门。 男宾客没有来过中门。 有事,选书童年幼谨愿者将命”。 (蒲道源《闲居丛稿》)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明末葡萄牙传教士也记载了同样的事情。 “在广州的街头,除了几个轻浮的妓女和下层的女性,看不见一个女人。 而且她们即使外出,也看不见人。 因为她们坐在隐藏得很严密的椅子上。 谁来家里也不想见她们。 只要没有好奇心,她们偶尔会从门帘后面偷看外来的客人。 ”。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这样,古代女性白天很少外出,非亲缘关系的男女很少聚会。 晚上,男女都不能外出,聚会的机会减少了。 那么,什么时候女性有自由旅行的机会呢? 例如,《唐六典》中规定三月三上巳节可以旅行。 在这一节的上古里,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 而且,无论何时,奔者都会情不自禁。 可以没有男人,没有女人,没有丈夫。”但是上巳节是白天的节日。 有晚上那样的节日吗? 可能有人会说七夕节,七夕确实是古代女性可以一起玩的日子,但不仅仅是女性。 七夕是女性乞求手艺的日子,也是向织女许愿结婚的日子,和男性没有任何关系,和男女的相遇也没有关系。 那是女性专属的节日,七夕必须找现代节日的话与之对应。 那么,那就像中国以前传达的节日妇女节一样。 现代人错误地将它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是国语教材美化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由中国商人在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下包装而成(《澎湃信息·翻书党》年8月28日《织女被逼与牛郎结婚,怎么变成了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 ”)。 古代男女只能在元宵节前后几天自由活动。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元宵,男女之夜是自由约会的日子

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或春灯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汉武帝正月十五晚上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世认为是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从黄昏开始,达旦彻夜开灯祭祀,形成了后世正月点十五盏灯,系夜行乐观灯的习俗。 《史记乐书》说:“汉家祭祀太乙,以昏时祠直到明。” 汉长安城有执行金吾负责宵禁,只临元宵节,皇帝特许执行金吾禁止,前后各一天,允许士民踩月灯。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到了唐代,许多皇帝自己喜欢元宵观灯,愿意亲自参加。 唐中宗景龙4年( 710年)的上元之夜,中宗离开皇后和宫观灯。 唐朝妇女在政府组织下,还积极参与元宵观灯的娱乐活动,甚至宫女也被允许外出。 “睿宗先天性二年( 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夜,在京师安福门外灯轮高二十丈,衣锦绮,饰金玉,燃五万盏灯,像花木一样簇拥。 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织、耀珠翠、施香粉……万年少女女千余人、衣服、花钉、媚子,也在灯下踏歌了三天三夜,欢喜至极,还没有。 ”。 (张榇《朝野钱载》)这样一来,官方也正式承认了这个节日。 《唐会》卷四九《燃灯》条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宝三载十一月谕。 每年正月一百四十五十六日开坊市的燃灯,永远是例行公事。 ”。 从此,元宵节的张灯观灯成为元宵节民俗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连皇帝、将军、民间人士都广泛参与,乐在其中。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宋朝的民风远不如唐朝开放,但是在元宵节那天,女性的旅行也没有严格的限制。 那天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身份学识,参加游玩的人最广泛,成为了12、3世纪中国的“狂欢节”。 元宵节人流如潮,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武林旧事》记述了南宋首都临安府士女观灯市的情况。 “都士女,罗绮如云,必须盖无夕。 ”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从前,年轻男女没有交往的机会,元宵节自然成了找对象的日子。 古戏中,元宵偶遇、恋人重逢的故事不胜枚举。 例如《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食之夜度过一生。 韦述《两京新记》记载,南陈乐昌公主和丈夫徐德言恐怖国破后两人无法相保,因破铜镜,各执一半,在他那年元宵节卖破镜在城市。 之后,两人终于在元宵夜打破镜子圆了起来。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许多宋词也反映了这种景象。 就像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一样,“去年元夜的时候,花市的灯如白昼,月上柳梢,人在黄昏之后。 今年元夜,月亮和灯光依然。 一见不到去年的人,眼泪就涌上了春天衬衫的袖子。 ”。 这是以女性的立场描写元宵节没见到意中人的遗憾和悲伤的话。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关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在大家中找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灯火阑珊处”这句话是反映元宵风俗的最佳佳句。 语言真实地描绘了青年男女的约会场面。 经过上千次寻找,不知不觉地回头看,却在灯光稀少的地方找到了她。 人们在热闹的地方狂欢,而她一个人在“灯火通明”的安静地方,充分显示出与“那个人”的不同。 “忽然”二字写下了找到意中人后的惊讶心情。 七夕节和技术相比,祝愿美好婚姻的幻想情景不同,元宵节也没有掺杂任何世俗观念,是男女青年在情窦初开时表情最单纯的达意方法。

“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参考文献:


肖建勇:《唐宋女性的旅行与旅行活动研究》,河南大学,2006年5月
周霞:《隋唐长安城门文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年5月
陈高华:《元代女性的旅行与迁徙》,《浙江学刊》1

标题:“在古代 元宵节才是真正的情人节”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