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48字,读完约5分钟

[两次会议的观察]

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去能后的人员安置任务和依然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将共同推高我国就业的难度系数。如何解决人、政府和企业共同关心的就业和招聘“两难”问题,有望再次成为全国人大的焦点话题之一。

2016年,就业任务超额完成。面对复杂严峻的新就业形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积极谋划巩固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据分析人士称,结合“十三五”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的总体目标和各省的相关部署,今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预计将保持在1000万人。

决策与广东、江苏、山东和河南的110万人产生了共鸣

最近,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创业创新带动就业、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职业培训和就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确保今年就业目标任务完成。

“我们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我们系统的核心工作,并把它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我们将从全系统入手,制定全面的政策,下大力气确保就业目标任务的完成,确保就业形势的稳定。这是我们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的最重要的贡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为民在最近的全国人民社会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今年去哪找工作?31省份释放就业预期“硬指标”

随着最近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发布,全国31个省在地方两次会议上公布了就业领域的任务目标(详见图表)和工作安排。

在宣布今年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的28个省中,有21个省将目标数定在40万人以上(含40万人);广东、江苏、山东和河南的目标最高,各有110万人;浙江和四川紧随其后,分别有80万人;北京的目标是36万人,天津是48万人,上海是50万人。这些省份的总预期目标超过1000万人。

与此同时,大部分省份都公布了不同水平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红线”,但没有一个省份超过4.5%。

北京和西藏分别提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广东设定在3.5%以内,成为设定上限预期目标最低的前三个省份。

一些资源丰富的省份去年经历了gdp增长放缓,承担了淘汰产能的重任,但今年并没有放松就业工作。例如,山西设定的失业率目标低于4.2%,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失业率目标低于4.5%。

政策共鸣聚焦于关键群体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201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314万个,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个以上,连续四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然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预计今年将达到795万,比2013年增加了近100万。没有人想成为校园里的“剩菜”。

"青年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尤其是对中国而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卢爱红表示:“人力资源和社会部门将坚持把大学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针对新情况采取新措施,研究制定新政策。与有关部门共同努力。”

最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出台,要求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基层职称评审制度,逐步提高基层劳动者的工资和薪金,为他们成长为基层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劳动研究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今年有可能进一步出台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政策和“三支一扶”计划,以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未来,大学生就业将进一步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从结构上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表现在招聘困难和就业困难并存,就业形势在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分化趋势也比较突出。特别是近两年产能过剩的速度加快,职工安置任务十分繁重。”卢爱红分析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蓝皮书:2017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蓝皮书》)认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就业影响的滞后不容忽视;国际经济复苏动能不足通过对外贸易间接影响中国就业;大多数传统加工制造业和能源企业的招聘需求持续低迷,而裁员是“稳定就业”的最大变量。

对此,《蓝皮书》提出了四项政策建议:一是深化就业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二是加大支持创业创新活动的力度;三是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Aiji、净值、信息);第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

细看各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任务部署,可以发现,在新形势下,重点群体的就业是有针对性的。

——河北省《报告》列举了10件民生实事,首先要做的是扩大就业和创业规模,要求“积极做好富余职工安置工作,落实帮扶企业稳定岗位政策,开展就业帮扶专项行动”。

——山西省《报告》要求统筹使用中央奖励资金、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资金,做好失能职工安置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报告提出实施就业惠民工程,要求“坚持就业第一,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提高就业能力,扩大就业容量”。

——广东省《报告》明确提出,要扎扎实实做好就业支持工作,搭建就业与创业的线上线下对接服务平台。

人只是国家,但国家就是国家。“就业是最大的生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进入倒计时,就业任务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从公众关注上升到国家意志。着眼于广大人口的基本国情,不仅要高度重视总量问题,而且要从地区和产业分化的实际出发,加强上下联动,压缩各方责任,才能在求职者和就业之间架起更多的桥梁,最大限度地缓解结构性矛盾,缓冲就业压力。

标题:今年去哪找工作?31省份释放就业预期“硬指标”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