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78字,读完约7分钟

2017年初,一些国际评级机构向“一带一路”发出了风险警告,称中国在新兴市场国家的“一带一路”项目中投资数千亿美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可能没有实现效益,过度的海外基础设施借款可能会导致中国银行业出现新的资产质量问题。今年以来,香港股市表现强劲,一些国际评级机构的质疑给“一带一路”这个投资主题蒙上了阴影。在此背景下,工银国际研究部部长石成指出,从微观层面看,中资银行风险管理潜力巨大,足以牢牢把握沿线国家的建设机遇;在宏观层面上,中国经济具有天然优势,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互利共赢。在观念层面上,中国人的“真诚与宽容”的智慧将取代传统的急功近利的思维,促进沿线国家的长远发展。由于中国的推动,“一带一路”今年将进入一个战略机遇期,仍是少数几个确定的投资主题之一。基于国际形势、政策方向和实践能力的强大支撑,“一带一路”将带来更多的机遇而非风险,而围绕海外基础设施、能源合作和产能转移的投资机遇将逐步显现。

投资“一带一路”迎来战略机遇期

在风险管理方面,中资银行有着强大的潜力。石成指出,国际评级机构对中资银行海外项目的风险管理能力更为怀疑,认为海外经验的缺乏必然导致资产质量下降。然而,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具有潜力,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爱基、净值和信息)逐渐凸显:风险的来源是信息不对称。在宏观混乱的时代,主流共识往往被严重扭曲,宏观趋势与微观信息相互背离。因此,被国际评级机构称赞的所谓“几十年的成熟经验”可能并不有效,而来自“一带一路”面前的微观信息更为可靠。

投资“一带一路”迎来战略机遇期

目前,与国际商业银行和多边贷款机构相比,中国的银行和企业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了沿线国家的发展实践。2016年,仅基础设施领域,中资企业与沿线国家签订的新合同就达1260.3亿美元,营业额达759.7亿美元。截至2017年初,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沿线26个国家设立了62家一级分行。基于尖端的实践和广泛的布局,中国的银行拥有巨大的微观信息优势和敏感的风险监控机制,从而在融资项目的筛选上胜过依赖经验的竞争对手。

投资“一带一路”迎来战略机遇期

控制风险的关键是不要孤注一掷。根据石成的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错综复杂,难以完全规避,融资项目需要更有效的风险分散。基于自身实力,中资银行可以构建更广泛的风险分散网络。一方面,“一带一路”项目资金来源逐渐转变为“中资财团+本土企业+上下游企业”的复合渠道。一旦发生重大风险,风险就会在国家、行业和企业之间高度分散。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债券、贷款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吸引了全球资本,进一步增强了风险分散能力。互利共赢是中国经济的天然优势。比较中资银行与国际商业银行和多边贷款机构的海外业务前景,不仅要考察企业的能力,还要分析中国经济与地区经济的内在联系。石成进一步指出,从两个方面来看,中国与沿线国家具有互利共赢的天然优势。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中国与沿途的其他国家有着相同的命运。纵观全球形势,经济周期分化和多样化是相互交织的。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周期走在世界前列,美联储的加息趋势被确定,吸引国际资本回流,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美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利益摩擦。一旦资本外流对沿线国家产生系统性影响,就将导致以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拉美债务危机重现。另一方面,沿线国家主要是新兴市场,在多元化浪潮中与中国分享新一轮增长机遇。由于两国经济周期相似,中国经济可以为沿线国家提供持续可靠的金融支持,实现区域经济稳定的共同发展。

投资“一带一路”迎来战略机遇期

从经济结构来看,中国与沿线国家具有高度互补性。石成指出,“一带一路”首先考虑基础设施,但它远远超出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之后,产能对接和能源合作接踵而至。对中国来说,这将有助于实现生产能力的转移,扩大资本产出,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沿线国家来说,可以迅速弥补资金、设备和技术上的不足,充分发挥市场潜力、资源禀赋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双方现实需求高度兼容,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关系,为中资企业创造优于竞争对手的投资环境。

投资“一带一路”迎来战略机遇期

“真诚与宽容”,中国人的理念引领着长远发展。根据石成的分析,“一带一路”一带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面临着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的困境,并且拥有丰富的人口和资源红利。在该地区投资时,短期利润相对有限,可以预期长期机会。传统的急功近利的海外投资理念难以发挥,迫切需要形成一种着眼长远发展的新模式。基于这一现实,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坚持“真诚宽容”的原则,致力于区域经济的治理和升级,致力于沿线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投资并不局限于短期利益,而是通过空空间寻求增加;抓住长期的机会,而不是当前的缺点。以微观机制为核心,以瓜达尔港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复合模式逐渐成为主流。围绕基础设施项目,建立了一系列涵盖工业、贸易和金融的产业集群。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实现了中资企业的长远和多元化利益。从宏观趋势来看,中资企业对地方经济的“造血”作用迅速显现。截至2016年底,中资企业在沿线36个国家建立了77个合作区,实现总产值702.8亿美元,创造21.2万个当地就业岗位,增加东道国税收26.7亿美元。石成进一步指出,在习惯性偏见下,中国的概念被一些国际评级机构误解。由于世界陷入利益博弈的混乱,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有明显的偏见,评级下调的力度太大,“唱空”的倾向越来越强,对“一带一路”的质疑充满了“重短期轻长期”的偏见。

投资“一带一路”迎来战略机遇期

经过四年的探索,“一带一路”将在三大因素的推动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石成说,在国际形势下,随着英国退出欧盟和美国退出tpp,全球化趋势越来越严重,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受此影响,沿线国家日益迫切需要多边合作和稳定发展,这将为一带一路创造足够的空扩张空间。资源稳定的中国经济也将在区域经济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在政策方向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将于5月举行。在此平台的帮助下,预计将建立“一带一路”的长效协调机制,这将推动各方战略合作的深入发展,推动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年内落地。在实践能力方面,在以往多年布局的基础上,今年基础设施建设的辐射效应和金融服务的主导作用将逐步显现,与AIIB和丝路基金的金融支持产生共鸣,转化为中资企业的实际成果和广阔机遇。

投资“一带一路”迎来战略机遇期

“鉴于上述因素,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将在2017年进入战略机遇期,围绕海外基础设施、能源合作和产能转移的投资机会将长期存在,建材、设备制造和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值得高度重视。对大中华区的资本市场而言,“一带一路”仍是为数不多的决定性投资主题之一。”石成强调。

标题:投资“一带一路”迎来战略机遇期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0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