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8字,读完约3分钟

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刘筱筱)猪肉钩虫“不能在水中煮”,微波炉是致癌的,方便面是“垃圾食品”,柿子酸奶是一起吃死的,有毒的豆芽充满了五种毒药,小龙虾是用来处理尸体的...面对这些熟悉的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我们应该如何抵制呢?几天前,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关于通过多方联动有效控制食品谣言的通气会。新闻宣传司司长严指出,要控制食品谣言,要"重拳出击",通过信息公开、科普宣传、法律问责等综合措施,推动建立社会多主体共同控制谣言的长效机制,提高公众对谣言的免疫力,让公众建立起一个筛选和抵制谣言的免疫网络。

食品安全科普提升公众素养 建立抵制谣言“免疫网”

目前,中国食品安全总体保持稳定和积极的态势,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逐年增强。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食品安全谣言的重灾区。

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一份关于近年来中国食品药品“爆炸”传闻的摘要。其中,方便面是“垃圾食品”和“吃一碗方便面,清肝32天”,曾多次被中国经济网请来的专家驳斥,但却一再重现,“天长地久”。自2011年以来,类似方便面的传言已导致方便面在中国的销量连续五年下滑,给方便面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食品安全科普提升公众素养 建立抵制谣言“免疫网”

数据显示,与食物相关的网络谣言比例高达45%。食品安全谣言具有故意捏造、别有用心、窃取概念、混淆视听、挑动旧闻、故意诋毁等特点。,这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扰乱了人们的消费判断,损害了行业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为什么谣言总是重复出现?一方面,由于公众缺乏一定的科学常识和社会知识,他们自发地以“信其有而不信其无”的心态传播和传播;另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散布谣言来攻击竞争对手,或者将媒体的注意力转向黑白。谣言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公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感到担忧,对食品监管体系缺乏信心。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地打击谣言,减少谣言给公众带来的恐慌呢?严表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继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大力推进食品科学普及。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也指出,有必要建立监管部门、科研机构、公共媒体、科学家和行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以打开执法和科普领域的“第二个督导员脉冲”。

为了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科学素养,增强公众识别谣言的能力,中国经济网将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中心、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的指导下,与康师傅联合举办“2017”。第三届食品安全科学创新公益竞赛。

大学生作为一个肩负国家未来和希望的群体,在食品安全普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大赛将邀请国内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在全国各大高校举办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大赛和科普知识巡展,将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带入校园,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素养,实现“动员学生、带动家庭、影响全社会”的目标。

在前两届成功的基础上,今年的比赛经历了新的修订和升级,出现了许多亮点。本次大赛以“食品安全与E崛起”为主题,以高校协会联盟为主要参与者,以当前年轻一代和新生代最喜爱的积分制竞赛形式,开展了“挑战食品经营指数”、“食品安全控制人才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竞赛以娱乐的形式,将食品安全的科普知识融入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激发大学生参与和创新的热情(爱情基础、净值、信息),改善娱乐中的食品安全歧视,编织一张抵御谣言的“免疫网”。

标题:食品安全科普提升公众素养 建立抵制谣言“免疫网”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2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