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4字,读完约5分钟

虽然这一轮a股回调始于上月,流动性紧缩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去年10月初,但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从去年底的2.65%飙升至今天的3.69%,接近两年高点。2013年,资金短缺导致了股票和债务的双重损失。现在,随着利率的飙升,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将两轮调整联系起来。

2013年货币短缺的背景和原因

自2013年6月以来,货币市场的银行间利率飙升,金融机构借款违约的传言也在蔓延。隔夜shibor利率飙升至9.58%,上证综指也从2320点跌至1853点。股票和债券都显示出萎缩的迹象。要理解2013年的资金短缺,我们必须回顾当时的经济环境。

由于2008年“4万亿”投资刺激的后遗症,2010年国内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房地产泡沫。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宏观调控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同时也加强了对银行表内资产的监管。在这种背景下,银行选择通过财务管理方式投资信托等非标准资产,然后通过信托投资原本受到限制的基础资产,从而绕过监管约束,使银行资金流入本地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获得高回报。银行之所以有这样做的动机,不仅与上述行业的高回报有关,也与当时理财业务不需要计提风险准备,不占用信贷规模有关。在银行监管套利下,非标准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信托资产同比增速从2011年6月的28%攀升至2013年6月的70%。

“钱荒”往事 2013年历史不会重演

非标准业务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首先,渠道业务的多层嵌套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第二,非标准规模的快速扩张间接推高了m2的增长率,对当时的通货膨胀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第三,杠杆机制的引入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第四,基金期限错配下的基金池模型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这些问题,监管当局决心整顿非标准业务。

“钱荒”往事 2013年历史不会重演

中央银行的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最终导致了货币短缺。银监会出台新的金融监管规定后,银行仍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监管套利,央行决定通过收紧流动性来惩罚这种行为。一方面,2013年上半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净提款4780亿元,但2012年下半年仍处于大规模净投资状态。另一方面,央行也于2013年5月重新开始发行央行票据,并对到期的央行票据进行展期,并于6月停止回购。在同业杠杆的帮助下,随着央行流动性的不断收紧,资金短缺终于在6月份出现。

“钱荒”往事 2013年历史不会重演

两轮货币短缺的比较分析

2013年的资金短缺可以说是银行非标准业务过度发展导致的流动性紧缩,这种资金短缺与银行外包业务过度扩张有关。2014年以来的货币宽松政策为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流动性,银行外包基金的进入导致债券市场连续三年出现牛市。资产短缺的争论没完没了,债券市场直到2016年10月才进入调整。尽管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债券价格曾一度反弹,但自4月份以来,随着监管和去杠杆化的加强,国内债券市场出现了新一轮收益率上升。现在,中国1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已升至3.63%,10年期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为4.35%,10年期非国债的到期收益率为4.5%。尽管当前债券市场收益率与2013年仍有较大差距,但如果考虑到信贷利率的价格比较效应,当前资金短缺不会小于2013年。

“钱荒”往事 2013年历史不会重演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两轮资金短缺?

首先,两轮货币短缺发生在货币宽松周期结束时。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无法进入实体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受较高的长期利差格局影响,大量充足的短期流动性流入不同的长期资产,导致资产泡沫和资产短缺。主要区别在于银行资本流入的不同资产类型。例如,2013年,非标准资产通过信托渠道进入,2016年,债券杠杆投资通过银行外包进行。其次,两轮资金短缺都面临外部流动性收缩。2013年,恰逢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现在,美国是第一个进入加息周期的国家,甚至不排除接下来会出现紧缩。此外,很容易理解,当两轮货币短缺发生时,国内基本面正处于一个好时机。资金短缺的本质在于监管者试图积极降低金融系统的杠杆和风险。如果当时的经济环境不好,他们不会支持监管机构采取紧缩策略。

“钱荒”往事 2013年历史不会重演

耐心等待流动性改善的信号。我们不知道监管控制的底线在哪里,也很难判断目前3.7%的1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是否代表中期货币的利率上限。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未来监管政策的变化。应该注意的是,即使目前的监管水平没有得到加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由此造成的流动性紧张将持续一段时间。如果流动性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债券市场和a股都不会真正停止下跌和稳定。因此,我们可能希望着眼长远,在短期反弹中多看少做。从概率的角度来看,很难确定这一点是否是一年中的最低点。

“钱荒”往事 2013年历史不会重演

[编辑:王菲]

标题:“钱荒”往事 2013年历史不会重演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