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98字,读完约7分钟

本文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委员会主任、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张维为教授在一带一路峰会智库交流大会上的演讲,该演讲被授权由观察员网独家发表。

文观察网专栏作家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春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一带一路”很有可能成功。为什么?因为在它的背后是一整套的实践,或者说是中国模式,它带来了中国的迅速崛起,而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超大型的“文明国家”,其人口规模大约相当于100个中等欧洲国家的总和,它的历史是一部不同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趋势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有丝绸之路、古茶马古道和大运河,这些都是跨越空.时代的大型商业活动

张维为:在“一带一路”峰会上 介绍背后的中国模式

40年来,中国经历了沿海、沿江、沿边开放、统筹国内外市场的伟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开放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似乎已经做了一些彩排和排练,以在全世界推广“一带一路”。

虽然出国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挑战,但像中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的成功经验,一般都具有国际意义,更不用说中国模式本身是在国际竞争中逐步形成的,我相信中国模式也会通过“一带一路”的实践走向更大的辉煌。

“一带一路”的开创性工作体现了什么样的中国模式?

首先,以人为本,高度务实。

“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几乎总是消除贫困。我们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消除贫困?中国的经验之一是在致富之前修路。就消除贫困而言,修建道路(发展基础设施)比西方倡导的一人一票更有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网,使每个村庄都有道路可通,帮助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今天,中国正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分享这一简单而宝贵的经验。

第二,“对外开放”。

“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互联互通”(包括政策沟通、设施互联、畅通贸易、资金融通、人心等“五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对外开放”经验的引进。

在“对外开放”的指导下,中国率先实践了“五个联系”,并从中受益匪浅。世界上最大的统一市场正在中国形成。

第三,协商民主。

这是中国政治模式最奇妙的特征之一。在推进“一带一路”进程中,我们的指导方针是“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共享”,这是中国协商民主模式走出去的一次尝试。“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很多,文明传统的复杂性和各种利益的困惑无疑给多边合作带来了各种挑战,但“协商民主”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

中国主张尊重主权,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建设、共享”,使各方都能够为了自身利益加入“一带一路”,实现超大规模合作共赢。

第四,公平和中立。

中国的中央政府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相当中立的角色,现在中国正在全世界扮演这个角色。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经济组织中,往往存在“非中立”问题。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看来,西方设计的秩序往往对少数西方国家更有利。《一带一路》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它尊重主权平等和每个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它鼓励沿线国家根据自己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参与“一带一路”。

第五,做点什么,做错点什么。

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有所作为,无所作为”。例如,我们首先建立了特区,在特区进行了各种实验,并成功地再次推广。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中国的做法是鼓励条件较好的支点国家尽早收获,并产生示范效应,让周边国家能够亲眼看到并决定是否参与。从表面上看,这样做的速度似乎很慢,但实际上通常更快。

张维为:在“一带一路”峰会上 介绍背后的中国模式

第六,寻找方向,大胆闯。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没有路线图,但中国从一开始就有指南针。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指导思想是尽快搞活经济,让市场力量发挥更大作用,尽快改善人民生活。有了这样的指南针和方向感,中国大胆地进行了试验和冒险,直到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同样,“一带一路”也不急于制定具体计划,而是更注重大方向和渐进。许多人怀疑“一带一路”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它没有清晰的路线图,甚至没有准确的边界,似乎任何现有的西方区域一体化理论都无法界定它。

然而,从中国模式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带一路”计划的长处,而在它的背后,则是中国模式“找准方向,大胆前进”的智慧。中国人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世界,一个更具体的路线图将会出现。这本身就表明西方话语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

第七,创造增量,盘活存量。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创造增量和盘活存量受到了高度重视。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现有的机制和制度安排都是存量。“一带一路”没有取代它们,而是与它们建立了对接模式,通过对接创造新的增量,同时逐步振兴现有库存。

“一带一路”倡议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国家计划的对接,以及AIIB与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对接,都是很好的例子。

第八,培育新的增长点。

中国经验非常重视培育和创造新的增长点。一带一路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便利通关、减少供应壁垒、提高行业标准和改善政府服务,促进跨境货物自由流动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

中欧联合铁路运输很好地反映了这一领域的成功。中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等七国签署了《深化中欧银行合作协议》。中国和欧洲已经运营了3000多列火车,通过中国的27个城市连接了11个欧洲国家的28个城市。与海运相比,中欧货运列车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时间。这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九,形成不可阻挡的趋势。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概念叫“求势”,即推动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的形成。“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来的,支点国家带头。他们的早期收获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果,所以雪球越来越大。许多西方国家,如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选择加入AIIB,这很能说明问题。

AIIB成员的数量从开始时的50多个增加到今年的85-90个,使其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的第二大国际金融机构。简而言之,一旦这一势头形成,“一带一路”可能成为重塑21世纪全球化的强大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对“一带一路”的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一句话,“一带一路”成功的可能性很高,因为它的成功有一套在中国反复实践的做法作为支撑,即中国模式,而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一百个国家加起来”的广阔世界。虽然“一带一路”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可能遭遇挫折,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期待和平发展,痛恨动荡冲突,期待“合作共赢”超越“零和博弈”,期待人类命运共同体取代单极霸权。

张维为:在“一带一路”峰会上 介绍背后的中国模式

“一带一路”开始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追随它的人会成功,而反对它的人会衰落。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利的“排他性”全球化可能会改变,而更具包容性和人性化的全球化最终可能会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

标题:张维为:在“一带一路”峰会上 介绍背后的中国模式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