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0字,读完约3分钟

本报记者梁报道

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M&A投资交易438笔,较2015年的363笔增加21%。累计公布交易量为2158亿美元,较2015年大幅增长148%。

2016年全年有51笔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海外投资交易,是2015年的两倍,投资金额比2015年增长了3.5倍。

这一海外M&A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的M&A交易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中国企业的海外M&A促进了中国资本的“走出去”,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如今,这种“胜利的”海外M&A业务已经褪色。

热情消退了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217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205.4亿美元,同比下降48.8%。其他知名金融机构也对中国的海外投资进行了统计。尽管与中国商务部发布的数据略有不同,但这也反映出中国的海外投资正呈现“降温”趋势。例如,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在M&A的海外交易有142笔,交易金额为212亿美元,比2016年同期创纪录的交易量低39%,低77%。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前四个月,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量下降了60%以上,为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最大同比降幅。

海外投资降温 监管政策见成效

6月6日,《易捷与胡润报告》发布了《2017年中国企业跨境M&A专项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未来M&A大规模跨境交易的可能性将会降低,交易难度越大,交易量越大。由于融资方式和交易结构复杂,审批障碍较多。因此,执行事务通常更加困难。就2016年的前20大交易而言,很多交易,

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对外公布的M&A交易数量为89笔,累计交易额为255亿美元。与2016年同期海外M&A交易数量相比,下降非常明显。

根据易捷的研究,2016年第一季度M&A交易的统计数据包括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459亿美元收购先正达。由于这是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的海外M&A,它对2016年第一季度乃至2016年全年海外M&A交易的统计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将这笔交易剔除计算,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对外并购交易总额约为387亿美元。尽管如此,2017年第一季度的交易数量与201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约18.35%,交易总额下降了约34.26%。

海外投资降温 监管政策见成效

深圳市思佳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表示,海外并购下滑的根本原因是并购整体发展不成熟,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真正通过并购得到提升,很多企业集中在房地产、酒店、影院、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无法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些业内观察人士认为,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一方面,国内监管机构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另一方面,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新一轮博弈和再平衡,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也给中国海外M&A业务带来了一定影响。

有规则可循

《胡润报告》董事长兼首席研究员胡润曾表示,看到一家中国企业进行数十亿美元的跨境并购是正常的,这在5年前是罕见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企业在M&A的海外交易一直在增加,其中美国是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据相关报道,现金充裕的中国企业对冲人民币贬值风险的意愿是推动因素之一。

罗认为,由于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快速增长,国家外汇储备大幅下降,海外投资不合理,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海外投资和外国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倾向。对于大规模的非主营投资和一些不规范的投资行为,有必要检查其真实性和合规性,引导企业做出审慎决策,进行精确投资和理性投资。

此前,包括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在内的多位官员表示,在日常监管中,发现了一些不合理、不正常的投资行为,如国内钢厂收购海外餐饮企业、国内开店者收购海外网游企业等。

潘也举了一个例子,说中国企业去年在海外收购了很多足球俱乐部。如果这次收购有利于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事实是这样吗?有很多企业在中国的负债率已经很高了,他们借了一大笔钱去海外收购,而有些则在直接投资的包装下转移资产。

因此,在中国企业疯狂海外并购带来的炫目数字背后,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也存在许多法律风险。例如,报告风险、评估风险、合同风险和资产风险。

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海外投资的增长是一个明确的中长期趋势,但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不是由真正的投资机会驱动,而是由人民币贬值的单边预期驱动,那么当形势发生变化时,一些高杠杆的海外投资可能不得不支付昂贵的“学习成本”。此外,一些企业在当地市场的投资表现甚至很差。

监管层紧急“刹车”

中国企业盲目投资海外并购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据记者了解,2016年底,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局表示,将密切关注大规模非主体投资、有限合伙制投资、“母子大”、“快套快退出”等各类对外投资中的一些不合理外商投资倾向和潜在风险,建议相关企业慎重决策。

事实上,这四个部门的声明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也导致了控制政策的持续收紧。

2017年1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发布了《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从“管理投资方向、风险、程序和回报”四个方面对中央企业境内外投资的全过程进行了监管,同时明确了投资者投资监管的底线,划定了中央企业投资行为的红线,并尝试管理投资项目的负面清单。

据了解,这两项措施引入了中央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制度,将投资项目按类别分为“禁止”和“专项监管”。前者不允许中央企业投资,而后者需要向SASAC报告,后者将履行投资者的职责并审查检查程序。对于负面清单之外的项目,企业自主决策,各负其责,SASAC根据自身职责加强监管。

“从监管政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监管当局在资本外流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罗承认,这也是资本外流风险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李伟告诉记者,中国企业收紧海外M&A监管政策的原因是,一方面,中国资本外流的驱动因素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从以前国内官员的一些声明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一些企业利用跨国并购转移资产。

一些业内观察人士认为,银行主要关注的是目标,一个严肃的企业会很好地谈论目标,一个纯粹为了资金而出国的企业会发现一些令人费解的项目。

据相关研究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800亿美元,同比增长45%。据业内人士分析,从2017年开始,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一系列并购的监管力度,如中央企业大规模资本外流和海外投资等。风险控制政策的真正意图是防范和控制中央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

事实上,在2017年,由于监管部门对海外并购的资本控制,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一些想收购海外的企业正在冷静观望。

至于收紧目前的管制政策,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私营部门(包括个人和企业)增加外资是大势所趋。尽管政策控制的持续时间仍不确定,但总的趋势是全球化和企业“走出去”。

罗还认为,海外是企业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利用金融工具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更好途径。未来,海外的M&A还会进一步发展。

但是,罗担心,海外涉及文化、制度、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实施起来极其复杂,需要有远见的战略决策、高超的金融技术和一体化后的国际一流管理水平,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的失败..

标题:海外投资降温 监管政策见成效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4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