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70字,读完约6分钟

[引言]与工业发展的滞后相比,城市化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现象。相比较而言,经济增长越早,工业化先行、城市化滞后的特征越明显。这表明重工业轻城市的倾向由来已久。 让我们看看十年前。根据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36.2%,工业化率为50.9%。也就是说,当时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之比不到1,只有0.71 (= 36.2%/50.9%)。展望未来20年,1980年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不到0.5,仅为0.44 (= 19.4%/43.9%)。

漠视城市的历史根源

关注这一著名的品牌经济现象并不为过。我记得早在1985年春天,地点是西直门内草场街22号,当时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小组就在那里。老八小组讨论农村发展和国民经济时,大家在各种讨论中都抓住了这个命题。顺便说一下,成立于1980年的农业发展集团在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后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大多数研究人员转到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下属的研究机构。剩下的八名成员继续在由杜润生(绰号老巴队)带领的弄口学习。记忆中是一间小客厅,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罗、、白楠生、、高、、关山坐了一圈,我被派去拿一支粉笔在小黑板上记录。那一节的题目是国民经济的特点,应该由肖鹏或陶陶先提出来。经过几次争论,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次。我写下了“提前和推迟”的字样。

漠视城市的历史根源

为什么从事农村调查研究的人要参与国民经济?事实证明,在1984年,由于农民增加了产量,全国范围内都缺乏农产品来销售谷物和棉花。在销售这些产品时,他们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原因是国内储存不足,他们到处排队,导致农民投诉。当然,直接原因是为每个家庭确定生产配额造成的灾难。由于激励机制的改革,农民的种类很多,而且生产的积极性与大锅碗瓢盆时代不一样。从1979年到1984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近9%,其中种植业年均增长率为6.61%,粮食年均增长率为340亿斤,棉花年均增长率为1300万担,这些都是多年未见的。

漠视城市的历史根源

不难理解的是,正是农业生产的超常增长表明了中国对农产品的需求不够大,从而导致了粮食和棉花销售的困难。然而,随着农村的一路改革和发展,农业发展小组从另一个方面审视了形势,即农产品需求遇到了结构性障碍。简单地说,在有10亿人口和8亿农民的中国,一旦农民放开手脚,积极增产,2亿城市居民是绝对不可能消费粮食和棉花的。因此,问题不仅在于国家粮仓的规模不够,而且由于城乡隔离,中国农产品的市场需求相对不足。根本原因是城乡不平衡和城市经济能力严重不足。

漠视城市的历史根源

有麻烦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飞速发展曾经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当时,从1979年到1984年,中国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民的新消费和新投资(主要是农村住房)(约62%)。如果市场需求拉低了初级农产品的增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是什么?新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这就是老八团队一起讨论国民经济的背景。我真的很怀念那个时候研究问题的氛围。他们都是年轻人,已经去农村很多年了,进入城市去大学学习。他们都有不同的个性,但是他们都在同一个熔炉里(邓颖涛的语言),思考中国的实际问题。如果发生争吵,没有人会买任何人的帐,但这不会破坏和平。面对真正的问题,每个人只对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感兴趣。杜老的领导风格被众人原谅了。他让孩子们观察、思考、提问、分析并提出建议。从来没有写作文这样的事。没有人会为出版物的标题和签名而战,更不用说说说普通话和说辞了。27年后,围坐在一起的八位老朋友相继去世。它确实深深地感动了人们。

漠视城市的历史根源

写在黑板上的工作提前了,城市落后了。研究报告中写道:我国80%的人口仍然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地区,这表明中国以前的高速工业化是在城乡隔离的条件下进行的。工业化在城市中高速推进,同时大量农村人口与很小比例的国民收入相结合,保持了很低的劳动分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业净产出的高比例与农业相同& lsquo就业率高,很难长期共存。这是对经济结构的典型描述。未来会是什么样子?1979年至1984年国民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束,也是城乡之间原有经济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开始。还有战略和政策建议:在新的增长阶段,仅靠小集镇战略(农民离开土地,不离开家园)很难解决城市化问题。中国的结构改革永远不会在目前城乡分割的基础上完成。打破城乡隔离不仅需要改革& lsquo为了推进由城市人口组成的城市体系,还需要建设和扩大一批以& lsquo为主体的城市有农村人口的新城市。

漠视城市的历史根源

这份研究报告后来由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小组签署,题为“国民经济和农村发展的新增长阶段”。全文发表在《经济研究》上。我们从未想过公开发表它,更不用说在国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最意想不到的是,这篇2万字的文章并不是投稿,而是时任总编辑的唐宗·昆先生看到了我们的稿子,主动要求责任编辑乔同峰联系小编辑,认真编辑。在美好的时光里,他遇到了许多好人。

漠视城市的历史根源

我自己参与这项研究的结果是关注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联系。前提的前提是要认识到工业化是超前的,城市化是滞后的,这既不自然也不正常。以后,每隔几年,我会观察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变化,并在这两个比率之间画一条曲线来观察趋势。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工业和轻型城市的扭曲状况不断改善。尽管到2010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低于金砖国家的其他国家,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1.09)。

漠视城市的历史根源

是因为重视工业而轻视城市吗?我不知道。充其量也就是从行为的结果中推断动机。不难理解中国人对工业的普遍重视,这是从近代洋务运动开始的共识。毕竟,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从这艘船的艰苦工作中吸取的教训。后来,毛泽东说落后意味着被打败,总的来说,这也意味着工业落后意味着被打败。总的来说,中国的重工业倾向不是基于民生消费或生产力,而是从国家主权、国防和国际环境的角度来衡量的。

漠视城市的历史根源

当然,中国的经济思想、战略和政策也普遍强调农业。然而,我的感觉是它也服务于重工业。没有农业和农产品的支持,工业无法快速思考。你真的想重视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吗?那么我们必须重视农业。这是十大关系的最后一笔,也证明重工业是真正的焦点。

更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们应该鄙视城市。工业不依赖光合作用,但总是注重收集。当一个城市达到一定的密度时,它就是一个城市。因此,工业离不开城市,反对工业通常也不容易。我没有看到任何明显阻碍中国城镇发展的声明、文件或言论。我找不到鄙视这座城市的动机,但我已经收到了轻视这座城市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下次再谈吧。

漠视城市的历史根源

分享给:

标题:漠视城市的历史根源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