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41字,读完约3分钟

秦巴山间,满目青翠。茶园里,随处可见采茶姑娘灵巧的手指在茶树上翻飞,不出半日便收获一竹篮嫩芽。置身茶园,人们不禁感叹:这是多么浪漫而喜悦的景象。而能与之媲美的,则是另一幅“指尖的图画”——刺绣。

儿时的记忆,一生的追寻

  “春季是刺绣行业的旺季,这个季节气温舒适、景色优美,吸引的游客多,绣品需求大。”4月21日,在位于汉中市宁强县汉源街道二道河社区的妇女创业就业孵化基地,50余名身着羌族服饰的绣娘正飞针走线刺绣、锁边、挂穗……绣娘们分工合作,忙而有序。非遗羌绣技艺传承人、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琴说,她们正在制作的是一批羌绣香包,2万个的加工量主要是为公司旗下的6家展销门店备足货源。

  王小琴说,除香包之外,羌服制作也是当前加工的重点。近年来,宁强县依托独特民族风情做优“氐羌故里”文化品牌,前期重点升级打造集历史、人文、现代元素于一体的“羌博园”,而羌绣是园区一张亮丽的“名片”,羌服体验更成为游人的“新时尚”。现在园区除集中上工的绣娘之外,还有200余人居家做活,王小琴安排专人网上派单、上门收货,既满足了妇女姐妹照顾家庭的需要,也能更好地适应疫情防控减少聚集的要求。

  巧手翻飞、绣针舞动,丝线配色、绣架支撑。羌绣在王小琴记忆中留下深深印记,也绘就了她的锦绣人生。她的家乡曾是羌族聚居地,当地妇女沿袭着古老的羌绣技艺,她8岁时就拿起绣针跟妈妈学习刺绣。彼时,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将和这种技艺结缘。

  “家乡有这么好的‘宝贝’,不能让它失传。”王小琴回忆,高中毕业的她先在一家服装厂学技术,后来在县城租下一间15平方米的门面房,开始在服装行业闯荡。生意逐渐走上正轨的她在一次返乡途中,发现许多懂刺绣的山区妇女年事已高,没有传人,许多传统针法濒临失传,“发展羌绣”这个想法在王小琴心中萌发。

  2015年,王小琴注册成立羌州绣娘文化有限公司,同年,由宁强县妇联组织的外出刺绣技能学习坚定她把羌绣技艺传承下去的信心。更令人欣喜的是,县上打造“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决策和汉中市妇联的“走出去做家政 留下来当巧娘”巾帼脱贫思路为公司带来了机遇。现在,王小琴已将公司打造成为拥有10个传习基地、3家社区工厂、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6家展示展销门店的综合体,先后培训绣娘6000余人,带动10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王小琴,今年3月作为“致敬巾帼奋斗者”专题特邀嘉宾登上“三秦楷模发布厅”,讲述成长经历。

  只有在发展蓝图中找准定位,才能让羌绣走得更远。多年的经营实践培养了王小琴超前的眼光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她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羌绣将重点在提升宣传覆盖和扩大产业规模上下功夫。目前,王小琴承包10余亩土地,将重点打造集生产区、销售区、体验区、生活区为一体的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为进一步实现“打造羌绣名片 培训万名绣娘”的目标夯实基础。

  从农家妹到创业巾帼“领头雁”,羌绣在王小琴的心中,是抹不掉的家乡记忆,更是毕生向往的“星辰大海”。一张绣片、一条云肩、一个挂件、一套服饰,细密的针脚恰如她对人对事的态度:不敷衍、不服输、不放弃。她通过指尖技艺带动的指尖产业、带来的指尖财富,不仅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


SMARO

标题:汉中刺绣:指尖上的春日美景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2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