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0字,读完约4分钟

2016-2017年3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网北京站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楼会议室举行。众所周知,2016年,中国工业总体上呈现出“增速放缓、企稳回升、但幅度有限”的特点。产业结构继续呈现高端化趋势,中部地区工业继续领先,东北地区工业增长乏力,京津冀地区工业增长趋势分化,工业投资增速下降,但投资结构优化,工业出口和ppi增速实现正增长,工业企业利润持续增长。然而,我国经济运行中仍存在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国内投资与国外投资的失衡,支付难问题凸显。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很有可能达到6%。在当前形势下,要大力推进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提高工业生产要素质量,创新工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工业增长方式从全劳动和全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型向知识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型转变。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振兴实体经济,遏制“脱离现实走向虚拟”的趋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任务。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年度报告:推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

质量是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词汇。在物理学中,它指的是一个物体的物理属性,是对物质数量的一种度量。在社会经济中,它被广泛认为是对事物、工作和产品的满意程度。供应质量的提高就是整个供应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由于发展阶段的变化,中国依靠增加供给要素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效率的发展模式已经长期不可持续。现在,更有必要通过创新提高供给要素和供给系统的质量,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质量本身意味着一组特征满足需求的程度,而提高供应系统的质量实质上意味着提高满足需求的程度。供应系统可以由产品(包括服务、工程和其他形式)、员工、企业和行业组成。提高供应系统的质量意味着改善产品的特性(包括服务、工程质量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员工适应环境变化的素质,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产业转型升级适应消费升级的能力。这意味着提高供给系统质量的任务不仅包括提高微观质量管理所要求的产品质量,还包括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所关注的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所关注的整个企业的竞争力,甚至包括产业经济学所研究的产业本身的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年度报告:推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

经过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十二五”时期,中国逐渐进入工业化后期,呈现出减速、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特点。从人均国民收入来看,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中国经济能否保持中高速增长,从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现阶段,后发展国家容易陷入长期经济低迷的“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化带来的消费升级是显而易见的,必须通过创新来提高供给质量。然而,创新往往非常困难,最终导致供给结构无法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出现一些重大的结构性失衡,供求无法实现新的动态平衡,从而决定了经济无法持续增长。目前,这些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的供给体系质量低下,影响了实体经济的供需失衡,逐渐降低了实体经济的效率;大量资本开始“脱离现实”,或者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或者在资本市场上自我循环,在虚拟经济中追求自我循环,进一步形成资产泡沫。随着泡沫越来越大,它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最终形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以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住宿和餐饮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实体经济,中国实体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71.5%下降到2015年的66.1%,而同期货币供应量(m2)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倍数,从1.74倍上升到2.03倍。麦肯锡最近对中国3500家上市公司和美国7000家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经济产生的利润有80%被金融企业拿走,而美国经济产生的利润只有20%属于金融企业。(嘿)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年度报告:推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

(主编:苏兰)

标题: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年度报告:推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7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