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21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新媒体特别报道:更多从“0”到“1”——从政府工作报告看中国科学研究的“小目标”

新华社“中国网”记者蔡陈刚

完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撑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声明向研究人员表明了政府支持基础研究的决心。代表们表示,从“0”到“1”的更多原创性研究成果已成为中国科学研究的“小目标”。

最好的关系是你不容易理解我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完善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

“最好的关系是你不容易理解我。投资于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符合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60多岁的她仍在忙于为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建立一个项目。

崔说:“科学仪器集群和跨界研究平台有助于建立基础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创新平台。”这是中国人必须抓住的机会。”

“乾隆二号”首次下潜成功,暗物质卫星“空五号”完成在轨测试,“神威太湖之光”摘得世界桂冠,量子卫星“墨子”发射成功,“田燕”完成...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崔铁军

“这些重要的成就来自中央政府对科研工作者的要求,也来自全国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和创新。”崔铁军说道。

"政府的决心让我们的研究人员放心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说,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可能在10年或20年内无法“磨刀霍霍”,只有不断、稳步地支持他们,才能赢得未来。

从“0”到“1”,中国创新拒绝制造小噪音

为什么基础研究如此重要?许多代表表示,长期以来,受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的影响,中国的创新工作大多是跟风而行,大多是从“1”到“10”的综合创新,从“10”到“100”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出了一个明确而强烈的信号,即各级政府将鼓励研究人员进行更多从“0”到“1”的创新。“没有基础研究,创新只是一场小战斗。”张新民说,“我们需要从‘0’到‘1’的更多内容。这是中国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崔铁军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创新,充分体现了创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爱情基础、净资产、信息)、国家的主要需求、国民经济的主战场,选择基础研究方向,全力以赴创新。

去年,中国部署并启动了2030年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北京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新的一年里,中国将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开放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对此,崔表示,政府已经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鼓励基础研究。假以时日,我国的科研人员将会以优异的成绩作答。

宽容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像欣赏艺术一样欣赏基础研究。

没有人比研究人员更希望尽快产生结果,但是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代表们表示,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体现了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包容,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大有裨益。

张新民说,从一百二十年到三百五十年,任何重大突破性成就都必须经过大量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检验。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经过反复试验,我们就会成功。

"基础研究必须是长期的,每一步都是困难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空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威说:“只要你探索,就会有失败和重复。我觉得现在前进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但我必须继续努力。”

张新民把基础研究和艺术创作相提并论。他说:“当整个社会都能欣赏像艺术这样的基础研究时,科学家们一定会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参与写作:张曼子、胡涛、陈诺)

标题:再多一些从0到1 从政府工作报告看我国科研小目标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7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