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1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村的关键一年。中宣部开展“双百三一”调查活动,组织中央新闻机构120名记者采访了全国109个贫困村的扶贫工作,并与村民一起工作了一个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了一系列名为“黄金记者扶贫日记”的报道,将为您带来真正的扶贫知识。请注意!

时间:2017年5月4日

地点:三门峡市山州区石霞乡魏家沟村

三门峡市山州区石霞乡魏家沟村是一个贫困的山村,村里有一所“富裕小学”。它的学校建筑是村里最好的建筑,它还拥有村里罕见的电脑、篮球和乐器。正如石霞乡党委书记段静所说:“不管你有多穷,你都受不起教育;不管你有多努力,你都受不起孩子的折磨。”在这个贫穷的山村,财政投资和教师的坚持不懈使这里的教育从不贫穷。

【金记者扶贫日记】穷山村里有个“富小学”(组图)

魏家沟小学。(《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照片)

现年58岁的张迎军已经从教39年,是魏家沟小学年龄最大的老师。今年,他在张英俊一年级教书。不像大多数小学老师,他班上只有四个学生。

事实上,魏家沟小学只有16名学生。“大约10年前,学校里有200多名学生。那时,我教了一个有50多名学生的班级。后来,村民们逐渐出去工作,把孩子们带走了。孩子们每年都在减少。前一年是33人,去年是28人,现在只有16人,有些人来自其他村庄。”张英俊说道。

放学后,张迎军老师指示学生注意安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照片)

学校的六位“老教师”负责这16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其中最年轻的鲁,今年已经47岁了。“我们这里太穷了。年轻教师来到这里,很难谈论对象。没有人想来,所以我们只能坚持这一组。”卢对说道。

据《经济日报》报道?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魏家沟小学的16名学生分为四个年级:一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虽然每个老师只负责少数学生,但有许多科目需要上课,如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和科学。结果,教师变成了“全面的教师”,一个人承担了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

一年级学生在课间玩游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照片)

近年来,地方政府增加了对教育的投资。2011年,政府投资58万元修建了目前的校舍。2014年,学校收到了10多万元人民币用于建设多媒体教室和购买音乐、科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设备。此外,当地教育部门也利用假期对教师进行各种教学培训。现在,通过参加培训,六位“老教师”已经学会了使用电脑制作和讲解课件。

陆老师在多媒体教室里上数学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照片)

对教育的重视也反映在教师收入的增加上。“今年,我们刚刚提高了收入。现在我们的工资基本上是四五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收入。”王老师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稳定的收入使教师在生活中少了压力,可以更实际地教学。“也许我们在音乐和艺术课程上不够专业,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的孩子已经数不清了。现在,城市里的学生再也不会失去这些成绩了。一些常规考试分数超过90分,有些学生甚至可以得满分。”当他这样说的时候,王对充满了自豪。

然而,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宁认为,教育是魏家沟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孩子成为受过教育的人,有能力走出大山,我们才能开阔视野,实现减贫。”

宁老师在上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照片)

虽然老师们对目前的待遇很满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担忧。他们普遍担心,当他们都退休后,年轻人不愿意来村里,老师们就破产了。“当我们不能教书时,谁来教这些孩子?”刘老师大喊一声说:

与此同时,学生越来越少,这让老师们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安排充满了疑虑。“如果孩子少了,老师可能就不会那么多了。我们中的一些人将不得不转到其他地方去教书,不仅离家,而且还担心我们在这个年龄不能适应城市学校的教学。”

刘老师带着学生去上阅读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照片)

然而,各种担忧并没有影响教师的责任感。“退休前,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把每一堂课教好,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当何建兴老师说这句话时,老师们都点了点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

标题:【金记者扶贫日记】穷山村里有个“富小学”(组图)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8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