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1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观察网/温

支撑中国经济的基础设施投资正面临金融压力。三月份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率从前两个月的21.3%下降到16.8%。根据《经济观察报》4月份发布的宏观数据预测,许多机构认为4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仍将放缓。

随着巨额股票投资和防范金融风险行动的频繁,资本投资趋紧是不可避免的。

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本来源是贷款和自筹资金。与4万亿的信贷投资相比,目前的基础设施需要更多的地方政府来寻找筹集资金的途径。这种转变始于2013年的资金短缺和地方债务清算。数据显示,自筹资金在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中的比重从2009年的48%上升到目前的63%左右,而同期国内贷款比重从30%下降到15%。

在基础设施资金紧张的背后,与整体经济政策的新选择不谋而合:除了稳定增长,调整还应该继续。如果从产业结构来看,这种调整是产业升级,那么从金融部门来看,这种调整就是去杠杆化。

传递包裹的风险最终可能会扩散到金融机构。如果我们把金融危机后暴露出来的一个又一个风险点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沿海外贸企业的倒闭,然后是私人地下银行的资本破产,然后是其他政府的债务迅速上升,然后是私人投资跌落悬崖,现在是银行的不良率上升。显然,风险在不断传递,流入房地产、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风险最终将由金融机构承担。

基建“钱紧”,风险击鼓传花又回来了

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抵御下行压力非常有效,但副作用也很明显。2009年,经济增长目标是8%,最终年增长率是8.7%,新增贷款9.6万亿。这些贷款中的大部分,加上隐藏在影子银行中的大量资金,流入了地方政府在随后几年赢得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在地方政府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时,政府债务继续上升,这也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部分。

基建“钱紧”,风险击鼓传花又回来了

事实上,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的贷款往往周期长,需要地方政府的认可。然而,国有企业的利润并不令人满意。在城市投资公司清算和土地财政弱化后,地方债务偿还能力不足最终将风险推给了资金出借人。

这一变化不容忽视。大幅扩张的基础设施需要以空空间的增量加以限制,而地方政府和银行的支付意愿和能力也没有那么强。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定和中性,把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应对多个风险点,重点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善监管能力,确保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发生;今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发出明确信号,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基建“钱紧”,风险击鼓传花又回来了

因此,可以做出两个判断:第一,即使基础设施是稳定增长的主要力量,只要经济不出现大幅波动,基础设施就很难成为资金的储备;其次,随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资金外流将变得更加谨慎。

这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基础设施投资的下降会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吗?

2009年,由4万亿投资推动的基础设施投资热潮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2%,对整体经济的贡献达到了24%。在计算了2016年的数据后,一些机构发现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扩张推动了gdp增长1%,对gdp的贡献约为12%。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长目标定在6.5%左右,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6.9%。尽管全年经济走势是先高后低,但在外贸和就业数据稳定、服务业尚未达到峰值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应该不成问题,这也意味着基础设施投资将逐步恢复正常。

基建“钱紧”,风险击鼓传花又回来了

近年来,清理整顿地方债务和金融机构杠杆的力度明显加大。这实际上是稳定增长和调整结构的双重要求。既然经济底线已经划定,就应该不断调整。新旧问题都需要通过这次调整来解决,现在是时候解决它们了。

《李晓丹经济观察报》编辑

签署

标题:基建“钱紧”,风险击鼓传花又回来了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8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