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17字,读完约10分钟

1878年7月24日,首批印制的大龙五分银邮票从上海抵达天津海关,这一天也成为大龙邮票发行过程的一个标志。 作为中国海关手中发行的第一枚邮票,大龙邮票不仅受到集邮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也受到海关史和邮政史研究者的关注。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年10月,来自上海的邮政史研究者赵岳去英国寻找资料。 偶然的机缘在英国皇家邮政博物馆发现了重要的文件。 涉及1877年中国海关伦敦办事处与著名英国印刷商德纳罗企业之间的来往信件等大量史料,特别是德纳罗企业于1877年6月18日向中国海关提交的42页专题报告。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大龙邮票于1878年在上海的海关造册所印刷,但在邮票印刷和发行准备阶段的1876年至1878年,由于资料散失,留下了许多学术空白色和历史谜团。 这次发现的文件,大大填补了这一时期的资料空对白,也使停滞不前的近20年的大龙邮票学术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赵岳对这些文件进行了完善的整理、翻译和解读,并结合《中国海关秘密文件——硬、金登干通信汇编( 1874-1907 )》的线索,梳理了1877年中国海关与英国德纳罗的合作过程,金登干、哈

学术界关于硬选集《双龙戏珠》和《龙凤戏珠》画稿的实际用途众说纷纭,赵岳基于此次发现的资料,确立了德纳罗邮票设计作为母稿的本来面目。

另外,德纳第二页贴有贴有“中外通宝”手绘设计图稿的照片。 赵岳认为,这一设计美工的发现为破解“中外通宝”身上的谜团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过去发现‘中外通宝’银币的照片是在1878年,这张照片又是一年前了。 其次,文件中保存的照片提供者像银行一样美丽,可以确认“中外通宝”和银行一样有关联。 第三,德纳罗企业在设计中国海关邮票时参考《中外通宝》,这枚硬币一定与中国海关有关。 ”。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赵岳译着的《德纳罗密段: 1877年中国海关筹集邮票的秘辛》。 书的封面用的是德纳罗原件的文件夹的红色。 另外,1877年中国海关伦敦办事处请德纳罗企业印刷了布帛翻译的法语版《敕广训》的硬制压花布封面。 封面上有相似的浮雕文字。 香港装订设计师陆智昌还特意将档案的重要标志“海关印”太极阴阳图设计在封底。 记者就该文件的细节采访了赵岳,并采访了文案。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记者:你去伦敦英国皇家博物馆时,是怎么在1877年的中国海关发现印刷邮票的文件的? 这些文件为什么以前没有被研究者观察过?

赵岳:用大清红色盖章邮票的原票是在英国华德路企业印刷的。 资料中,红色印花邮票在印刷过程中除了华德路外,还找了一家叫德纳罗的企业,所以本来想去英国找红色印花邮票和迪纳罗企业的关系。 德纳里企业现在还存在,但他们没有接受采访,资料室不对外开放。 之后,在这家企业的建议下,我访问了大英图书馆、英国皇家邮政博物馆、雷丁大学图书馆等,事先检索了可能与中国海关相关的资料列表。 我在皇家邮政博物馆做现场笔录的时候,管理员告诉我有两份不在名单上的资料,问我是否需要。 结果,其中一份是《德纳罗文件》。 文件留在红皮名单上。 其中前一页有手绘阴阳符号。 这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因为清朝的小龙和万寿邮票上都有这个符号的水印。 我看了文件的复印件,找到了和中国海关的关联,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许可,办了相关手续,拍下了所有的文件。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回到酒店,破译了其中一些文件,同时问了香港朋友。 这是当时中国海关伦敦办事处工作人员金登干和德纳罗之间的通讯。 140年来,几乎没有提到这份文件,1978年爱尔兰《大龙邮票》一书中也没有提到这份文件。

记者:英国皇家邮政博物馆为什么收藏这样的文件呢?应该是德纳罗企业的内部资料。

赵岳:我不知道具体的理由。 据我推测,文件可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流传的。

记者:这个偶然发现的文件所拥有的史料价值有哪些?

赵岳:这份文件对中国海关史和中国邮政史的研究很重要。 赫德与金登干之间的通信是中国海关史研究的重要史料,通信中包含了许多副本。 邮政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没有提到与德纳罗企业的交流,只有一句话。 这次发现的这份资料补充了相关内容的具体细节。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记者:赫德停止了与德纳罗的合作,你对其理由有什么推测吗?

赵岳:从1876年底开始,赫德着手建立现代邮政系统。 其实,是德辉琳在处理这件事。 过去也有很多学者研究过两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因为他们毕竟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利益。 我个人推测赫德和德纳罗的合作停止是因为赫德在1877年去法国参加世博会,然后回英国度假。 在国内,德辉琳正在处理这件事。 然后,伦敦金登干作为硬心腹,硬地报告了在合作过程中细节趋于均匀。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赫德很清楚,由于英国的邮票印刷技术世界领先,向德纳罗公司印刷邮票将会成功。 停止赫德的合作是想让德辉琳先在国内印刷。 即使失败了,我也能自己收拾这个摊子。 德纳罗企业来自赫德的母国。 他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在那里印刷。 但是,这件事如果德辉琳做得好,其功劳就会落在别人身上。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但没有其他证据能说明硬的想法。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记者:赫德在给金登干的信中说:“必须站稳我的脚后跟,再推进这项业务。” 什么意思?

赵岳:我觉得赫德这个词有点了不起。 因为对他个人来说,李鸿章同意他邮寄,所以这件事应该尽可能干干净净。 但是,因为德辉琳具体负责。 因为这个硬件不能明确表示金登干不合作。 我警告金登干,在和德辉琳的合作过程中,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邮政来源于赫德自己的想法,当然越早越好。 这样结算就容易了,所以赫德对金登干这么说,我想是出于对德辉琳的警惕。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记者:方便结算是什么意思? 印刷邮票对建立现代邮政有什么意义? 因为邮票出现之前邮局的事务已经存在很久了。 赫德为什么重视邮票的发行?

赵岳: 1865年底,北京和上海的海关已经办理了内部和外交邮件。 这些邮件不贴邮票,只在邮件上盖章,具体费用定期记账结算。 这种结算方法非常不方便邮政业务向公众开放。 扩大邮政业务必须使用邮票。 印刷邮票是中国邮政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以我的个体对他的了解,在中国推广世界先进的理念和手段,与其个体的野心和理想密切相关。 他想在中国开始工作,最初设想在中国建设造币厂和邮票工厂。 建立货币工厂这件事,赫德于1875年个人开始计划,建立了样品货币,即“中外通宝”。 马嘉理事件后,赫德向李鸿章提起了货币制造和邮票印刷事件。 但用李鸿章的话来说,造币很重要,“需要好好重视”。 但是,邮政的事情“没有太大缺点”,海关可以试制。 正因为得到了李鸿章的许可,赫德才加速了现代邮政的推进。 当时的官方邮政通过驿站,民间通过民信局。 但是,民信局的办理范围有限,效率也不高。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记者:在这次出版的这份资料中,德纳罗企业提供的详细报告最有价值吗?

赵岳:这份报告非常详细,一共42页。 报告开头带有“机密”字样。 因为这是一份技术文件,详细介绍了德纳罗企业对印刷技术的理解及其诀窍。 还没有明确合作,但德纳罗为什么对中国海关这么了解,我有个人评价。 这不仅仅是邮票的业务。 因为德纳罗喜欢中国海关存在的大量印刷业务诉求,如印花税、技术文件等。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这个报告应该可以参考世界印刷史的研究。 因为这么早期的技术文件非常稀少。 如果史研究者能关注这份文件,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发现。

记者:最后的大龙邮票是在上海海关的造册所印刷的吗?

赵岳:我想其实是海关总署的造册所,只是位于上海,造册所为整个海关服务。 为什么要选择海关册子印大龙邮票,现在看到的资料还不完整,关于怎么制版、怎么印、每次印多久的具体问题,现在还没有非常详细的资料。

记者:大龙邮票后来发行了100万张吗? 其中的印刷情况非常多且复杂吗?

赵岳:最后印刷的数量在100万张以上,具体也没有准确的数量。 但是,大龙邮票的早期印刷新闻被海关资料记录下来,相关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原海关工作人员杜胜余完成。

记者:德纳罗公司提供了详细的报告,之后影响了大龙邮票的设计和印刷吗?

赵岳:大龙邮票印刷之前,有“中国方案”和“英国方案”两种方案,德纳罗企业的这份报告其实是“英国方案”。 《中国方案》包括我们现在看到的“万年有象”、“六和塔”、“云龙图”三种样票,以及以“凤凰”为图案的样票目前没有保留,这些样票1877年也寄到了英国。 由罗纳企业主导的“英国方案”设计了3种颜色的邮票,最后大龙邮票也使用了红、绿、黄3种颜色,但面额和颜色的对应只是做了一些调整。 德纳里的设计是一分金黄、二分金黄、五分金黄,然后大龙邮票的设计是一分银绿、三分银红、五分银黄色。 大龙邮票使用的是凸版印刷的技术,与德纳罗企业推荐的采用方案一致。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另外,大龙邮票采用的子型是在哪里制造的? 关于这个问题现在没有定论。 关于我的个人分解,子型很可能是英国制造的。 事实上,目前保存的大龙样本券有两种,图案有差异,邮票内框大小也相差半毫米左右,证明了两者可能不是同一批,也可能不是同一地制作的。 第一个应该是在上海制作的,但是试制了印刷品并发送到了英国。 之后,大龙邮票使用第二种,有多个版面设计,同时版面设计越来越小。 二是如果在上海生产制作,破损后可以重新制作新模具,不需要清除破损的模具,只能缩小印版。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记者:如果赫德选择达纳罗印刷大龙邮票,会改写中国的邮政历史吗?

赵岳:我个人认为,如果当初在英国印刷邮票的话,从邮票的美丽来说,一定比现在的大龙邮票要好。 因为当时英国的邮票印刷技术比中国好。 但是,大龙邮票最后在中国独立印刷,对中国邮票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非常有价值,虽然最初没有达到英国美丽的水平,但可以总结经验,促进技术进步。 此后,小龙、万寿邮票的印刷过程都面临问题,但在不断的研究改进过程中,中国的印刷技术不断进步,有自己的特长。 当然中途中国的邮票也是在日本和其他一点印刷的。

“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记者: 1878年7月24日首日封的存在和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

赵岳:现在大龙邮票的第一封是1878年10月5日,但是是否有比这更早的封信,我认为可能性很小。 因为140年来,有人开始关注大龙邮票的实封。 几乎没有可能在国内被发现。 因为中国人没有寄信的习性,所以很多信封都是外国人留下来的。

标题:“大龙邮票发行140年 原来差点成为“英国制造””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