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91字,读完约14分钟

井冈山郁郁葱葱的群山,在一千多年的中国山水画史上,从未进入画家的视野,直到20世纪才成为革命圣地,被画家所重视,成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主题素材。 许多画家纷纷到井冈山写生创作。 196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南北画家宋文治、张安治、白雪公主、陈大羽4人到井冈山写生,1964年5月至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井冈山速写展”。 关山月于1962年和1977年两次前往井冈山、瑞金等地,画了许多速写,198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关山月《井冈山》画册,收录了表现井冈山主题素材的中国画《井冈山颂》、《茨坪新貌》等18部作品。 傅抱石于1963年10月回到江西故乡,访问井冈山、瑞金等地,创作了《黄洋界》、《茨坪》、《长江第一桥》、《革命摇篮叶坪》等作品。 黎雄才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画出巨大画框的《黄洋界》、《井冈山瑠砂冲哨戒口》等作品。 魏紫熙、钱松喰、陆战少、黄胄等许多画家在井冈山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中国画坛也留下了描绘井冈山胜景的佳作。 中国画家对这个革命名胜的表现热情一直在持续。 进入21世纪后,井冈山优先进入重大历史主题素材创作的选题范围。

“李可染《井冈山》赏析”

描绘井冈山

李可染创作的以井冈山为主题的山水画作品,集中在1977年初和1977~80年代两个时期。 这些作品的产生是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无奈的选择,也是心血来潮的力量。 在那个年代,就像漆黑的夜晚空的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文革”期间中国画被认为是“四旧”,并被席卷。 画家被剥夺了画笔,即使以后有画画的机会,也会马上承担责任。 李可染在“文革”开始不久,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被没收家财,进入“牛舍”,完全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直到1968年12月才被“解放”。 那时画坛一片荒凉,环顾四周,一无是处。 他的“三八”式老干部朋友、收藏家陈英经常去看望他,他了解画家的烦恼,说:“画青山绿水,比如以井冈山为主题,加上扛着红旗的红军,这样谁能批评?” 我劝过你。 李可染接受了陈英等老朋友的建议,在此期间,他连续创作了十几张“井冈山”。 现存李可染较早创作的《井冈山革命摇篮》、《井冈山主峰图》等所署创作年月多为1976年。 1970年末至1976年10月的这个时间段,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中后期,在此期间,李可染的生活环境又经历了曲折。 1969年,他接受社会任务为北京酒店画画。 我记得那个时候看过他画的很大的“井冈山”,但是当时没能签名。 粉碎“四人帮”后添加了名字。 1970年4~5月,李可染和美院的滑田友、许幸之等人一起下到湖北丹江口“五七干学校”,被分配到李可染的工作是接电话、传达。 1971年,周恩来总理在酒店里挂的是《毛主席像》、《毛主席语录》,看到万里来朝的景象,说这样不好,不要强加于人。 指示稍老的画家回来制作新的绘画作品,先从民族酒店开始。 酒店拿着北京市的介绍信去学校接我了。 当时,管理下放者的“左”老教师不同意释放他们。 其他人说:“变傻了,想动起来。” 之后交换了国务院的介绍信,让李可染等人回到了北京。 李可染回北京后发现没有房子了。 他在东城大雅宝巷住了近20年的中央美术学院教职工集体宿舍的房子被学校的反派工人住院了。 在《文革》的抄家之后,被抢劫的所有房子都堆在厨房里,孩子也不在身边。 李可染和邹佩珠为了方便画画,暂时安置在民族酒店的招待所,为民族酒店、外交部等制作了巨大漓江主题的素材作品,画出了国礼作品《木杪百重泉》。 遗憾的是,1974年为民族饭店描绘的“漓江”被批判为“黑画”。 那年7月,他因高血压失语,经过诊治,半年多恢复健康,病情较重期间,还顽强地练字,避免了手生。 创作活动又中断了一年左右,但其前后制作的井冈山主题素材作品没有受到任何攻击。

“李可染《井冈山》赏析”

雄伟的

李可染开始画井冈山的时候,还没有去过井冈山,不同于以前任何一幅对景写生、对景创作的山水画作品。 笔下出现的是他心中的、想象的、理想的圣山。 同类作品的构思构图相似。 画面上面对观众的是巍峨的高山,观众与画面前景中的红军战士处于同一视角,接近山,如古诗所述,感受到了“山从人的一面开始”的强烈视觉冲击。 宋代山水画论说:“大山堂堂正正是众山之主,所以分布在下一个冈阜林坛,也是远近大小的宗主,它仿佛大君突然变阳了,百辟奔朝会,无偃蹇之势。 ”。 (郭熙《林泉高致》)李可染笔下的井冈山主峰,正是这样一座“众山之主”的堂堂大山。 气魄雄浑,杂木饱满。 那是一个崇高壮美的审美界。 的图案设计经营和形象的创造也是画家创作经验的积累和升华。 李可染于1962年开始创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这是李家山水迅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界碑。 吴冠中敏锐地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特殊意义,在《胆与魂——读李可染画展》的文章中,“我发现《万山红遍》的画揭示了作者艺术道路的转折点,就像吃了十多年草的牛一样,重点在于李可染叛逆,他更是综合 他追求重叠的群山的雄伟气势,他追求重量,他开始塑造形状,他开始建筑! ”①“更偏向综合、概括”的明显变化是,超越了对景写生、对景创作,从“写境”进入“以心造境”。 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有“独立寒秋、湘江北行、橘子洲头”的记载。 描绘了万山染红、层林染红、江碧透铺、百舸争流”的壮丽美景,使李可染大为兴奋,变成了相应的绘画形象。 中间层林尽染的群山矗立在天地,溪流潺潺,白壁黑瓦村舍相间,朱砂和墨点所收的一连串金秋景色,既不是岳麓山,也不是橘子洲的头,但意境更高,更富有感染力,充满画家的激情。 这样的画面不仅见于李可染作品中,也见于中国历代山水画中。 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感染力有时会超越意识形态偏见而被各种观众所接受和迷恋。 正如2000年在台北和高雄举办的“李可染世纪展”一样,高雄市美术馆大厅“万山红遍”作为主题作品,被放大为两层的大海报,许多观众站在台阶旁,喜欢以这幅画为背景拍照。 李可染70年代中期的《井冈山》诸作在画面创意、形象创意上与他以前的山水画作品有血脉联系,在对崇高感的建设上可以视为“万山红遍”的延续和展开。 “万山红遍”是一个可以游泳的山林环境,可以“任书生之意,恶搞”。 《井冈山》是高山崴,云雾茫茫,不见人烟,金铁马鏖战之地。 《万山红遍》以红色为主色调,厚重而热烈。 《井冈山》以青绿色为主调,苍茫、滋润、暗示、内涵。 李可染创作这些作品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画家寄宿在作品中是强烈的感情。 无论画面的经营、色彩的表现,都活用了夸张的手段。 李可染多次强调夸张对艺术表现的作用,说:“艺术必须带来现实中最重要的东西,强调表现。 夸张给人最大的满足,艺术表达爱恨,充分表达感情必须夸张。 其实只有夸张才是艺术上最真实的,只有真实的夸张才是动人的魅力。 ”。 ②他说:“夸张是憎恶的表现,没有感情就不能夸张。 他强调说:“夸张是艺术的根。” 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既是诗人的夸张,也是诗人感情的宣泄,画中山河壮丽、山岭崇高、万山红透、的蓝碧是画家夸张,是画家感情的张扬。 细品李可染在1976年8月写的《井冈山》一画中,联想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文革”的动乱还没有结束,当时井冈山斗争的革命领袖周恩来、朱德相继去世,毛泽东重病中唐山又发生了大地震,这一切都是画家思想深处引发的感情浪潮,融入文章中,加深了作品的精神内涵。

“李可染《井冈山》赏析”

井冈山

1977年8月,北京天安门前的毛泽东主席纪念堂建成前,组织全国有成就的中国画画家前往各革命圣地,为纪念堂创作陈列画,李可染奉命画“革命摇篮井冈山”。 为此,他于当年5月21日至6月5日前往南昌、井冈山、庐山深入生活,搜集创作素材,夫人邹佩珠、学生李行简陪同,在江西工作的老学生王兆荣奉省委命令接待了他们。 王兆荣在《李可染老师井冈山、庐山行程纪实》④的文章中,具体记述了李可染在井冈山深入生活的经过,摘录道:“5月23日下午从南昌出发到井冈山,24日凌晨出发,中午到达茨坪。” “他眺望山路,道路淹没在青山的绿色中,望着山顶,白云缭绕,山如铁铸,雨过天晴,井冈山尤为清新明亮。”

“李可染《井冈山》赏析”

5月25日参观毛主席故居后,他说:“我去了井冈山五大哨戒口的双马石、八面山和黄洋界。 在黄洋界,由于雾气迷糊,很难看清其身影,于是抓紧时间赶往了另一个重要哨所的瑠砂海域。 路过刘家坪的时候,下车看瀑布和梯田,还在行州、下庄观五马看天石壁和双孔石桥,之后又去黄山以外的地方。 ”。 “5月26日,黄洋界和主峰成为这次创作的重点。 因为那天天气很好,所以我打算改变从北方看黄洋界的立场。 但是,刚到黄洋界,突然乌云滚滚,一片漆黑。 司机有经验,觉得暴雨即将来临,害怕道路上有事故,建议马上回去。 但是,李先生想找个避雨的地方,看看暴风雨中的井冈山……下午雨停了。 就像井冈山整体被洗过一样,非常清新清爽。 大雨过后,瀑布和梯田一定很壮观,还会去花果山和刘家坪……停车看,很舒服。 老师画了速记。 ”。 5月27日上午去瑛砂海域。 “李先生真的想把五百里井冈山吞噬在心中,找回被囚禁十多年、浪费的时间。 下午登南山。 南山不高,但离茨坪很近,在这里可以近距离看到主峰,可以俯瞰茨坪和旁边山上的景色。 山下几个土坡的小景色错了,很独特。 ”。 5月28日,大雨过后,早上全面放晴。 “即将到达黄洋界。 果然,洋洋大观看到厚厚的云横贯半山腰,老师兴奋得脸红了,就像人在天上一样。 虽然看起来很漂亮很兴奋,但是画不到手,预计云太厚太浓,没有风,暂时很难融化。 告诉李先生,黄洋界纪念碑边上有一座更高的山上,可以俯瞰四方。 我以前爬过。 坐在一点上,可以旋转360度画全景。 只是没有路。 你需要往上爬一步。 这个机会李先生当然不会错过,哪儿也不去,完全要忘记年老和脚趾的疼痛。 于是,我往上拉,行简往下推,老师妈妈在旁边扶着,硬是把老师推上了山顶。 老师一边爬山一边看着周围,生怕错过了好的视角。 到了最高点,四面环山,高耸入云,真有“壮观的天地之间”的感觉,老师兴奋了起来,开始了素描。 ……李先生那天没怎么说话。 只顾画画,偶尔发出感叹的话,人和景融为一体。 小李画的意味深长,实景面对构思、构图,犹豫着下山,幸好饮用水和干粮都带得很足,直到下午一点半才下山。 ”。 5月29日,“午饭后,小李想去瑠砂海域看看。 恩沙海域是井冈山五大哨戒口最险峻的地方,是悬崖峭壁,真的有种‘一夫关,万夫不可开’的感觉,很多有名的画家都画过这里。 李先生想画那个。 也有腹稿。 从各个角度画速写,拍了很多照片。 ”。 5月30日,“上午离开茨坪前往宁冈县,途中再次经过黄洋界。 小李已经上了黄洋界,这次又碰到了云海景观,但是因为赶路,没有久留,留下了小李的深情。 李先生后来创作的《革命摇篮井冈山》,画面上除了主峰,大部分都描绘了黄洋界。 ”。 王兆荣送别李可染一行后,井冈山又迎来了另一位山水画家陆源少。 陆少创作了《井冈山翠色》、《井冈山黄洋界》等多部作品。 那部作品《井冈山五哨口》的手卷,特别请李可染写了题名。 其文为《井冈山五哨戒口戒少同志法家族可染书》陆悄少将《井冈山蛮横》中的一段描述为“井冈山位群山中,峰峦叠嶂,竹树茂盛”。 我感觉到”。 写井冈山五大哨口叫桐木岭、瑇砂冲、黄洋界、双马石、八面山。 1977年9月同时记载了陆僵少。 ”

“李可染《井冈山》赏析”

《革命的摇篮井冈山》

从江西回到北京后,李可染立即得到了为纪念堂绘制巨大画框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如期完成至7月。 由于具体陈列环境的限制,《革命摇篮井冈山》这幅画使用了与他先前所画的《井冈山主峰图》等作品不同的横长构图。 画面中最重要的位置是黄洋界,山头在云海衬托下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是“画眼”的地方。 纪念碑下的山沿着山脊蜿蜒曲折,茫茫云海横跨左右,左边群山起伏,远景隐藏在云间。 前景漫长的青松,既像霍戈待命的战斗人员,也像肃立致敬的继承人。 王兆荣的文案为李可染当时在井冈山体验生活、了解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提供了直接的参照。 “26日,刚到黄洋界不久,突然乌云滚滚,一片漆黑”“28日,抵达黄洋界,望着厚厚的云,穿越山腰,仿佛人在天,老师兴奋地……,到达最高点,四面环山,云密布。 ……人和景合一了。 李先生画的意味深长,面对实景构思、构图,迟迟不肯下山。 ”。 群山起伏、云海起伏的景象,是黄洋界这个关口的名字的由来。 李可染在这个奇妙景观的具体环境中,创作了景,结晶成了“革命摇篮井冈山”。 意境和画面构成,但不是眼前景色的写照。

“李可染《井冈山》赏析”

画中的主体黄洋界位于画面右部的上方,以白云衬托的纪念碑在画面上虽然体量小,但尤为突出。 “山欲高,云霞用链子把腰系在一起。 》苍茫的云海衬托出山势,对井冈山连绵的山峰起到分割和一体的作用,这些都有作者精心的经营设计。 李可染对学生说:“山水画创作、第一构图、第二形象、第三层次、空之间,其次是氛围,他们与意境关系最密切,是写生画令人感动的生命力源泉。” “最全面、最典型的表现对象是构图目的……”“构图有远、中、近三景,是中景最重要、最伤脑筋的一关。 中景必须将远、近两景有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图必须打破自然的束缚,但以更充分地表现自然为目的”,沿着这些论述,研究“革命摇篮井冈山” 他还说:“构图有层次、有深度,进入里面,用深度来表现空之间是最重要的。” 李可染非常重视山水画的水平表现。 他称赞黄宾虹八十多岁后完成了《堆墨法》,“表现自然界浑然一体的感觉,叠墨苍茫,但仍有线条的丰富性”。 李可染创作的井冈山主题素材作品,无论是早期的《井冈山主峰》等作品,还是为纪念堂创作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堂堂大山、群峰连绵,都描绘出深厚的层次感,表现出山体淤青、厚重、沉重的感觉。 这是画家对表现对象的深刻感悟和挥洒笔墨时真情的流露。 成为井冈山画家艺术创作的重要情结,描绘了同类主题素材,如1984年至1984年在北戴河绘制的《井冈山主峰图》。 巍井冈山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迹,在绘画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年9月在北京

标题:“李可染《井冈山》赏析”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