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4字,读完约3分钟

文/诸荣会

我的新书即将出版,责任编辑把封面和版面等发给我,让我看到了效果。 看来,页码印在页的装订线一侧。 我以为这和美编的疏忽相反,马上向编辑负责人指出。 编辑责任转为美编一段时间后,说是她精心设计的,是书版面设计上的创新点。

“莫把违反常识当书籍设计革新”

我很惊讶!

确实,如果将页码打印在装订线一侧,这可以成为真正特殊的书。 因为世界上大多数的书都不是这样。 如果光从这个立场来说,确实是“革新”,但这样的“革新”的结果会怎么样呢? 只有有困难的网民!

书上有页码,通常印在切口处,是为了方便网民浏览时检查。 页码印在装订线上的话很不方便。 这是常识。 世界上很多写书的人为什么在切口边而不是装订边印页码,这是对常识的尊重和遵守,并不是他们对这件事不知道创新,而是把这么好的“创新点”留给了你直到今天。

“莫把违反常识当书籍设计革新”

“创新”决不会违背常识! 违背常识绝对等于创新!

但是,现在打着“革新”做着违背常识的事的事实太多了! 我从自己日常生活的见闻来看,天气预报的播出,尽可能准确、有常识,但有电视台的一个频道,让刚说话的两三岁的孩子播出,还有的主播不仅是女装,还在市里的方言、小品、相声中播出 公交车站其实经常向来这个城市不认识路的外国人报告。 这是常识,但是有人用本市方言报告“创新”地,需要听的外国人不擅长听,听不懂的当地人没有必要听。 常识是“有话就长,无话就短”,但也有人主张“有话就短,无话就长”的“革新”观点。 更有甚者,让成千上万的学生围着它进行“创新”的思考和“创新”的作文,把考生们搞乱,“创新”只是俚语和抬高,制造常识。

“莫把违反常识当书籍设计革新”

类似的事件虽然出现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但实际上问题的核心基本相同,那就是他们认为创新简单,没有前提条件。

创新常常表现为新事物,但有前提和条件,其前提和条件由人的本质属性决定。

人类作为自然物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物本能的诉求,而且,人类作为社会的个体,在历史文化以前传下来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也后天培养了一系列社会必然的诉求。 符合这些诉求的前提、条件、优越性,并没有轻易改变,而是长久以来成为了“常识”。 如果人吃饭是常识的话,毕竟不能“创新”。 所以,常识是生活的情理、思维的逻辑和艺术规律,人类的任何活动,包括创新活动,都必须对这一切有一个大致的尊重和遵守。 换言之,任何“革新”都必须在不违背常识的情况下进行。 只有这样的革新才有意义,才能真正成功。 否则只会变瞎。 在具体的生活中,做一个实用器,不管你怎么“创新”,最终这个器具都会为了你的“创新”而“好用”,而不是“为难”。 创作艺术品的时候,无论你怎么“创新”,最终的作品都应该展现出艺术美,可以陶冶人性之情,可以启迪智慧,可以赋予美感,不能“恶心人”。

“莫把违反常识当书籍设计革新”

但是,纵观现在很多人的所谓“革新”,似乎主要是为了“有困难的人”和“恶心的人”。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电视遥控器通常是人越来越不行了。 随着服务的“创新”,通常人很难存入银行取钱的文学艺术的“创新”,“大师”们的作品通常变得让人看不惯,反而看到了很多明星们的各种“创新”表演,大多数

“莫把违反常识当书籍设计革新”

从观上看,创新固然宝贵,但回归常识也非常重要,更重要!

标题:“莫把违反常识当书籍设计革新”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