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14字,读完约14分钟

年初春,云贵高原的早晨还感到凉爽,云南省剑川县桃源村白族的段文青和父亲段学军一大早骑着摩托车驶向十多公里外的狮子河村。 平时房子的新居快完工了。 在白族习俗中,堂屋使用六个格子门。 狮子河村是有名的“木雕之乡”,连邻县的村民都很仰慕,会来点格子门。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大约3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狮子河村。 父子俩走进店里,迎面飘来树木的清香,墙角、窗台、花台上倚着雕刻板,段学军手里拿着,手里拿着:梅花枝繁叶茂,枝古朴,梅花点缀在树枝上。

格子门,也称为格扇,日本被称为格子门,通常由格眼、腰串、隔水板三部分组成,是古代寺院、会馆、宫殿、民居中经常使用的木门。 格子现在在城市里屡见不鲜,剑川白族的房子大多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花板”、“一正两耳”的布局,所谓“三坊一照壁”,就是正房两山有“漏阁”,两侧有耳室,正面民族风格很高 无论如何,堂屋选择了六扇格子门,采光充分,两人美丽典雅,从这个古老的古代流传下来。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上午8点,阳光洒在狮子河村村村口附近空水库、锯木机的巨响将这个村子从睡梦中唤醒,狮子河村的男、女,纷纷走出自家的长椅、行头,掏出所有的雕刀,从街头走下胡同 狮河村位于剑川水库的东南端,管辖上河、下河、官登三个自然村,人口约2800人,从事木雕的有1700人,据说狮河“家家户户木雕,老少俱全”。 大致就是这个场面。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段文青在父亲和村子里打听格子门的行情。 6扇手工雕刻格子门的价格在5000元左右,机器雕刻3000元,不同的2000元是段文青在昆明一个月的工资。 机械雕刻的格子门,线条坚硬,技术粗糙,段学军家祖传的“梅兰竹菊”格子门,祖上金延请木匠,雕刻了三个月才完成。 只是“牡丹”的门,牡丹含苞待放,喜鹊在枝头喧哗。 哪里是木雕,明明是花鸟画。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母子二人最终点了手工格子的门。 关于原因,段学军是这样说的。 “在剑川,格子门的好坏往往是一所房子是否富裕的标志。 我们平时即使省吃俭用,也要把格子门弄干净。 那是白族人世代相传的纽带。 ”。

战争带来的古老技术

清晨的门市生意让木匠罗照华很高兴,段学军离开后,他回家泡了壶普洱茶,开始了一天的活路。 罗照华是18岁的学徒,现年37岁的他已经在这个职业闲逛了20年。 今天,他雕刻的是格子门格眼,比起《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等图案,格眼其实是格子门最早流传的格式,宋人李诚的《建筑法式》卷七《小木作制度二格子门》收录了八种格子门格式,厕所有为格眼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从“营造法式”和剑川格子门的关系来看,似乎与剑川木雕和中原文化中的某一个有关。 罗照华告诉我,他刚当学徒的时候,师傅讲了个故事。 从前,剑川有个叫阿生的木匠,被称为弟子进入宫殿,建造了“夺月楼”。 在路上遇到一位白发老人,向他乞讨。 阿生把身上掌握的钱都给了老人。 老人收到钱后突然消失了。 从半空传来了洪钟般的声音。 “我是木匠的祖鲁班,剑川木匠的性格很好。 我是《木经》。 话音刚落,空中落了木尺,写着“不循规蹈矩,不成方圆”八个金字。 从此,剑川木匠的人才辈出,工匠技能世代相传。 直到今天,村里的本主庙除了大黑天神外,还供奉着鲁班,每年农历8月17日,村里的木匠都会到这里做礼拜,向祖师道谢,以剑川人为生。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中国木匠历来以鲁班为祖师,剑川木雕也自然无法摆脱这座窑。 历史上,剑川木雕的起源也许与战争无关,但充满了流亡和背井离乡的痛苦。

“安史之乱”后,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进入其晚年,无法抵抗来自西北的西藏和西南南诏王朝的轮番挑衅。 大唐咸通2至10年间(公元861-869年),南诏三次攻击益州府,绑架10万工匠归来。 这些工匠作为奴隶被分配到南诏各地,当时的南诏王朝兴办土木,建造宫殿、神殿、楼阁,工匠们将余生投入这个陌生的国家,没有返回故乡。 唐代益州、乐山大佛建成后,建成了数十米的楼阁。 《成都大慈寺有阁殿、塔、大厅、房廊,不由得八千五百二十四间》(语出北宋李之纯《大慈寺画记》)表明,当时的西蜀建筑和木雕技术很成熟。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西蜀工匠给剑川木雕带来大唐王朝的血液,木雕工艺在剑川其实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1957年3月,剑川县政府组织民众“裁剪改直”剑湖南端的海口和海尾河,工人清理泥沙时,在泥土中不断挖出不同粗细的木桩,共有224根,下端尖尖地插入土中,上面连着榫卯,很明显, 经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的碳同位素测量,约3000年前左右,相当于中原商周期。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2008年,海口再次受到世界瞩目,在1350平方米的挖掘面积中发现了4000余根木框架,整个遗址分布范围约5万平方米。 柱子的底部都被削成钝尖状,柱子的身体大多有人工加工的痕迹,长2米多,短的几十厘米,一点的横木和桩子上刻着榫,发现了连接的榫部件,当时的古人已经割伤、割伤、割伤。 这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干栏式建筑遗迹。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除了历史渊源之外,剑川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交通位置,也许是培育木雕的土壤。 发生在剑多山地、少平水库、洪水、干旱、地震等灾害时,变化的气候不适合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 这注定了农耕不能成为剑川人们的重心,不能通过学习两种技术来维持生计。 而2000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剑川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要冲,商人、文人、工匠、官员、僧侣的往来不绝。 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藏文化乃至异域的东南亚文化在此汇合、交流,给剑川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和建筑妙技。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商周期海口的干栏式建筑还处于萌芽阶段,如果是来自西蜀大地的工匠,就注入了大唐王朝的基因。 唐代以后,剑川木雕在史料中没有记载,我们再也描绘不出唐代以后剑川木雕的发展脉络。 直到那时我才看了历史书。 至今的剑川木雕也有很多明清年间的作品,今天的剑川古城剩下明代庭21个,清代庭146个,附近的古镇上散布着许多寺院、舞台、民居,成为了解剑川木雕的优秀标本。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进入了徐霞客曾经住过的院子

明崇祯12年( 1639年),徐霞客结束了在丽江的行程,经过鹤庆来到剑川。 那天已经很晚了。 徐霞客在山塍塘过了一夜,第二天来到县城,住在城北杨贡生家。 在《徐霞客游记楚行游记七》中,“税把行李放在北街杨贡生家,去市里买鱼。 街道的北面有寺庙,我要去参拜。 ”。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年3月的一个早晨,剑川古城氡在小雨中,我轻轻地敲了敲北门街的27号门,杨大爷从火炉旁站起来,把我带到了门口。 我的同伴张金在里屋询问客人时,“吱吱”的一声,推开空荡荡的格子窗,伸出头向我打招呼。 北门街27日住着杨贡生的子孙。 的南北两侧的建筑物消失了,盖起了砖头的新房子。 里面还剩下几座明代的建筑物。 瓦上的枯槁杂草,光滑的门槛,黑黝黝的格子门,还有什么面目模糊的雕龙梁头,诉说着庭院的历史。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徐霞客用大量笔触描写了剑川的山水,但没有提到住宿的杨家大院。 陪伴我的张笑是剑川有名的学者,研究木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 他说徐霞客关注的是山川之美,不是木雕之美。 但是,我眼前杨家大院的多个木构件可以说是剑川木雕的杰作。 例如屋檐下的龙形梁头,即使超过数百年,前头也是粗犷的,龙眼生气,龙眼美丽,龙美丽,美丽,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此外,赵姓将军第、张姓宅第、陈氏宅第、何可及故居等庭院也有不言而喻的线索。 西门街60号何可和故居,建于明天启元年至天启3年( 1620-1623年)。 陕西道御史、太仆寺卿能做什么,可能是在这外面当官的经历吧。 他的花园是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的结构,不是剑川常见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花板”。 中堂的梅花形格子门距今已有数百年,但很完整,雕花如点梅花一般装饰在格子门上,堪称明代的精品。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居然从故居经过几条胡同,是古城赫赫有名的“鲁将军府”。 明清两代,鲁家先后出了震威将军、建威将军。 民国时期,这里出了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58军军长吕元。 “鲁将军府”建于清嘉庆年间,进入两院后,南院为“四合五天花板”,北院为“三坊一照壁”。 张笑说,明代梁坊通常没有雕塑,到了清代,“鲁将军府”的梁坊下出现了“白鹤飞松”、“竹报平安”、“暗八仙”等装饰性雕塑,其风格精细委婉。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1958年“大跃进”、“鲁将军府”被用作公社食堂,鲁家族被迫离开祖宅。 出发时,鲁元将军的弟媳张德和舍不得的格子门,被邻居偷偷拆下了六扇格子门,送到了外面的土地间。 低矮的土间放不下格子门,铺在张德和地板上成了床板,就这样留下了六扇格子门。 几年前,有学者在剑川古城考察木雕,他惊奇地发现“鲁将军府”的格子门是在剑川乃至整个中国发现的唯一的“百福百寿门”。 木匠在格目中创造性地刻上印章大小的木雕,刻上百多种不同字体的“福”和“寿”字。 现代书法作品中经常有“百福图”、“百寿图”,但数百年前的剑川工匠在树上雕刻了“百福图”、“百寿图”,令人惊讶。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出将军府已经是黄昏,雨停了,青黛色筒瓦的缝隙里芳草丛生,蘸着水滴跳指甲的兽面在阳光下清晰可见,雕花门楼像展翅飞翔的雄鹰,排列在狭窄的街道两旁,深深陷入小巷深处。 古老的木门藏了一半,女人们在院子里淘米、洗菜、准备家庭晚餐,古老的剑川古城又平静地过了一天。 中国可能没有像剑川古城那样的地方。 留下了这么多明清庭院。 这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栩栩如生的剑川木雕史。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剑木匠到处都是

“河水远远向东流,泪水滚滚注入心中。 三弦琴一弹而出,郁闷得喝不完。 隔山挡水,隔故乡,隔父母隔妻儿。 离开家乡当木匠,一辈子当马牛……”

这是转载于剑川多家媒体的“外出调”,木匠外出谋生的种种困难渗透在行间,远离故乡,从早到晚贪婪,忍受着与亲人离别的痛苦。 清朝时期,剑川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一群剑川木匠外出谋生,足迹几乎遍布中国西南。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2009年夏天,昆明市金碧广场,灯光下的金马碧鸡坊雕梁画楼,斗拱飞檐,金碧辉煌。 市民消暑,儿童嬉戏,外国游客在牌楼下留下阴影,这里已经成为昆明市的标志性建筑。 很少有人知道金马碧鸡坊实际上是剑川木匠的杰作。 牌楼建于大明宣德年间,屡遭兵火,多次重建,光绪十年( 1884年)云贵总督岑毓英主持重建金马碧鸡坊。 此前,剑川木匠相继建成剑川文庙、大理府雅、昆明三市街忠爱坊,在云南名噪时,复原金马碧鸡坊的重担不让仁落在剑川工匠的肩上。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剑川大山神(剑川人对木匠的称呼)杨文樫带着弟子来到昆明,进行实地考察,寻找上了年纪的昆明人,咨询过去金马碧鸡坊的样式。 几个月后,新的金马碧鸡坊最终完工,牌楼是典型的“四柱三开间”,分别高14米、宽18米。 值得注意的是斗拱。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放置在柱子和梁之间的过渡性木构件,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短木,拱挂在斗上,往外走,拱端上再装斗,形成大下面的小支架,环相连 金马碧鸡坊的斗拱共有五层,被称为“四踏五跳”,例如蟒蛇缠绕,从艺术和技术的角度来看,也足以象征和代表古典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清人张婷婷在剑川担任了几年的知州,他在《滇南新语》一书中写道:“盖剑土瘦,食众生寡言,民俱世业木工。” 滇七十多个州县和旁边滇黔川等省,善规斧凿者,处处剑民。 ”。 张婷还记载了剑川木匠来往的周期。 “近的话仲夏孟冬载两次,远的话收获的期间一定是一次,完成后也还会去”。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清代、民国年间,一批剑川木匠唱着《外出调》背井离乡,前往贵州、四川、广西,甚至缅甸、越南、老挝、泰国谋生,这位木匠的迁徙潮持续了约2300年,在中国西南乃至异域也有许多美丽的地方。

今天的云南省保留着很多清代、民国年间的寺院、会馆、牌楼和民居。 其中有很多出自剑川工匠之手的精品。 例如昆明国通寺、华亭寺、筥竹寺、腾冲和图书馆、建水孔庙、晋宁盘龙寺、大理慈寺、杜文秀府、丽江木王府、保山飞来寺,中甸化。 即使是今天,剑川木匠仍然向南进北,以全世界为家。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2009年冬天,我来到四川西昌市礼州古镇,古刹西禅寺正在修缮,在古老的正殿里,几个年轻的木匠刻了格子门,我问他们来自哪里,结果都是剑川木匠。 年春天,在四川凉山州泸沽湖,一所摩梭家的新房子建成了。 当然是剑川木匠的杰作。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要说剑木雕刻的古代宝物散落在民间,那现代精品出自大山神段国良之手。 从狮河村回到剑川县城后,去古典木雕家具厂拜访了段国良,现年65岁的他从事木雕技术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了。

早晨,和煦的阳光透过格子门上的格子眼睛,洒在凹陷的桌子上,大大小小的雕刀散落在桌子上,段国良的手握着雕刀,正雕刻着屏幕,主题素材是三楼的博古架子。 树长约1米,宽约20厘米,厚约10厘米,方尺之间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东西,花瓶、笔筒、茶壶、茶壶都是镂空空的雕刻,就像实物放在博古架上一样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与以前从中国传来的四尊木雕相比,剑川木雕更容易选用材质细腻、柔软的青皮木,主题素材以山水花鸟、珍禽异兽为主,具有自然的趣味。 段国良说,挂网的青皮材料,是在香格里拉一带买的,刚拉上的木材是湿的,是切的,纵横交错,堵在院子里两年后会被采用。 川木木匠有平刀、圆刀、三角刀、弯刀四把刀。 每把刀又有很多尺寸。 平刀、圆刀最常用,弯刀主要用于制作深浮雕,灵巧三角刀用于最后的平整。 雕刻完之后用砂纸打磨,一开始是粗沙子,之后越来越细。 这些流派与以前流传下来的东阳木雕、白杨雕刻等没有太大差别,但剑川木雕最精妙的特色是玲珑剔透的水印雕刻。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眼前的博古架屏幕,从上到下又多又杂,对于单一的菊花来说,100多片花瓣没有雷电,针尖大小的花蕊也很清晰,就像害羞的菊花放在木板上一样。 段国良说,在剑川,只有上了年纪的老木匠才能雕刻屏幕,再有,10厘米厚的树居然雕刻出七八层的图案,锐利的雕刀在狭小的间隙中穿梭。 雕刀不小心切了一个地方,几个月的活路就不行了。

“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离开剑的前一天,段学军打电话邀请我去他家的上梁仪式。 那天早上,来到桃源村时,一位木匠在大梁上唱了剑川的古老民谣。 “紫金梁、紫金梁、元江紫木做大梁。 主人选择黄道日,子孙都抬大柱。 主人吉日多,良心总是用尺子衡量。 四乡八寨在庆祝的同时,祝愿主人建造新房子。 今天大梁上的房间后,长时间和……鞭炮声响起,木匠往下扔糖果、香烟,在亲戚、邻居的赞扬声中,几个年轻人扛着几扇新格子门走进了院子。 不久,古色古香的白族花园建成,美丽的房屋梦想和娴熟的木雕工艺,将代代相传,传承千年。

标题:“西南第一雕剑川木雕:一场战争带来的手艺”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