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02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曹溧水)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是中国优质粮食主产区,素有“塞外粮仓”之称。同时,它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

中国经济网记者来到巴彦淖尔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区。放眼望去,平坦的农田无边无际,田间道路纵横交错,排灌系统笔直顺畅。这是近十年来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剪影。

谁能想到十年前,这片沃土曾经是一个生产条件差、土壤盐碱化严重、土地贫瘠的地区。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农业生产,因此被称为“中低产田”。

“当时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灌区的骨干工程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农业基础设施长期失修,田间工程配套程度低,排水不畅,土壤盐渍化严重,中低产田占70%以上。河套灌区的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制约,大面积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令人遗憾。”巴彦淖尔市农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人说。

乌拉尔前旗羊坊子村党支部书记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过去,我们这边的土地很难整体使用。例如,村子里有一个家庭,有14亩土地分散在村子周围的16个地区。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也有一个家庭的土地分布在50或60个地区的情况。此外,土地不能机械化耕种。它只能用落后的机器生产,如小货车,效率特别低,导致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低。”

十年铸剑——改造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

中低产田就像一个“枷锁”,牢牢束缚了河套地区的农业发展,农民收入难以保证。如何盘活一千万亩农田?这成为当时内蒙古自治区面临的一个难题。

2007年,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提出了《关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议》,被确定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十大重点建议之一。

国家农业发展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财政部牵头办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具体负责承办。”为做好重点建议的落实工作,国家农业发展办公室打破常规,一次性批准了对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中低产田改造的10年连续实施办法,即从2008年到2017年,计划改造河套灌区中低产田500万亩,总投资50亿元。

该项目规模空前,实施时间长,受益面广,这不仅体现了各级农业发展办公室落实全国人大建议的决心,也体现了他们促进国家农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十年来,河套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账簿”:2008年至2016年,通过项目建设,节水灌溉面积得到改善,新增450万亩,其中:开挖疏浚渠道3.3万公里;衬砌渠道长3367公里;修建了119,107座运河建筑;修复和新钻992口机电井;埋设地下管线3466公里;修建8000公里主干道和机耕道;修建了一条18500公里的田间道路;建设防护林1677万条;培训605 000名农牧民;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88.94万亩...

十年铸剑——改造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

“巴彦淖尔市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在改善土地质量方面做了大量文章,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土地破碎化和盐碱化的状况明显改善,大规模经营成为可能,这不仅提高了传统农产品的产量,而且有力地支持了高质量的农产品。”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共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瑞强说。

土地环境的改善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前旗县盐海子村村民成(音译)曾说:“在开发之前,我有30多亩地,一半的盐碱地几乎没有收入。在好的土地上,只能种葵花籽,每亩葵花籽产量为200公斤。项目重建后,土地被重新划分,可以耕种30多英亩。秋收亩产达到300公斤。”

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河套灌区的粮食产量。据统计,2016年巴彦淖尔市粮食产量达到60多亿斤,比2007年增长近一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4万元,比2007年增长70%以上,惠及80多万农民。

标题:十年铸剑——改造河套灌区500万亩中低产田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1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