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38字,读完约11分钟

5月24日,国际评级公司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3下调至a1。这一事件让人想起了过去,穆迪在去年3月2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然后在第二天将38家国有企业、其子公司和25家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一年多过去了,我们不禁要问,穆迪的评级是否可信、可靠和可核实?

事实胜于雄辩。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一。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6.9%。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下调中国的评级无疑是错误的。穆迪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降至5%左右,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过去五年的平均增长率将为6.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检验预测的唯一标准。穆迪过去没有准确预测宏观经济,目前的预测也令人难以置信。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穆迪已经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企业评级的影响。去年10月19日,穆迪正式宣布将22家国有企业的评级前景从负面调整为稳定。仅相隔7个月,评级结果就发生了巨大变化。除非别有用心,否则这样的评级除了误导投资者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除了去年的“成就”,让我们来看看穆迪辉煌的“成就”。

一、穆迪评级存在的问题

1.大公司破产和历次金融危机没有风险预警,评级机构预警功能基本丧失

在破产之前,安然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天然气和电信公司之一。2001年11月28日,包括穆迪在内的评级机构将安然的信用评级维持在投资水平之上,但四天后,该公司的财务欺诈被揭露,随后破产。

2002年,美国第二大长途电信运营商世界通信公司破产;2003年,被称为牛奶帝国的意大利帕马拉公司破产。像安然一样,穆迪事先没有给出任何警告,但后来降低了评级。这种不专业的表现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1997年之前,东南亚金融危机仍在酝酿之中,穆迪没有发出任何警告。危机爆发后,为了挽回声誉,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突然下调了东亚许多国家的主权评级,加剧了市场恐慌,加剧了金融危机。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工作文件中指出,相关机构应对此次危机负责,因为它们“匆忙下调了评级,使情况变得更糟”。

从2002年到2007年,包括穆迪在内的国际评级机构将绝大多数美国抵押贷款支持债券评为最高aaa级。2008年9月15日,雷曼申请破产保护。第二天,穆迪和其他评级机构匆忙将其评级下调至D级,即破产。这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恐慌,无数投资者要求撤资。随后,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与当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如出一辙。

十多年过去了,穆迪对金融危机的预警能力没有提高,其水平也没有提高。100多年前,评级机构的初衷是提醒投资者警惕金融风险,但这一功能早已失传。古人说:“战败的军队不会勇敢;在该国死亡的医生无法挽救他们的生命。”从可信度、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的角度来看,穆迪没有继续存在的意义。

2.切断重债国家的融资渠道,陷入欧债危机的泥潭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冰岛政府竭尽全力应对危机。然而,10月8日,穆迪率先下调了冰岛的评级;2009年12月,相关评级机构同时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导致欧洲债务危机正式爆发。此后,在欧盟采取积极措施控制金融问题、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相关机构多次下调欧元区成员国的主权信用评级。2012年7月,穆迪下调了经济基本面较好的德国、荷兰和卢森堡的评级。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在欧盟经济法规中,信用评级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旦国家、企业和金融机构被评级机构降级,市场将根据行业惯例或政府法律法规大规模抛售其债务,任何政治权力都难以控制。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需要一定的等级标准,不同等级的融资成本有很大不同。更重要的是,一旦低于规定标准,国际融资渠道将自动切断。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该国恢复经济发展将更加困难。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毫无疑问,欧洲债务危机主要是由其自身原因造成的。然而,最初的降级是导火索,穆迪等评级机构的降级在危机中扮演了“墙到墙”的角色,要么切断了一个国家的融资渠道,要么大大增加了融资成本。尽管相关评级机构进行了讹诈,但欧元区经济并未疲软。2014年和2015年,欧元区经济逐步复苏,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1.2%和2%;尽管2016年下降了1.8%,但比美国高0.2个百分点。当时,德国财政部指出,穆迪下调德国评级主要考虑短期风险,而未能关注德国的长期稳定前景。德国和欧元区目前的经济表现进一步表明,之前的评级是不合理的。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此外,法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主席诺维·阿尔蒂指出:“2004年,我们知道希腊政府在作弊。”如果信用评级机构能够更早做出反应,希腊政府或许能够更早采取行动。”这也表明相关评级机构没有给出欧债危机的预警。当投资者可以在没有评级机构警告的情况下识别风险时,下调欧洲债务评级就没有意义了,除了掉进雨里的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3.违反公正原则,涉嫌敲诈勒索和利益操纵

20世纪70年代以前,评级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研究报告的销售收入。1975年在美国获得“国家认可的评级机构”后,主要收入来自对被评级客户的收费,这使得评级机构难以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下典型案例可以说明以穆迪为代表的评级机构涉嫌敲诈和操纵利率。

第一,强制评级,涉嫌敲诈。2003年,德国保险公司汉诺威再保险不是穆迪的客户。穆迪提出向汉诺威提供免费评级服务,并希望在未来向其提供收费服务。该公司已经是另外两家评级公司的客户,因此断然拒绝。穆迪开始单方面给汉诺威评级,并连续两年给它一个非常低的评级,然后公布,但汉诺威仍然坚持不支付。

2004年,当其他评级公司认为汉诺威的财务状况良好时,穆迪突然将其债券评级下调至“垃圾”,这引发了抛售浪潮,并在几小时内损失了近2亿美元。最终,汉诺威不得不成为穆迪的付费客户,这是评级机构敲诈的典型案例。

其次,股东背景复杂,涉嫌操纵利益。一些媒体调查发现,在穆迪的主要股东中,有大型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一方面,穆迪很难客观公正地对其股东进行评级,另一方面,也存在操纵利率的可能性。例如,1997年,穆迪突然宣布将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山市证券(Yamaichi Securities)降级,直接导致其股价暴跌,最终以破产告终。此后,美林宣布将接管伊山证券,并以非常低的成本进入日本资本市场。不难理解为什么标准普尔在2003年压低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评估。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第三,国家的意志是明显的,代表了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遭到德国的反对。同年3月,许多德国企业相继被降级。由于澳大利亚支持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澳大利亚的外汇债务评级被提高。此外,欧债危机客观上导致国际资本流向美国,降低了美国的融资成本,对美国的经济复苏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案例表明美国评级机构没有独立性。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第二,如何管理国际评级机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穆迪为代表的国际评级公司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虚假繁荣时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而在经济调整或困难时期发挥的作用更为糟糕。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感慨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一个国家;有时候,两个人的实力说不上谁更大。”我们必须防范评级公司的恶意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以穆迪为代表的国际评级公司的监管,加大对其的治理和处罚力度。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1.加快监管立法,规范评级机构的行为

缺乏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是国际评级机构兴风作浪的重要原因。在本世纪之前,美国评级机构通常处于行业自律状态。直到2006年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法》颁布,第一部监管法才得以出台,但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与事实明显不符时的民事责任却没有明确界定。次贷危机后,美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2010年7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个人消费者保护法》出台,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评级机构享有监管豁免权的历史。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美国次贷危机后,欧盟委员会于2008年11月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开始对欧盟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和立法工作,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立法行动,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机制进行了多次改革。目前,中国关于评级机构的法律,特别是外国评级机构,基本上都是空白。我们应该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尽快制定信用评级监管法律,以规范其评级行为。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2.加大处罚力度,加大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

尽管评级机构像会计师事务所一样被视为资本市场的“守门人”,但它们在承担法律责任方面却大相径庭。发行评级报告没有质量要求,投资者也不能要求评级机构承担责任。安然事件爆发后,世界上负责审计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立即受到司法部门的调查,并于2002年迅速关闭。然而,相关评级机构仍然在逃。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然而,这种情况已经改变。2016年3月31日,中国香港证券及期货上诉法庭裁定,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 ' s Investors Service Company)2011年发布的一份评级报告引发了对中资企业的担忧,导致数十家公司股价下跌,违反了香港证券及期货法规,穆迪必须支付1100万港元的罚款。这是香港证监会自2011年开始监管评级机构以来首次采取行动。在信用评级监管法出台之前,我国也可以根据相关法律对国际评级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3.打破评级迷信,减少对国际评级机构的依赖

信用评级的初衷是让投资者根据评级来判断投资风险的大小。欧美许多法律明确规定信用评级是投资的基础,因此信用评级的可信度受到高度尊重,这导致评级机构迷信并认为自己更专业,但无数事实证明信用评级并不完全可信。因此,各国投资者都需要破除信用评级的迷信,减少对国际评级机构的依赖。

首先,国家风险的识别可以更多地参考国际组织、国内外专业研究机构和金融研究机构的判断。在识别国家风险时,评级机构无法获得比上述机构更多的信息,也从未做出比上述机构更具前瞻性的判断。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这方面的评级没有参考价值。

第二,上市公司的风险可以更多地参考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和证券研究机构的报告。会计师事务所掌握的信息更加细致入微,研究机构的报告更加深入专业,参考价值远远高于评级机构。

第三,所有政府都应该取消目前的强制性要求,即必须从国际评级机构获得评级。事实上,国内信用评级可以完全独立于国际评级机构。

4.加强国际联盟,打破垄断格局

欧盟国家、韩国、巴西、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都受到相关评级机构的影响,都要求减少对美国评级机构的依赖,打破目前的垄断格局。中国可以积极响应上述国家和组织的要求,积极支持地方评级机构,加强国际合作,培育独立、公平的新型国际评级机构,以此发出多元化的声音,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成伟利,世界经济研究办公室,经济预测部,国家信息中心)

标题:国家信息中心专家程伟力撰文:揭开穆迪评级的面纱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