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8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贵阳5月27日电:甘蔗“反击”

新华社记者方莉

小雨过后,昆虫甜美的声音再次在山谷中回荡,田野里的甘蔗越来越绿越来越直,田野又恢复了生机。

一大早,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鲁龙乡秀村布依族男子罗来到地里给甘蔗除草施肥。他说:“我没想到甘蔗会成为我们手中的财富。”

鲁荣乡位于云南、贵州和广西石漠化连片贫困地区的腹地。它是贵州省20个极度贫困的城镇之一,山高谷深,土地贫瘠,农业生产落后。由于地处亚热带低谷自然气候区,甘蔗是这里为数不多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当地村民为数不多的收入来源之一。

"小时候,我跟着父亲在地里种甘蔗."41岁的罗说,当他收集到一些甘蔗时,他把它带回自己的院子,煮成红糖出售。他家里的油、盐、酱和醋都指向这根甘蔗。

为了解决脱贫致富问题,贞丰县从2012年开始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广西投资者创办制糖企业,大力发展甘蔗种植和蔗糖产业。

鲁荣乡党委副书记龚英说,该乡甘蔗种植面积最多接近2万亩,糖厂以不低于每吨520元的价格收购了甘蔗。甘蔗农笑了,政府放松了心情。脱贫致富的日子似乎就在前方。

但是没人想到甘蔗会很快从“婴儿”变成“弃儿”。受宏观政策调整和国际市场影响,食糖市场价格从2010年的每吨7800元降至2014年的每吨3900元,糖厂甘蔗收购价格也从每吨520元降至400元。

“那时,我看着山里和平原上的甘蔗分解。我努力工作了整整一年,耗费了人力和金钱。价格是如何变化的?”苗族村民李正翔在贞丰县旁边的册亨县马乔镇郭昶村种了多年甘蔗。他说,当时,许多村民认为这不符合成本效益,只是让甘蔗在地上腐烂。

罗甚至花了几千块钱买了一台榨汁机,打算回到他父亲的老路上去煮糖在市场上卖。“但我没想到这个榨汁机曾经没用,甘蔗又成了热门商品。”

2016年,随着“互联网+”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布依族传统制造技术生产的古红糖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一些小型古红糖生产企业和合作社开始在山区扎根。

5月初,记者来到位于马乔镇的当地红糖木棉树专业合作社,推开工厂车间的门。一股醇香扑面而来,包装车间的几个工人正在熟练地包装一块块红色的方糖。

“这里的产品绿色无污染,非常适合高端消费市场。”该合作社29岁的投资者邓桂文(音)说,当地生产的优质红糖可以在网上卖到每斤70多元,不到半年,合作社的总产值就超过了500万元。

“去年,我种了30亩甘蔗。我和红糖厂签订了每吨甘蔗650元的收购价格,并承诺每年每吨增加50元。去年,我赚了4万多元。”罗表示,当地政府还通过信用合作社向参与红糖企业的贫困家庭发放了5万元贴息贷款,年分红超过3000元。

“这不仅解决了企业成立之初的资金周转问题,而且保证了贫困户的年收入,一举两得。”龚伟说:“没有互联网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山里的孩子不知道要埋多久。”

据了解,黔西南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制糖业和甘蔗种植业惠及约7万人。

在罗家的院子里,记者看到了他花几千美元买的榨汁机。由于风雨,沉重的“铁家伙”已经生锈了。罗对笑了笑:“不,不,这个铁家伙应该去仓库休息。”

(负责编辑:hn666)

标题:甘蔗“逆袭”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