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40字,读完约10分钟

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

最新鲜最热门的事情是曹,他最近在美国受气,计划再花5亿元在美国建一个工厂。

曹,你为什么不按剧本演?难道你不应该回到你母亲的怀抱去感受温暖吗??

好吧,在我们宣布一些事实之前,请举杯…

你知道吗?不仅有一个曹在美国建了工厂,以前在曹也建了很多,将来还会有更多。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即使特朗普不改变税收,中国公司仍会在美国建厂。

你最应该知道的是,全球制造业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实体经济必须做出选择。

让我先给你看两张照片。

第一张是2015年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的分布图。

第二张照片出现在2016年。请感受一下一年中遍地开花的感觉——花了很多钱,很多工作机会被“偷走”。

当你仍然每天问“发生了什么”和“这和我有关系”时,有些人已经看到了线索并带头。如果你不小心,“事故”将重塑世界。

01

是时候改组了

这是过去的故事。

为了更加现代化,拥有高端技术的发达国家把低端制造业扔进了人口少、土地多、材料便宜的发展中国家,而以廉价劳动力著称的中国自然成了“世界工厂”的接收者。

然而,当我们还在玩“中国制造”和“美国制造”的老游戏时,全球制造业的游戏暗流涌动,中国和美国的玩家并不完全正确。

在这方面,中国正含泪向人口统计窗口挥手告别。说得委婉一点,我们劳动力的质量在稳步上升,而数量却在急剧下降,这意味着社会地位在上升,而且“负担不起”。

这种优势有多明显?请参考下图。基于购买力平价,中国和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实际小时工资在2012年后基本保持在3-4倍。

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601099)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拼命转移工业的发达国家。

这里发生了一起事故。

当然,企业应该计算经济账户,哪里有萧条,哪里就有资金流动。

过去,美国以较低的成本将其工业转移到中国。现在,当中国拥有丰富的土地和资源时,工厂应该转移到更穷的国家,比如东南亚和印度。中国企业如何才能逆流而上,将资金投资到美国?人们拥有更多的钱真的很愚蠢吗?

有必要回顾一下过去几年发生的事情。

2008年之前,美国一直在“去工业化”,淘汰和转移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低端制造业。在这种反向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空的工业集中化拖垮了中下阶层,社会需求不足;另一方面,资本流入了华尔街,美国金融业一直在扩张,上层精英依赖贷款来刺激消费。

现在让人不寒而栗的2008年金融危机,恰恰暴露了美国当时的经济结构问题:金融和服务业挤压了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基础,美国产生了无数大泡沫。当次贷危机来临时,奉奉奉奉!

制造业的就业率,一个非常直观的数据,在金融危机两年后跌至历史低点。

我丢了工作,同时还负债累累,所以这种不满情绪在2011年得到了发泄——一群无家可归的人来到华尔街,发起了“占领华尔街”运动。

面对高失业率,当时在任的奥巴马肯定得做点什么,所以美国的“再工业化”浪潮在2012年滚滚而来,现在他想在面对商人特朗普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当政府出面时,有许多优惠政策,美国制造业开始了强劲的回归之旅。

一向视美国为假想敌的门外汉,现在还在盲目地起哄,“别让曹去美国”,行家里手已经在细细地看门道了。

评估、流程、布局。中国的实体经济早该去美国了。

02

“中国制造”已经变成了“美国制造”

富士康的郭台铭也采取了行动,计划五年内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美国的七个州与这个男孩进行了谈判。不难想象这样一幅画面:这七大洲从郭台铭招募了一只小手。“来,叔叔,过来玩,振兴我们的制造业~”

这种事情不是最近才发生的。

中国企业什么时候都去了美国?请看下图,经过一轮井喷,2014年后中国红与美国蓝交叉,2015年,中国在美国的投资超过了美国。

在这里,我们必须简短地说几句。直接投资分为M&A投资和绿地投资。你可以把前者理解为回收他人的工厂,后者理解为在美国建立工厂的新项目。仔细想想,你就会知道美国政府肯定支持后者,后者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因此,多年来,中国企业确实给美国带来了许多就业机会。

从大工业的角度来看,从1990年到2015年,累计投资是能源、农业和食品、通信技术和房地产。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转折点:2013年之前,中国实体经济在美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行业;到2015年,投资行业已转向集中的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接近50%。

越来越多的中国工厂搬到了美国,并被贴上了美国制造的标签。发展最快的行业大致如下:

纺织业,美国农业是出了名的发达,中西部种植的棉花质量高,价格低。你认为这么低的成本很诱人吗?

典型的玻璃钢企业是福耀玻璃(600660,咨询股)。俄亥俄州的工厂帮助福耀降低了从中国向美国运输玻璃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与美国汽车企业的客户关系密切,订单更加稳定。

钢铁企业,当全球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时,由于美国自2005年开始开采页岩气,天然气价格下降了50%,电价也下降了。你说这很气人,因为结果是,天然气成本只占美国平均制造成本的2%,而电力成本只占1%。但在大多数其他主要出口国,天然气成本占平均制造成本的5%-8%,而电力成本占2%-5%。

但是,你认为这些企业去美国是为了享受纽约曼哈顿的美好生活吗?不,他们都去了乡下。

美国中西部正迅速成为投资热点,尤其是制造业。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已经从美国的沿海城市迅速扩展到中国西北、南方和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一开始,这两个比较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举几个明星公司的例子,比如万向美国公司在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科罗拉多州、密歇根州和明尼苏达州设立的工厂;SAIC的工厂(600104,诊断单元)在密歇根州;大连机床集团英格索尔公司位于印第安纳州;南山铝业(600219,临床单元)在印第安纳州设立工厂;国航空工业集团在密西根州和明尼苏达州设立工厂。

在新一轮生产竞争全球化的冲击波中,聪明勤劳的中国实体经济开始认真思考什么是“全球产业布局”,这也是一件好事。

03

即使特朗普不改变税收,中国企业仍将去美国建厂

美国制造业的回归和特朗普的税制改革等新政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它们不是根本性的因素。即使特朗普没有将税收减少到预期的15%,美国仍然有一张好牌——制造成本最低的发达经济体。

(1)原因很清楚,美国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的成长环境

波士顿咨询公司和德勤公司分别给出了一份关于制造业全球竞争力指数的报告。美国无疑已成为高度发达经济体中制造成本最低的国家,估计比英国低9%,比日本低11%,比德国低21%,比法国低24%。

今年5月,商务部发布了《中美经贸关系研究报告》,其中也明确了美国生产成本的名称:

美国平均地价相当于中国二、三线城市,工业电价约为中国的一半,综合物流成本仅为中国的一半,企业融资成本低于中国。虽然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超过中国,但差距已经从上世纪末的十倍多缩小到现在的三四倍。

谈到劳动力成本,这是一开始让我们感到惊讶的。为什么不像耐克一样在东南亚建工厂,看看东南亚的成本有多低?

必须提到的是,这也是中国企业曾经的老窝。

我去了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没有受到欧美国家贸易壁垒的影响,发现当地的隐性成本和政策风险不低,基础设施不完善,投资环境不如预期。

与美国相反,政府希望企业在美国设厂创造就业机会,积极吸引投资,给予优惠政策和支持,经营过程将透明和规范。相比之下,更高的劳动力成本只能被视为一个小案例。

此外,美国劳动力的素质也不低。

美国仍然拥有不可忽视的强大科技创新能力。如果我们看着别人的投资,我们就不能像别人那样早点开始行动。

(2)美国市场潜力对出口企业具有吸引力

如前所述,福耀离美国客户很近,订单也在增加。这种增长如何体现在数字上?福耀集团副总裁白告诉媒体,他们的美国客户明确告诉福耀,只要他们在美国的生产基地建成,订单就会翻倍。请想象一个繁忙的车间和一个快乐的会计室。

此外,最令人信服的是比亚迪(002594),它已经在美国实现了生产和盈利,而这个好孩子已经进入了美国政府采购名单。

(3)令人担忧的贸易壁垒

中国企业的道路并不平坦,而“走出去”的道路更加艰难,更不用说磕磕绊绊,还能防止人们不时绊倒。

如果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成本太低,欧美国家都不愿意,这让我们的产品活不下去,那么该怎么办,于是我们使用了“反倾销”和“反补贴”的杀手。

为了避免这些贸易壁垒,你只能搬到美国生产,顺便说一下,你可以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这也被认为是机智的。

04

在一场艰难的比赛中,下一个突破是什么?

目前来看,这个故事最残酷的部分似乎是,当中国推出“2025年制造”的蓝图时,美国制造业正在回归,而据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撬开制造业的第一把交椅,再次成为制造业的第一把交椅,令人痛心。

然而,比赛还远没有结束,所以不要灰心。

未能保持人口红利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许可证,但这是一个迫使中国实体经济思考转型之路的机会。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企业生存的永恒之道。在此之前,有曹的全球战略生产布局,之后,有华为的数据驱动型企业升级。

“中国制造”将走向“智慧中国制造”或“品质中国制造”,这并非不可能乐观。

商务部表示,中国现在有这些优势:

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占世界的25%以上;

供应链和支持优势显而易见。以消费电子行业为例,深圳已形成全球最具成本竞争力和最大的电子行业供应链;

基础设施具有后发优势,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地铁、水路、港口、隧道、水利和电网位居世界第一;

当然,与美国相比,这里有更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

曹的美国之行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光是美国工会就很糟糕。对于没有处理工会问题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这也是一个真正的挑战。

标题:实体经济真相:更多曹德旺在往美国跑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