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17字,读完约10分钟

原标题:一百年前靠自己的力量办名校,死前被拒绝参加校庆,今天的热搜是他最应该的!

资料来源:全球人物

作者:阿晔咖喱

从前的少年现在变强了,百年南开别忘了张伯苓。

昨晚,声势浩大的告白行动在全世界上演。

纳斯达克、新加坡滨海湾、上海外滩、广州“小蛮腰”、北京奥体公园、西藏波塔拉宫广场、海口滨海大街、成都宽窄巷子、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看到的大屏幕,都充满了对她的爱。

她是10月17日迎来百年生日的南开大学。

校友说,这是一贯安静的南开几年以来,许多高调时期。

一个世纪前,硝烟炮火、乱世浮沉、南开为救国而生,越来越难打开。 在这背后,“南开之父”张伯苓饱经风霜,却不为自己而活,几乎凭自己的力量创造了海外有名的教育奇迹。

从前的少年现在变强了,百年南开别忘了张伯苓。

那一年,在南开中学教语文的老舍和南开的学生曹禺为他写了一首庆祝生日的诗。

知道中国在的人知道有南开。

这不是吹,也不是吹

真的,世界上没有人知道

南开有张校长吗!

放弃戎服教诲

1891年,15岁的张伯苓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专业从事航海驾驶。 4年后,以“前1名”毕业。

难怪北洋水师学堂的毕业生毕业前一年要在北洋舰队的船上实习一年。 但是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北洋海军几乎全军复没,北洋学堂的学生实际上找不到他们能实习的船。

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张伯苓也要在家闲逛一年多,直到1896年才“通济轮”。

上船实习后,张伯苓发现整个清朝海军弥漫着沮丧的气息。 当我听到老兵们谈论黄海战争的屈辱时,张伯苓在自己心中悲愤欲绝,多次想哭。

而且,真正让他决定改变人生方向是在两年后。

1898年7月,英国从日本手中获得威海卫,并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租房威海卫特约》。 张伯苓所在的“通济轮”运输清廷吏让威海卫完成交接仪式。 交接仪式上,我看到日本的太阳旗降下,清朝的黄龙旗升起,但很快黄龙旗降下,变成了英国人的米字旗。

【要闻】他百年前凭一己之力办名校 死前却被拒参加校庆

两天“国旗三易”的奇辱,让张伯苓“海军救不了中国”,“在现代世界寻求生存,需要坚强的国民。 为了培养健全的国民,必须创办新学校,培养新一代新人,我决定献身于教育救国事业。 ”。

于是那一年,他脱下军服担任教职。

六年后,张伯苓创办了南开中学。 但是,他想做的不仅仅是那个。 他的梦想是建立一流的大学。

1917年,他决定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留学。 要学习,你必须自己学习。 那一年,张伯苓已经41岁了。

从学业回国后,他开始四处募捐,被称为“化缘和尚”。 办私立大学最缺的是钱,为了钱,他低头求战军阀的头,我认为这并不丢人。 “我不是乞丐,是为兴学做的,所以不害羞。 ”。

在他的努力下,1919年,南开大学宣布正式成立。

“燃志之师”

张伯苓经常说:“在我们南开教育是一民主主义,是拯救中华民族! ”。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张伯苓立即召开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会,发表了题为“东北的事情和我们应该有的态度”的演讲。

在演讲中,他慷慨陈词:“中国的前途比日本有利,我不应该害怕日本人”,“要向国民万事求己,避免依赖别人”。 他要求南开学生把这次国耻“铭记在心,认为是一生言行之本,怀着永志不忘,至死不渝之志”。

南开后,组织了以张伯苓为主席的国难急救会,对校园说:“不是懦弱,而是因循多难,可以振兴国家。 冷静,坚强,立志失土。 ”。

1934年,在第18届华北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主席台正面看台上的900名南开学生各拿着一面小旗,哨子响了,900人的头上出现了“别忘了国耻”四个大字。 很多观众一开始都很吃惊,一句话也没说,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掌声不断,哨兵响起,变成了“收土”四个大字。 这时,大众狂喜不已。

【要闻】他百年前凭一己之力办名校 死前却被拒参加校庆

在会场上,出席开幕式的日寇驻华北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坐立不安。 他气势汹汹地退席抗议张伯苓,但他说:“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爱国活动。 这是学生们的自由,外国人无权干涉”。

之后,日本驻华大使馆又向国民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议,抗议的结果是南京政府让张伯苓拘留了学生。

张伯苓为了应付上面的命令,把学生的领导们称为“训戒”——

第一句话是“我讨厌你们! ”。

第二句话是“你们经常讨厌! ”。

第三句话是“接下来还那么讨厌! 变得更好讨厌吧! ”。

1935年,日寇魔手伸向华北,天津司令部和军营设在南开大学、南开中学之间的海光寺。

在这一年的开学典礼上,张伯苓问了全校师生三个问题,突然激起了全场的共鸣,燃起了爱国的斗志。

张问:“你是中国人吗? ”。

师生说:“是的! ”。

张再问:“你爱中国吗? ”。

师生说:“爱! ”。

张又问:“中国好吗? ”。

师生又说:“高兴! ”。

南开越是爱国,日寇对南开越是怀恨在心。

1937年7月28日,日寇占领了天津。 29日凌晨,日军炮击了南开大学的校园。 30日下午,100名日军骑兵和数辆满载煤油的车闯入校园放火。

南开成为第一个被日寇焦土化的中国高等学府,张伯苓苦心经营的半生倾注了心血,这是他预想的事件。 “南开凝聚了我一生的心血,战争开始了,很难保全。 不能保证就不能保证,决不能屈服于日本人! 烂南开可以重建。 国家灭亡了,就谈什么教育! ”。

【要闻】他百年前凭一己之力办名校 死前却被拒参加校庆

面对南开的废墟,他挫折弥坚。 “被破坏者是南开的物质,南开的精神因这种挫折而越来越兴奋。 ”。

但是挫折没有结束。 南开被摧毁仅两周后,61岁的张伯苓再次受到沉重打击——四儿子张锡祜驾驶轰炸机,被江西省命令前往南京抗日前线作战,中途因飞机失事殉职,26岁。

他看了电报,对三儿子张锡佐说:“看,四个人殉国了。” 沉默一会儿说:“你说你妈妈吗? 别让她太伤心了,算了。 ”。

他的脸变红了,变成紫色,两眼湿润,但极力抑制,不流泪,然后慢慢说。 “我早就答应过他国家了,今天的事,我很早就在意了,可惜他没能在国家做大工作。”

“体育校长”

张伯苓的教育理念,都体现在南开大学的校训中——许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要求南开的学生“允公”,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才能,学习使用,报答祖国,献给社会。 “日新月异”是要求南开的学生打破保守,积极进取,适应时代潮流的变化。

在他的推动下,在象征女性教育崛起的南开女性中建立起来了。 1928年,他又感兴趣地成立了小学部,创办了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 在他的努力下,完美的南开教育系统正式形成了。

除了在中国教育行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外,他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体育的迅速发展。

从南开学校创立之日开始,张伯苓就把体育思想深入学校的教育实践,禁忌“死亡读书”,大声喊道:“强国先强种,强种必壮。”

20世纪20年代中期,南开中学的在校生不过一千人,整个学校有15个篮球场、5个足球场、6个球场、17个网球场、3个器械场和2个具有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 各种体育轻重器械一应俱全,甚至从美国购买最新式的背力器、手球、护膝等各种体育用品。

【要闻】他百年前凭一己之力办名校 死前却被拒参加校庆

无论南开中学还是南开大学,张伯苓都规定学校必须保证每周三小时的体育课。 不论男女,体育课数没有满或者考试不及格的人不能毕业。

1908年,在英国伦敦参加第四届奥运会后,张伯苓深受感动,回国后,在学校推广发起了奥运会理念。

也就是说这一年,几个南开的学生在《天津青年》中写道:“中国什么时候能派选手去奥运会?” “中国什么时候能派运动队参加奥运会? ”“中国什么时候能自己举办奥运会? 》这就是有名的“奥运会三问”。

之后,在张学良和张伯苓等人的支持下,短跑运动员刘长春于1932年去洛杉矶参加了第十届奥运会,成为“中国奥运会第一名”。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伯苓在中华全国体育赞助会的会议上提出“中国可以申请1952年的第15届奥运会”。

因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申请奥运会的人是张伯苓。

在政治漩涡中

张伯苓倾注一生的心血专注于教育,试图摆脱政治束缚,但也卷入了时代的漩涡。

1949年政权更迭之际,张伯苓和私交良好的蒋介石亲自上台说服我去台湾,张伯苓淡淡地回答说“我爱你”。 张伯苓太太也说:“蒋先生,他老了,身体也不好,他离不开南开学校和学生们,三个儿子也离不开。 他们在北平,天津。 他不能去台湾。 我不能去美国……。

【要闻】他百年前凭一己之力办名校 死前却被拒参加校庆

蒋介石看到张伯苓夫妇态度坚决,只能茫然地站起来告别。

据张伯苓的孙女张媛及其后的回忆,这其中张伯苓有自己年纪大、叶落归根的理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给张伯苓带来了“老同学飞也不动老校长”的留言。

“飞飞”是周恩来的笔名。 周恩来是南开大学第一届文科学生,与张伯苓师生的友谊长达数十年。

因此,张伯苓留下了。

但是,1948年国民党“行宪国大”后,就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长的经验,成为张伯苓新时期的“政治污点”。 新中国刚成立时,他作为“教育者”的身份被无视,但作为“国民党高官”的身份扩大了。

1950年4月,张伯苓从重庆回到南京,受到周恩来的热烈欢迎。 有人问北上回天津有什么困难,张伯苓的长子张希陆说校长恐怕不能回天津理解。 我给天津市政府写信,证明是来接校长的。

1950年10月17日是南开学校庆日,前一天晚上,南开中学的一位老师来到大理道37日,找和张伯苓同居的三儿子张锡佐谈话,不让校长参加校庆。

17日,这个世界下了毛毛雨。 张伯苓打算穿雨衣去校庆。 张锡佐对他说:“外面下雨了,爸爸还不要走。 ”。 张伯苓听到后,马上脱下雨衣说:“很好。 既然下雨了,我暂时不去了。”。

1951年2月23日,经历过两次中风的张伯苓在天津去世。 这个时候,他开始南开已经32年了。

第二天,他的学生周恩来以个人名义去大理道于37日吊唁。 四天后,他的朋友蒋介石在台北得到消息,在日记里写道“痛恨不已”。

张伯苓的一生,可以说是无耻的。 他在东北基督教青年会的演讲中曾震耳欲聋地说“中国有没有死的我”。

啊,有他,中国不死,教育不死。 他为中国而活,为教育而活。

1900年,梁启超写了《少年中国说》。 其中的“少年强则国强”至今仍是口碑。 但真正实践这句话,献出自己一生的热血和生命的是张伯苓。

猛料越来越多了! 欢迎扫描左边的二维码关注本信息的官方web消息( xinlang-xinwen )

标题:【要闻】他百年前凭一己之力办名校 死前却被拒参加校庆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6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