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7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程琦专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将于3月3日召开,环境保护再次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秀松在接受中国经济网采访时表示,黑色恶臭水体的形成与城市无序发展和建设密切相关。“黑臭水体”的现象在水中,它的根在岸上。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是人们的迫切希望,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

李修松委员:“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 根子在岸上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秀松。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城市水体受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一些城市的河湖黑臭问题突出,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难以治愈的顽疾。城市黑臭的水不仅刺激人们的嗅觉、视觉甚至心理,还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数据表明,黑臭的原因是复杂的,很难处理黑臭水。截至2016年12月,全国29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已有220个城市检查确认了2026个黑臭水体,其中已完成321个,占总数的15.8%,已开始整治的有641个,占总数的31.6%。一半以上的黑臭水处理项目尚未启动。此外,在一些黑臭水体整治较早的城市,今年一些河流出现了黑臭“死灰复燃”的现象。如何科学有效地解决水的黑臭问题仍有待解决。

李修松委员:“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 根子在岸上

李秀松指出,“城市水体排污量较大,污染类型多,水质改善缓慢,涉及部门多,管理难度较大。”一些水体流经多个区域。作为地方政府,他们可能会更加关注本行政区域内的水处理。黑色有气味的水体在下游,污染源在上游。黑色和有气味的水体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处理,上下游水体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导致水处理的区域化和碎片化。目前,黑臭水体的综合整治基本上由政府承担,地方财政是主要的资金筹集方式,没有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

李修松委员:“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 根子在岸上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报道,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明确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体将被清除。

李秀松建议编制《城市黑臭水治理总体规划》,指导地方各级政府开展黑臭水综合治理。同时,建立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组织机制,加强黑臭水治理任务的统筹协调,将黑臭水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住房建设、水利、环境保护和规划等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为黑臭水整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鉴于“黑臭水体”的现象,它在水中,根在岸上。李秀松建议,针对不同水体,进行系统分析,坚持“一个水体,一个方案”的技术要求,重视源头控制、截污、环境整治、疏浚、调水排水、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特别是要把握好几个关键方面:一是加强受损城市管网的修复,纠正管网的错接和混接,完善雨污管网系统,切断直接排入河流的污染渠道。二是构建水生态修复体系,形成多元化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第三,结合海绵城市的概念,污染物被储存以减少初期雨水污染对水体的影响。第四,循环生活用水可以增加水体的流动性。

李修松委员:“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 根子在岸上

城市黑臭水整治不是一个单一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此外,水修复不是一个“一次性”的项目,需要持续的投资。李秀松建议,应积极开拓市场购买服务,推进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引进具有专业技能的环保企业参与黑臭水体整治,“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

黑臭水处理的难点在于处理效果的长期维持。如果处理后期管理不到位,黑臭水容易反弹,表现为雨季好,旱季差,晴天水质好,雨天黑臭。李秀松说,治理黑臭水体必须坚持工程建设和长效管理并重,注重城市水体监测、疏浚和清洁长效机制建设,用制度保护城市水体,建立“保水、保水”长效管理机制。

代表成员简介:

李秀松,男,汉族,1958年2月出生,安徽省寒山县人,1976年1月参加工作,1989年1月加入土木工程系,历史学硕士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多报道,请参见“争取稳定,团结奋进——2017年全国两会”

(负责编辑:王翰)

标题:李修松委员:“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 根子在岸上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