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408字,读完约19分钟

本文选自《齐白石研究》第四届

齐白石( 1864—1957 )是一位多才多艺、擅长的艺术家,蔬果是特别擅长的科目,葫芦是蔬果中最常见的主题素材。 齐白石一生创作了数百种葫芦主题素材进行绘画。 在其艺术生涯中,葫芦只是一个很小的绘画小科目,但就其艺术内涵和艺术特色而言,其绘画有不同的爱好。 本文在中小见大上,梳理了齐白石传世的葫芦绘画主题素材作品近100件,论述了葫芦主题素材绘画的发展历史、齐白石葫芦画的特色及其在艺术生涯中的地位等多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齐白石的艺术成果。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一、葫芦主题素材绘画的发展

葫芦主题素材的绘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 此时,葫芦多附属于人物画。 所有的道听途说、高士或行乐图,作为装饰者,葫芦都很多。 此时葫芦的功能多为容器和法器,是画面的配角,马远《晓雪山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将葫芦系在行装的驴背上,放在李嵩的《市担儿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中作为玩具 在李公麟的人物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作为装饰的葫芦。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边缘画科的初期葫芦画的变迁历史。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明代画家中,用葫芦作画的多为人物画家,也有少数山水画家。 据笔者校史记载,大致有戴进、张、黄济、刘俊、万邦治诸家。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佟名画家。

戴进和刘俊画的是以《刘海戏蟾蜍》为主题的。 戴进( 1388—1462 )画的《二仙图》(广东省博物馆)是用刘海和铁拐李画画的。 刘海蓬乱,手里拿着一只大蟾蜍,腰间挂着两块葫芦,赤脚和铁拐李走在山间。 刘俊所被描绘成“刘海戏蟾蜍图”(图1 ),刘海手拿金蟾,右肩吊着葫芦,走在汹涌的水面上。 前者描绘的刘海很有野逸之气,后者很有富贵之气。 无论野、富贵,刘海都表现出天真无邪、天地间怀孕、豁达、超然的状态。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戴进“浙江派”领队,山水见长,人物做得好,“神像人物杂画不好”1、画风粗犷,富有野趣。 刘俊在成化、弘治期间供奉内廷,官锦衣全部指挥,《山水人物俱乐部》2。 画风细腻,特别受南宋院画的影响,具有王室的气象。 戴进的作品没有黄金知识,只有锡三印:一个是朱文的长方形印“东吴”,一个是朱文方印“静?” 、一个是白文方印《奖音写作爱好》刘俊则只签名穷款“刘俊”。 两者都是职业画家,代表着明代早、中期的“浙江派”和院画风格。 两人画的葫芦都是大腰葫芦,美观实用。 刘海戏里的金蟾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刘海在八仙中被誉为带来金钱和子女的吉祥神。 所以,它出场的时候总是葫芦伴随着身体,意味着驱魔的祝福。 葫芦是刘海的标准装饰,既是法器,也是容器,但越来越多的还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在那张照片中总是不离不弃,成为仅次于蟾蜍的法物。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同样的葫芦装饰也出现在明代画家黄俊和张的人物画中。 黄济的《砚剑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上画的葫芦是朱葫芦,朱砂有驱魔之意,画上漂浮着一缕青烟在葫芦里。 很明显,这里的葫芦是法器,有降妖伏魔的功能。 黄济是明代初期的宫廷画家,官直仁智殿锦衣镇抚,此图为《仁智殿锦衣镇抚三山黄济照》、鉌《克美》和《日近清光》两印。 张沜的《散仙图》(广东省博物馆藏)里画的葫芦也挂在腰间,从作者的题诗中可以看出画中主人的神仙身份。 “快点披上内景爱玄虚,给仙官穿羽衣。 在皇帝的中宵升起紫府,在课经清昼遮住松树门。 洞旁以前叫做青牛度,鼎内现在正在看紫雪飞。 花甲第一周要多转,长寿要有真正的机会。 ”。 葫芦也是仙人的法物,上面有几斑,说明已经有一定的年代了。 《图画宝鉴续写》将该人物描述为“古雅上色,得人物正传,不俗,有时人故争重”,从该图的着色和格调可以看出这一评价是有道理的。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另一方面,画院画家万邦治的《醉醺醺的图卷》(广东省博物馆藏)中描绘的葫芦,和高士们的其他行装,如古琴、酒瓮、画卷、围棋、书籍等一样乱放在地上,高士们喝醉了,只有书童是酒徒 这个葫芦和酒器和上述法器一样,是画中主人不可缺少的重要零件。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明代一点佟名画家的作品中偶尔也可以看到葫芦画作,《渔樵雪归图》和《村女采兰图》(均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是一例。 前者描绘了渔夫和樵夫冒着雪在山上的小桥上行走,渔夫肩扛渔具,樵夫背着树枝,树枝旁边挂着葫芦。 后者描绘的是在一村婆婆山中采兰,腰里挂着两只葫芦的样子。 两幅画上的葫芦都是容器的功能。 从画风来看,前者文笔粗糙,山石、树干似乎有“浙江派”之风,是明代早中期的作品。 后者似乎是兼职写作,为职业画家做的。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当然,明代以葫芦为主题的画还有很多,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值得观察的是,在明代早中期出现的葫芦画中,画家多祭祀内廷或多为职业画家。 他们画的葫芦都是写实的。 在当时的文人画家中几乎找不到葫芦的影子。 这是葫芦主题素材的绘画,由于其特有的吉祥寓意、驱魔和实用功能,越来越被普通民众和专业画家接受,专门反映画家笔情墨趣和文人情观念的文人画似乎对葫芦主题素材不感兴趣。 很明显,应该说这和清代以来的文人画坛完全不同。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图2花卉果实图清金农册书页纸书着色24.6×30.9厘米176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代降下,葫芦属于花鸟画蔬果的一科,如金农《花卉果实图》书(图2 )所示,与其他蔬果、花卉、枇杷、西瓜、萝卜、水仙、柿子、石榴等一样成为画面的主角。 但是,黄慎绘制的“三酸图”、“李铁松花图”(天津美术学院藏)、李育的“李仙幻图”扇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居廉的“寿星图”等,以葫芦为装饰的画家也不少。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晚清民国降临,以吴昌硕、齐白石为代表的画家将葫芦主题素材的绘画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不仅把葫芦描绘成绘画的本体,还赋予了葫芦多元文化的内涵,这使得极小的绘画科目得以入堂,引起美术史家的垂注。

20世纪以来,画葫芦的画家还是陆恢、赵叔孺、陈师曾、王震、陈树人、俞剑华、李苦禅、唐云、沈子丞、朱翫、刘海粟、宋省予、陈大羽、钱君陶、许麟、黄幻吾、王祇、李道丞 但是,仅从葫芦在画家艺术生涯中的比重及其传世作品的数量来看,除了齐白石之外别无他者。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二、齐白石葫芦绘画的类型

葫芦因肚子小而成为盛酒的天然器物,更是其谐音“福禄”、“护禄”,其枝茎谐音“蔓”、“蔓”谐音“万代”、“福禄” 另外,以前就有传说,风水由于葫芦口窄、身体肥,难以排出容纳的空气,是驱邪纳福、解决各种不利风水的法物。 在葫芦的文化意义上,它承载着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中无数的内涵,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画的主题素材中,葫芦能够表现出更广阔的心情、包容、随意、勇气的大写实状态。 齐白石的绘画,无论是绘画的主题素材还是绘画技法,都可以说与葫芦有着不解之缘。 葫芦的主题素材被更多的参加者所喜爱,雅俗共赏。 因此,接地的职业画家和用一般人经常欣赏的主题素材画画的花鸟画家,齐白石对葫芦的主题素材情有独钟。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图3铁拐李像齐白石轴纸书着色77.5×40厘米1913年北京画院藏

在作为齐白石花卉蔬果主题素材的绘画中,葫芦主题素材出现的时间很晚。 现在可以看到的齐白石绘画中出现葫芦,最早的是1913年制作的“李铁绑架像”(图3 )。 该图也和明清时期画家画的人物画一样,葫芦是人物的装饰,不是主角。 真正以葫芦为绘画主体创作的,是齐白石的《衰年变法》之后。 从此,葫芦画断断续续地创作,一直持续到其归途山。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齐白石葫芦绘画至少有近100幅,虽然其数量不占主流,但却是花鸟画中不可缺少的重头戏。 与其他画家相比,齐白石可以说是葫芦绘画的集大成者。 即使是我淑名家吴昌硕,在数量和主题的素材上,也比那个略逊一筹。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从数量和绘画技法来说,齐白石的葫芦画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葫芦为主题的着色画,用大墨画葫芦叶,用藤黄、鹅肝酱画葫芦,另外还在葫芦上添加螳螂、蜻蜓和其他草虫。 现在看到最多的齐白石葫芦画,大多是这样的。 一种是白描或纯水墨,很少用淡墨画葫芦轮廓,配上短题文或辅以大墨叶,在那种葫芦绘画中约占一成左右。 另一个是人物画,葫芦是装饰,相当多种类的明人画的葫芦,很多人作为法器和容器挂在身上,所画的《铁绑架仙图》(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罗汉图》等就是其一。 这样的作品极少,笔者只见过几件。 第三类作品本质上是人物画,所以本文不讨论。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三、齐白石葫芦绘画的艺术特色

图4葫芦齐白石轴纸书着色66.5×35cm厘米无年项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画的葫芦画,多为特写。 这些画,继承了他一贯的绘画风格,也就是随意的泼墨法,用大片的色块渲染葫芦叶和葫芦,是其衰落年变法以后画风的代表。 他画的葫芦,除了画面本身之外,还寄予了“葫芦”(图4 )一样的作者的感情。 题为“别人笑我也笑”的知识,和常见的人物画“别人骂我,我也骂人”一样,在轻佻的触摸中表达了对世面的不满和嘲笑。 另一个“葫芦”的题目是“个头小,样子逼真,人尽皆知,不要失去君子之身”,同样葫芦孕育着人格的魅力。 齐白石通过葫芦,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绘画理念,在画上写小诗,葫芦画更入堂,如主题“葫芦图”云,“丹青工不精粗,大涂方知障画。 草娇花都卖完了,谁给我买了葫芦? ”。 3在这样的画中表现艺术思想,也表现文人情趣的创作模式,可以说与齐白石所吸引的明代画家徐魏( 1521—1593 )相同。 有趣的是,徐渭也画过大写意葫芦,是其《花卉杂画》卷(日本泉屋博古馆藏)中的一段。 徐伟在此基础上知道问题,说:“世上什么都不知道,总是开玩笑涂花卉。 藤长荆广手臂想枯萎,三合茅柴不醉。 葫芦不堪楷书,造化安排得很好。 不求形状求韵,拨根切我五指。 胡为乎? 剪枝剪叶。 你不能猜,墨色的雨会往下滴。 ”。 同样表达了疏墨大写意的理念,《不求形求生韵》和齐白石的《丹青工不精粗,大涂方智障画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齐白石的大写意花卉,师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诸家,从葫芦这一极小众的缘分科目中,可以看到其取物徐渭的痕迹。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5葫芦齐白石镜芯纸本墨笔64.5×34cm 1949年北京画院藏

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的职业画家,葫芦主题素材的画也和齐白石的其他画一样,精彩的趣味、雅俗共赏。 虽然许多葫芦画在构图、技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齐白石通过在画上写诗和短文,提高了文化附加值,使千篇一律的葫芦画栩栩如生,产生了不同的视觉冲击力。 就像《画葫芦》中的七言诗一样,“劫持后的身心胆寒、无聊再怎么变也很难。 一心学习葫芦的战术,无缘无故地哈哈大笑”4、展现了劫后余生的豁达。 另一首《画葫芦》有七句诗。 “风翻了墨,叶子乱了还很整齐,把葫芦放在架子上仰着垂着。 万事不顺,九州多难新颖”,在描绘葫芦千姿万态的基础上,指出时局的混乱不是现实的变革,而是导致了“九州多难”。 “依样”一词在吴昌硕的葫芦绘画中最多见,是“依葫芦画瓢”的代名词。 齐白石沿袭了该法,以“万事不如依”为他的经典名文,被后世广泛应用。 89岁的时候,他画的白描《葫芦》(图5 )依然以“年年依样”为题,证明了“依样”一词基本上贯穿了艺术。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在另一部《画葫芦》中,齐白石又写了一首诗。 “涂了黄色再看绿色,岁岁一般都在出汗。 多次缩手缩脚,表示难以舍弃真相责备此生,描绘葫芦的含义,求“真”,不求“怪”,年年老也无罕见,终不“变”。 这和他在另一部《葫芦》(图6 )里画的7首诗“没有幻想工,轻描淡写”一样。 奇怪的杀天工造化,不更新的样子和萍”可以说相互呼应,继承了其一贯的艺术理念。 另一个“葫芦”(图7 )中写着:“远山夕照斜,名园春尽凄凉。 静静的花躺在地上没得奖,更何况葫芦老样甜瓜”,其意境与徐渭的《墨葡萄诗》《半生落魂成翁,独立书房吹响了夜晚的风。 笔底明珠无处不卖,投其所好野藤中”极为接近,都有不遇怀才之仇。 不同的是,在齐白石笔下,其内心曲折多用黑色幽默的笔法表现,其画面喜庆,这与徐渭画面所揭示出的冷逸有着天壤之别。 齐白石的大写意葫芦,多由深浅各异的大墨叶和各种形态的垂藤衬托。 光是垂藤一项,齐白石就描绘了无数以“藤”为主题的独立作品。 在其诗集和绘画的题名蛮横中,如同《画藤》的诗一样,多次提到画藤。 “青藤灵舞好思想,百索莫解头爽。 白石法从哪里来,飞蛇乱惊离草莽”5、亲自画藤师承青藤(徐渭),从蛇的形态中领悟到画藤三昧。 他在《藤萝》中也说:“画藤不像木本,只有青藤老人得到了它。 余三越过都门,喜画藤,未知的观察者怎么样”6、用这句话来说画藤的源流来自徐魏。 正如《春藤》中的诗,“西风昨天来到园亭,是落叶层前一尺的深度。 此外,喜天工还可以重复地吹枯萎的藤到春天的颜色。 ”。 7除此之外,《题画藤》、《秋藤》、《老藤》、《画藤花》、《己未年藤罗正开,余避乱家》等所有诗都有画,画有诗,诗画互利。 作为画面的衬托和色彩的藤蔓,衬托出视觉感强的葫芦是首要的。 齐白石在《葫芦架未整齐,石镫庵老僧笑之、戏答》一诗中写道:“三年关户佛堂西,嚼佟年懒最好。 随便种瓜,接藤架高低。 ”。 由此可知“狍藤”的组合成为了齐白石笔下不放弃葫芦的主要选择。 (图8 )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6葫芦齐白石托片纸书上色137.5×34.5cm厘米无年项北京画院藏

图7葫芦齐白石托片纸书着色138×34cm无年项北京画院藏

图8葫芦齐白石托片纸书着色137×34cm无年项北京画院藏

图9葫芦齐白石纸正式上色133.5×33.5cm厘米无年项北京画院藏

图10葫芦齐白石轴纸书着色135×33cm厘米无年项北京画院藏

在齐白石葫芦画中,为了使各种藤萝表现出不同的姿势,他通常用墨水分为5种颜色进行区分,并以紫色、秋葵或淡绿等相互辉映。 虽然他画的藤蔓有程序化的倾向,但由于配的葫芦经营位置千变万化,配上不同题名的蛮横复制品,所以感觉画面依然相似。 对此,齐白石本人是《葫芦丝》(图9 )的题跋,“客述佑说:你画的都是藤,和雷一样。 余说:藤不垂,从来不见踪影,垂着,但有点一样,变化无穷,客人是这么想的。 ”。 只是和“垂”不同,可以改变一切。 在另一部《葫芦》(图10 )中,齐白石题为“画藤好,拉篱笆最难,佟故不惜万幅雷”。 齐白石自称“万幅雷和”,但实际上由于布局、藤蔓、葫芦、题跋、印章、甚至纸型的千差万别,他已经没有比较有效地使用画面的相似感。 在齐白石看来,“天工”不等同于雷,只要按照“天工”画画,自然就会有各自的样子。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图11葫芦齐白石镜芯纸本墨笔55×19.5cm厘米无年项北京画院

齐白石的藤罗,有围着葫芦的,有墨趣横生的,也有呼应葫芦穿插的。 在落笔所,常常像龙飞凤舞的草书一样,流畅而有力。 这些藤蔓成为连接墨叶和葫芦的纽带。 即使是采摘的葫芦,也伴随着枯藤,使画面变得枯燥无味,不单一。 衬托出藤蔓中的齐白石葫芦,所以更有生命力。 (图11 )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除藤蔓外,齐白石还在葫芦画上装饰螳螂、蚱蜢、天牛、蚱蜢、蜻蜓、蜜蜂、蝴蝶等草虫、小雀,多为精致工细的毛笔,与葫芦画工结合,丰富画面视觉感受,让葫芦成为“天工”的原始生态环境。

四、结语

和其他花卉蔬果画一样,齐白石的葫芦画,是其写实精神的代表。 特别是衰退年变法之后,葫芦画主题素材出现的频率极高,在晚年,还看到了他自己警署的《九十六岁,白石》葫芦画作品。 他在多幅画中,反复提到所画的葫芦都是“依样”。 这样的“依样”不是“依”前人的“样”,而是“依”造化的“样”。 他在《葫芦蝗虫》的斗方中写道:“余在天畸翁院有一本藤,知道其瓜的形状不同,天工有自己的改变,使老萍不再依赖于它。” 正因为自然丰富多彩,“自己改变”,齐白石的“依样”才发出了写生的真谛,而不是雷同。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图12三葫图陈师曾轴纸本设色尺寸不详无年金天津美术馆藏

齐白石的花卉蔬果受吴昌硕的影响很大,但仅靠葫芦并非如此。 吴昌硕葫芦画大多构图复杂,葫芦缠绕在藤蔓和绿叶中。 藤多秋葵色,葫芦叶多墨骨,淡色渗蓝,因此画面复杂,如1914年制作的《葫芦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藏)、1915年的《垣边秋果张如锦》(浙江省博物馆收藏)和晚年的《大 这与齐白石葫芦画简洁明快的形成相对应,可谓各有千秋。 对齐白石衰年变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陈师曾,也有画葫芦的记录。 他的葫芦画多用淡墨画葫芦的轮廓,用浅绿色填充,葫芦叶和藤蔓也多用浓淡不同的绿色、秋葵色书写,形状与神相似,基本不用泼墨法。 例如《三葫图》(图12 )就是葫芦的代表。 显然,吴昌硕、陈师曾这位齐白石艺术生涯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画家,葫芦画和齐白石没有直接的师承和共同点。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葫芦画只是齐白石花卉蔬果中的一个小分支,但中小见大,从其不同主题的素材、不等期、不同技法的葫芦画中,可以窥见花卉画变迁的痕迹,及其一贯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态度。 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齐白石这个“带有泥土味的形象不仅仅是写生和记录,而是文化的记忆,是传达文化的一个媒介”9。 这一定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了解齐白石艺术的全貌。 这可能就是探讨齐白石葫芦绘画的意义。

“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 -------------------------------------------------------------

评论:

1徐沁:《录像》卷二、安澜编:《画史丛书(3)》,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2姜绍书:《无声诗史》卷六、安澜编《画史丛书(3)》,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3丹尼茜:《现代收藏: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齐白石收藏》,载王明明主编《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第645页。

4《齐白石诗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5《齐白石诗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6 .李松:《画吾自画——齐白石花木主题素材作品》,载王明明主编:《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150页。

7《齐白石诗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8《齐白石诗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9 .陈履生(微博) :《家不在闲花地,橘柚葡萄四角多——齐白石蔬果主题素材解读》,载王明明主编:《齐白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年版,第4页。

标题:“齐白石画的葫芦如何就能传世”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8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