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57字,读完约13分钟

这是我最近采访寇克让时他说的话,我也觉得奇怪,但我们听他慢慢说。

“上个世纪古史辨派提出了‘层出不穷’的古史学说,实际上,不仅古史,中古以来的历史中也有这样的现象。 书法史也是多层累的说法。 另一方面,正如钱穆所说,历史是由层层疲劳引起的,也是由层层疲劳引起的,必须批判层层疲劳引起的伪古史,探索层层疲劳消失的真古史。 书法史也是如此”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年出版了《书法没有秘密》,其中许多独特的见解为网民展现了不同的书法史。 书法没有秘密》出版五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笔者有幸采访了寇先生,和他谈了一些“笨蛋”。 从一点例子中也可以知道草书的做法。

王羲之先是草书家,后是行书家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历来被视为他的代表作,许多人对王羲之的印象也是行书家。

但是寇克让说,王羲之真的与草诸体行善,要不是先后论,他首先是草书家,然后是楷书,最后是行书。

让我们看看寇克让的一些证据。

第一,王羲之因草书而闻名。 “王羲之章草答废亮”的事发生在王羲之31岁的时候,此时寇克让对“书法没有秘密”进行了准确的考证。 废翼是废亮的弟弟,作为书法的同行竞争对手,废翼一开始鄙视王羲之,把王羲之的书法称为“野鸦”,也就是野鸭,也就是王羲之的字称为“野路子”。 直到他看到王羲之写给哥哥庾亮的信,庖翼深深敬佩。 他对王羲之说:“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河狼狈,后亡故,常常哀叹奇迹永垂不朽。 突然,回答家里哥哥的书,焕发出众神,突然有了旧观。 ”。 废翼显然将王羲之的章草和张芝同列论述。 年轻人居然能比肩历史上的草圣,更何况是出自同行的竞争对手之口!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第二,王羲之晚年的书法达到了个体的顶点,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字体也是草书。 永和( 345-356年)年间是王羲之人生的最后十年,被后世誉为草书的《十七帖》、著名的《桓公破羌帖》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艺术水平极高。 梁武帝内府著名押署人唐怀充评价《桓公破羌帖》《笔法入神》。 据寇克让考证,《桓公破羌帖》写于公元354年(东晋永和十年),当时桓温收复老京洛阳,举国欢庆,王羲之已辞去官职隐退,但关心国家大事。 “《桓公破羌帖》时间确定,涉及重大历史事件,是一个标准器。”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第三,王献之对王羲之说:“古章草,宏逸不成,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若藁行之间,法固殊,大人应变身。”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七男,他在这里提议将羲之从古草变成行草,应该是羲之晚年的事,王羲之一生的首要精力似乎就在草书上。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第四,唐初官修《晋书》在《王羲之传》中说“尤善所有者书”。 所有者的书是楷书。 这一段显然是拼凑文章的写法。 而且《王献之传》写得更清楚,“时议者认为不如开的草隶、江左中朝”。 文献上说,这个说法被非常有发言权的王僧虔所印证。 更不用说《采古来能书人名》也叫做羲之“特善草隶”。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第五,寇克让做了统计。 王羲之传世的作品中,6成以上是草书,3成以上是楷书和行书。

寇让表示,《桓公破羌帖》是永和十年的作品,最接近永和九年的《兰亭序》时间。 据文献记载,王羲之往往有照相草参半的作品,因此有字体边界不容逾越的习性。 《桓公帖》和《兰亭序》虽然字体不同,但似乎还可以比较,《兰亭序》的炫技、创作小动作一目了然,缺乏王羲之其他可靠作品普遍具备的泥朴之美。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兰亭序》明明是普通作品,为什么会成为代表作? 寇让认为重要的推手是唐太宗。 唐太宗也是善本,是古代书家中最推崇王羲之的。 但是草书的门槛太高了,通常光靠人来辨别就需要几年。 虽然很难写出新的意思,但是楷书通常看起来像“儿科”。 李世民当时最重视行书,所以出现了著名的二序“兰亭序”“圣教序”。 这两个“政府工程”都是行书。 萧翼挣“兰亭”和陪葬昭陵的故事成了“兰亭序”神话。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王献之为什么不如王羲之有名?

王献之和父亲王羲之虽与“二王”齐名,但王献之的历史地位远不及王羲之。 寇让说,王献之书法足以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独具匠心,但被横向轻视的情况屡屡发生。

根据初唐孙过庭《书谱》:

谢安对王献之说:“卿书怎么是右军? ”。

王献之答云:“已故当胜。 ”。

谢安逆问:“物论并不特殊。”

王献之又说:“时人皆知之! ”。

《书谱》中还记载了王羲之出门前在墙上写字,王献之涂抹后重新题写的故事。 结果,王羲之说:“好像真的喝多了。 怎么写的?”

根据虞鸿的《论书表》,王献之赠送了谢安自己的精品,结果谢安做了草稿纸。

这些故事都贬低王献之,理由在这里很难解释。

事实上,王献之书的造诣自不必说,在行草书上比王羲之用笔更为开放。 他写了一本《破体书》,把楷书、行书融入草书,寇克让说我们小时候俗称“风铲雪”。 王献之去世10年后,由于他女儿王神爱成为皇后,王献之的影响也大幅激增,名垂天下。 从晋末到梁代的一个半世纪,王献之的名声掩盖了包括王羲之在内的迄今为止的所有人。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南朝蠡评王献之“出众,谁也想不到”。 以前的书法史错误地把这句话理解为王献之有名的东西,谁也比不上。 寇让说,当时的“拟”是模仿的意思。 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名言“察者尚精,拟者贵似”,“拟”也是模仿的意思。 所以“谁也模仿不了”就意味着王献之的书法难度太大了,谁也模仿不了。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不要说模仿普通人。 即使梁武帝时期假达人叫张融,他创作的张芝作品也被很多人覆盖,但我没听说他模仿了以前有名的王献之。 王献之的优点是混合了各种不同的法度,能够达成一种协调。 当然,这种平衡很难解决,王献之自身的发挥也不稳定,作品良莠不齐。 好的时候入神,坏的时候悲惨。 刘宋时期内府整理书画后,王献之的作品大多被放弃,被裁剪。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羊欣是王献之的侄子,受到王献之的喜爱,在王献之的传话下,最像。 刘宋的时候,有人为了王献之的名气而模仿。 到齐、梁、陈后,王献之的书法后继不足。 梁武帝推崇钟,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受到冷遇。 传世作品锐减,地位一落千丈。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古诗四帖》不是张旭的作品

在唐代,最有名的草书家是张旭和怀素,被称为“张狂素”。 寇让表示,怀素与张旭相比有差距,怀素表示:“突然将缓慢的自由和冷静化为风而匆匆,展现出穷兵黩武的迹象,展现出衰退之势,开始出现缠绕的弊端。 最重要的是,他的狂草从盛唐的肥润变成了瘦身的力量”。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杜甫曾说自己误解为“书贵瘦硬始通神”,但后世专家一直强调杜甫不擅长书法,这种误解根深蒂固,至今仍有许多人不敢草为肥。 事实上,王羲之的代表作《十七帖》很肥,并不像现代一个人理解的那样美丽柔弱。

张旭是草书最杰出的代表,不仅唐代,整个书法史,没有张旭也会黯然失色。

但是,所谓张旭的代表作《古诗四帖》至今仍无法断定其謌。 将《古诗四帖》定为张旭所作,始作俑者是董其昌。 鉴定家谢稚柳也认同董其昌的意见,但启功认为《古诗四帖》是赝品。 寇让赞同启功的观点,认为《古诗四帖》不仅是假的,而且水平很低,充其量是历代草书中的二三流水平。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根据是什么呢

寇临习草书20多年,最近几年临摹了张旭草书,他的结论来自笔法的解体。

他拿来《古诗四帖》的是张旭的《断千字文》(西安碑文上还剩180余字,《绛帖》上还剩45字)。 他是这样做的。

第一个是“点”。 点是最简单的笔划,具有位置感、基本形状、方向感三个特征。 的方向感是指与前后笔划相呼应,具有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高手来说,无论写了多少点,一定是三要素齐全,同时协调,沉着。

虽然《断千字文》中的点很沉稳,但《古诗四帖》中的点却轻率死板,没有《断千字文》那样清晰的存储动作和确定的方向性,这种差异在其他笔画中也存在。

第二,字的开合变化程度。 熟练的草书会照顾篇、行、字的协调和变化。 “断千字文”比“古诗四帖”强多了,“断千字文”占一行,一字对多的空之间的感觉极其自由,但“古诗四帖”行与行之间太均匀,每行的字数或多或少等。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第三,各行最后的能力。 《断千字文》收放自如,游刃有余,行末位置总是符合利益的。 寇让说,在我小时候,一写字,民间就有“下一个十年”的说法,一定是“断千字文”空之间的自由境界。 而且,《古诗四帖》每一行的结尾空之间总是不够,混乱、勉强、草根、窘迫的大象难以掩饰,不是“笔追字”,而是“字追人”。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第四,行程形成的空间的分割。 空之间是分层的,空之间是单词整体的结构空之间,也有属于单词的部件空之间,在写入时压缩部件空之间,例如“ 的例子多见于“断千字文”中的“济”、“俊”、“灭”、“同”等字。 另外,反转会形成很多接近三角形和圆的空之间的分割,特别是在出现在2个相对闭合的空之间的情况下,会出现“圆击中”的意识,行程的重叠会有好处。 这些空之间的意识和紧凑感在《古诗四帖》中散乱,没有自觉。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第五,笔的节奏,特别是转折点的笔压。 认为草书的线条是连续的是误解。 草书虽然有一口气的书写味道,但用笔时快时慢,时停时停,不均匀,特别是开始卷和开始卷的笔压。 “切千字文”的字与字之间有差异,翻得漂亮,开始卷和开始卷的地方笔压非常肯定,清晰流畅,笔画周围、粗细确定,变化丰富。 而且,“古诗四帖”的字和字之间有时会混淆。 毛笔随意摇晃,用钢笔重复是禁忌。 很多钢笔在弯曲的时候没有压住,基本上所有的上挥动作都没有成功。 上翻时没有按笔的意识,折断、起笔、上翻都没有问题,但无暇转笔,牺牲了主笔,这是造诣不高的草书的缺点。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第六,时代风格。 从《断绝千字文》中可以明显看出张旭的草书有楷书用的笔。 颜真卿在洛阳请张旭教笔法,但怀素也说颜真卿是张旭的弟子,所以也可以以《古诗四帖》和颜真卿的《刘中使帖》为标的(《祭侄稿》字很小,不能和《古诗四帖》比)。 另外,还可以与晚唐柳公权《蒙诏帖》对话。 《刘中使帖》和《蒙诏帖》的钢笔有用锥子画沙子、去污的效果,钢笔扎实,没有虚笔和无法解释的地方,唐人比喻为“水银委地”。 《古诗四帖》中没有唐楷的痕迹,有许多笔法不实、纠结的地方,破绽太多。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总之,《断千字文》的笔画更基本采用,字势更夸张,空之间的分割更自由,整体火候更老练。 《古诗四帖》一味地左右突进,妨碍了笔画沉稳的质感,字势也因此而紧张,缺乏自由的变化,空之间的分割其实无暇顾及。 所以,两者比较,真相是假的,深刻的,简洁的,自由是仓促的。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既然《古诗四帖》有这么多缺点,为什么作为张旭的代表作?

寇其昌一方面说,各个时代都很古老,容易加厚现在,正如他所继承的那样,对于董其昌这样的书法大家,通常人比怀疑更能接受。 但是,董其昌书法,特别是他的大字习性圆润,不悟,所以《古诗四帖》一定符合董其昌的兴趣。 当时被定为张旭作品,只是走近大名头,其实没有根据。 另一方面,张旭的《断千字文》是刻本,只剩下220多字,理论界一直不重视。 再加上“断绝千字文”太难模仿了,所以学习者望而却步。 而且《古诗四帖》墨迹、热闹、吸引人。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关于寇克让:

1968年出生于陕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专业、博士学位。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 研究创作之余,曾在广州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年出版《书法没有秘密》,曾一度被认为“洛阳纸贵”。 寇让从小就沉迷书法,那时候家里反对,只偷习语,怕被发现挨骂。 当时,一个学期只有数学、国语两个题本,使用用来上坟的烧酒装订,北京人被称为“马粪纸”。 笔记本三分之二的时候,他就会把用过的笔记本取下来,方便在背面写字。 老师看着提交的破笔记本,误以为他淘气,在家里学校的两边被斥责了。 直到高中的时候,父亲说:“既然不能禁止,就约定制度,等你考上大学,成为高级工程师,就可以练习书法了。 ”。 工程学毕业后不久,他选择了书法专业的研究生。 现在他说他的职业是书法家。 “书法有三种境界:业余、专业、职业。 ”。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寇让书法从颜真卿入门,80年代末期改学魏碑,在北魏元氏墓志特别学习。 经过二十多年的各种陶瓷,四体都是能、尤长真、草二体。 1993年,寇先生首次参与草书,从唐人孙通过庭院《书谱》入门,实习了8年,没有间断。 2001年改学王羲之草书,近两年兼学王献之、张旭草书。 经过多年的钻研,形成自己的风格。 适度折叠,速度适宜,气象正大,笔势连绵,气韵生动。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这两年,寇克青睐淡墨、枯润兼施。 这取决于他的爱好之一听戏。 每天临摹的时候,他喜欢听秦腔,这几年听不懂孟云最后一出戏300遍,从她的沙哑嗓音中领悟到枯笔渴墨。

寇让说:“我存在的价值在于扩大二王的草书,花了20多年。 古代的行草没有流太大的字。 人的胳膊和手那么长,写字时,笔势容易旋转,可以自由摆动。 但是,写字的时候很难控制。 而且笔和纸的吸引力大,笔很难拖在纸上,速度不快,容易断气。 所以,草书比登天还大。”

“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编辑王金坪供稿、梅花散人

标题:“寇克让:千年书法史,一笔糊涂账”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