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3字,读完约4分钟

从某种意义上说,墨竹是中国文人画的古老主题素材,从文同、苏轼到“元四家”,墨竹之风盛行,成为一个单独的画种。 内涵上与哲学意蕴融为一体,外形上从书法表里生发,这幅墨竹成为书、画、道的综合体,成为人格、人品的直接描绘和象征,寓意丰富,是绘画史上千年不衰的画种。 自古以来,以画竹著称的画家很多,蒲华就是这些画家之一。

“画宗蒲华《竹石通景屏》赏析”

蒲华( 1832-1911年),字为英,本名为成。 号为胥山野史,种竹道人,浙江嘉兴人。 出身贫寒,年幼为寺庙祈祷,但通过刻苦自学,早年以诗、书、画而闻名故乡。 同年( 1863年)妻子病死后,离家浪迹宁波、台州、温州、杭州、上海等地。 光绪7年( 1881年),来到日本,书画受到日本人的器重。 光绪20年( 1894年)后定居上海,用书画取乐。 发起并组织豫园善会和上海书画研究会,热心慈善事业,后人将他与任颐、虚谷、吴昌硕一起称为“海上四杰”,是清末上海地区重要画家之一。 蒲华擅长草书,自称吕洞宾、白玉蟾蜍,笔意奔放,粗头滥服,但韵味十足。 早年花卉师法周闲、后宗陈淳、徐魏,意为白阳、青藤之间。 那水墨山水,湘烟雨落,得自然。 水草和花,叶如风雨,气势磅礴。 画竹子的云学天台傅啸生、仓莽突然脱下田埂。 后来,受陈淳、徐魏、李鳗鱼的影响,其书法搬到了绘画中。 横着挥笔挥毫,称之为“蒲竹”。 海上画坛领导人吴昌硕问他,“如墨渚淋漓、竹叶如掌、潇潇、疾风振林,听声,思之成咏。” 吴后朴茂雄健,气势如虹的竹法,真的来自“蒲竹”,是“蒲竹”画法的继承。 那墨竹山石,特别是所长。 蒲华一生画了大量墨竹图,自称“种竹道人”,他的墨竹,通天,叶若风雨,竹竿婉媚中刚硬,竹叶力利中灵活,刚柔相济,生机勃勃,百年来被淮安市博物馆的“竹石通景屏”收藏,

“画宗蒲华《竹石通景屏》赏析”

“竹石通景屏幕”共有4块,每块屏幕长62厘米,宽35厘米,是纸本,系着通景屏幕画。 写在斋里,奇形怪状的石头耸立,嶙峋峋。 石头后面有四根古老的竹子竿,苍茫着,站在天上,伸出画外,气息贯穿彩虹。 下面有两个枝叶,旧枝新叶,重叠掉落,左右混乱,叶子像风雨一样。 的右边是新衣柜一丛,集散靠侧,秀润轻灵,活力四射,气韵生动。 这幅图用粗笔破墨法画山石,褶皱擦,雄浑厚重,气宇轩昂,笔墨简洁。 在大小不同的墨点上,山石之间点满青苔以求波澜变化,青苔点突出,落笔庸俗。 “一点也不画苔藓,山也不生气。 ”。 岩石崎岖,气势磅礴。 所写的山石水墨,赋予了生机无限、潮湿的质感,表现出山石秀润清新的特色。 这幅图以草书法写竹,淡墨为竿,浓墨为叶,饱满奔放,水墨流泻,遍布一片。 笔调沉稳,墨色油亮。 那枝和布的叶子不拘于法,洒脱着自然。 竹叶多用湿笔写,浓而薄,水分充足,看起来像刚下过雨,清新潮湿的空气皱起眉头。 笔轻轻举起,十分自然,叶正侧背对背,望着音调,精神饱满,表现出石头的坚贞和竹子的高风亮节。 全图章法独特,运笔精华,水墨滴水,枝叶敏捷。 整个画面晴朗,可以看到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文人雅士的精神境界,充满了坚韧的毅力和毅力。 写一首诗,其书法率意纵横,圆劲流畅,笔走龙蛇,气势磅礴,天真烂漫。 诗云:“山斋雨焚香,几个网窗明亮,竹椅凉爽,午睡什么也不做,自己刷新墨写潇湘。 ”。 诗虽然不是工作,但诗情画的意义浑然一体,其乐观之情溢于言表,带给人无法言喻的艺术享受。 落款为“戊戌秋中,碧澄五哥大人属正,英蒲华”。 铉“作英”白文印。 这部《戊戌》是清光绪24年( 1898年),蒲华享年66岁,由于是晚年的力作,越来越吸收了徐青藤、陈白阳、李复堂的笔意。 画清新俊逸,逸奔放,独树一帜。 另外,蒲华的书画作品目前有多幅,但其通景大画并不多,所以图为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蒲华竹石通景丝网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许多优秀的作品。 (编辑责任:李禹默)

标题:“画宗蒲华《竹石通景屏》赏析”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8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