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8字,读完约4分钟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和大众艺术馆分别举办的《上海之像1990s》和《看城市温度》以两代人的视角记录了上海过去和正在发生的变迁,厚重或轻盈的背后蕴藏着城市快速发展中的逝者和事。

上海像1990s

地点:刘海粟美术馆

展示时间:年8月30日-9月10日

运费:免费

星:四星

从发行认股券,到废墟中高楼的盛景,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城市的成长历程,留下了难以再现的时代表情。 观察者通过摄影师的镜头穿过时空回顾过去,他们也有各自的感慨。 说不定这就是照片的魅力。

摄影技术的发明和城市化的过程几乎都在发生。 因为这张照片和城市似乎具有天生的和谐性,照片证明了城市的形成和迅速发展,城市也为照片提供了持久的素材,奠定了其风貌。

一提到纽约、巴黎、东京,脑海里可能就会浮现出经典摄影作品的画面。 如果要谈中国的城市照片,上海是一个不可绕过的标杆。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以后,摄影体现了具体的时代风貌和城市变迁。

《上海之像1990s》延续了五年前的《上海祭忆1980s》的线索,关注世纪之交前的最后十年,八位摄影家显然对时代脉搏的激烈感同身受,不由得举起了照相机。 从发行认股券,到废墟中高楼的盛景,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城市的成长历程,留下了更难再现的时代表情。

“用影像记录上海的过去和正在发生的变迁”

这8位摄影师的处境各不相同。 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是他们在同一时期背着照相机走在这个城市,不停按快门。 也许,一开始,他们的这一举动只是出于直觉,但在大量的照片中,他们与各自的人、镜头、这座城市,签订了某种独特的合同,在宁静的微中找到了各自的初心。

“用影像记录上海的过去和正在发生的变迁”

拍摄记录了一瞬间发生的情景,20年后,当摄影师通过摄影师的镜头穿过时空回顾过去,他们也有各自的感慨。 说不定这就是照片的魅力。

展览会并未试图改善20世纪90年代上海城市照片的整体面貌,而是通过一些片段让人凝视其风华。 一部作品偏向于信息纪实的性质,另一部作品的个人风格更突出,甚至其镜头匹配的可能只有天花板和灯泡。 但是,在整体的气氛中,哪怕一个灯泡也表达了乡愁。 (树/文)

“用影像记录上海的过去和正在发生的变迁”

看城市的温度——我们的上海漫行记

地点:上海市大众艺术馆

展示时间:年9月1日-9月24日

运费:免费

星:二星半

对于闻到“80后”“小清新”味道的街道振兴摄影,其厚度与摄影技术的运用相比,“上海之像1990s”明显要差一些。 艺术的厚度来自生命的厚度,比起看到“大叔”们对摄影作品的记忆和现实的冲突,这部展作品显得有些单薄。

“用影像记录上海的过去和正在发生的变迁”

“上海之像1990s”表现了记忆中逝去的上海,闻到旧日熟悉的气味,看到记忆中的那张身体,“看城市的温度”恰巧展示了现在的上海——我们没有离开的人,不会倒下的建筑物,不会变。

三个地地道道的80后上海小团5年的城市漫步所记录的上海街头“看不见的风景”,从钢筋混凝土屋顶俯瞰的古朴深处,从虎窗斜望的高地标,从路人笑容的嘴边……各种影像,都是上海人历史悠久的时光。

在以展路和路的名字为坐标的纤细展示下,折叠的上海风土和市井乡愁,随着这座城市的温度展开,那家早餐店、那对母子、那扇窗户、猫,仿佛一幅擦肩而过的风景。

但是“80后”作为带有“小清新”气息的扫街式摄影,其厚度与摄影技术的运用相比,明显不如“上海之像1990s”。 艺术的厚度往往来自生命的厚度,比起看到“大叔”们的摄影作品的记忆和现实的冲突,显然更单薄,也许是因为摄影被周围看到了。 可能是因为镜头语言太直接了。 “80后”城市记者的魔幻感和敏锐性还需要时间。

标题:“用影像记录上海的过去和正在发生的变迁”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8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