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37字,读完约12分钟

见证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生日的古典绘画将于10月3日起继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在“东方—馆藏古典美术作品展”上展出,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无疑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油画《开国大典》成功举行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瞬间。 完成这部经典大作的是一位30多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教授,这部作品此后影响深远,也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新中国美术70年”

董希文《开国大典》
1951年初,中宣部、文化部开始筹备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其中之一是举办党庆画展。 中国革命博物馆作为参展地,迅速组织了中国几十位知名画家,进行了突击创作。 短短几个月内,创作了近百幅革命历史主题素材的绘画作品。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决定完成巨大命题油画《开国大典》。 中央美院随后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青年画家、教授董希文。

“新中国美术70年”

董希文( 1914年-197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董萼清是当地有名的文化财产监督家。 教养深厚的家庭氛围,很早就灌输了他对绘画艺术的深厚感情。 但是董希文的父亲董萼清认为作为画家的生活没有保障,不同意走向这条艰难的艺术之路。 父亲的劝说没有奏效,1932年董希文进入杭州江大学的土木系,第二年从姐姐那里借了30元偷偷进入国立杭州艺专。

“新中国美术70年”

1936年,董希文(左一)和杭州艺专的同学合影

1943年,董希文在西北辛苦的民众中体验了生活。 在此期间,他用三年时间临摹了大量敦煌壁画,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作,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946年,经吴作人、李宗津推荐,董希文去国立北平艺专教,参加迎接北平解放的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董希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美术70年”

1949年10月1日,董希文怀着极大的兴奋心情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设立的壮丽图景使他产生了创作开国大典的强烈愿望。 三年后,这特殊的重任恰恰落在了他的肩上。 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偶然。

1949年10月1日开国典礼现场

1952年,38岁的董希文在北京西总布胡同的普通房间里,开始创作。

事实上,董希文并不急于动笔。 他必须做充分的准备。 当时美院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为他准备了开国大典的电影资料片和一些照片资料。 经过几天的研究,董希文认为这些资料中中央领导和广场的群众不在足够的图景中,这显然不符合自己的想法。 根据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这幅油画需要共和国开国领袖小组和广场群众包含在同一个画面中的“大团圆”构图。 他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画面构图。 这些电影和照片资料中只提到了领导者的肖像画和神态的特征。

“新中国美术70年”

董希文《开国大典》素描
董希文首先画了素描。 在草图中,除了毛主席的侧脸之外,站在画面的正中央,其他领导人站在左边约三分之一的画面上,是左边实右虚差较大的布局。 从通常的构图规则来看,似乎很不平衡。 他特别担心在画成大油画后,不知道会有什么效果。 其次,构图上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条廊柱之间的跨度大幅缓和,与实际建筑结构相差甚远,有可能招致人们的谴责。 他做出这样的构图解决,是为了展现天安门广场的光明广阔和群众场面的雄伟,国家领导人置身于这样一片天地的广阔气氛中,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新中国美术70年”

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在麦克风前庄严宣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背后站着刘少奇、朱德、周恩来、董必武、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林伯渠、郭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戴着代表的红牌,脸上表达了聆听《公报》的激动心情。 广场上红旗像树林一样美丽多彩,整齐的队伍和庄严的标兵显得庄严隆重热烈。 城楼左边排的红色柱子和红色宫殿的灯光,新的紫红色地毯和盛开的菊花,在白云和天空空中飞翔的鸽子,象征着祖国的独立、自由、繁荣、繁荣与和平。

“新中国美术70年”

从素描中可以看出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 一个是除了毛主席站在一旁站在中间位置外,其他领导人站在左侧三分之一的画面上,右侧是广场上的群众,这样左边果实和右边虚差别较大的布局虽然没有按照通常的构图规律来平衡,但可以更好地强调节日的气氛。 另一个按照正常规律,毛主席右前侧应该有红色柱子,但是在草图中被去掉了,广场看起来更宽敞。

“新中国美术70年”

董希文拿着这张素描咨询了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多位画家。 美术界的同事们称赞董希文大胆的构图构想,认为第一次突破可以提高领导和广场群众的真实、亲近、些许效果,更好地强调节日的气氛。 第二个突破非常大胆,如果拆除它的柱子,广场会显得更宽敞。 相反,画这根柱子反而会很麻烦。 由于冷静,董希文还请教了一些建筑学家,大家都理解并赞同这一点。 著名建筑师梁思成评价说:“画面右边没有画柱子……这在建筑学上是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是个很大的成功。” 很快,董希文投入到了《开国大典》的油画创作中。

“新中国美术70年”

关于这幅画的创作,董希文说:“我努力在经过装饰性解决的这幅画中,表现华丽的堂彩,描绘出风和日丽每天庄严热烈的场面。”

1940年代董希文

董希文的女儿董一沙说:“房子太小,妈妈摆了几张床,空出了一张地方后,爸爸把4米多宽的画布钉在墙上,但是房子太低,只把下面的部分卷了起来。 他蹬着椅子在房间里上下动了几天,画面上出现了领队的身影。 父亲为了表现旧国家新诞生的气象,把红灯笼吊在屋顶上给家里也带来了欢乐,去故宫看年老发黄的汉白玉栏杆。 二哥在淘气的年纪,在高兴地筛爸爸的沙子、画地毯的颜料里,因为觉得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地毯一定是新的、毛茸茸的……工作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但光线不足的房间 于是,画被抬上了西总布胡同大叔母一家住的2层小楼。 光线明亮。 秀气的阿姨穿着旗袍装扮成宋庆龄,她养的黄菊也有用。 一个多月后,这个场面广阔、气势宏大、豪华的油画《开国大典》完成了。 ”。

“新中国美术70年”

前段时间,很多画家和美院的学生来这里看。 在一切即将结束之前,中信说:“里面的毛主席更高。” 画家采纳了这个意见,他把毛主席的“头”高了一寸(当然这需要整个图像的编纂)。 完成后效果还是很好的。 两个月后,巨大油画《开国大典》完成了。

“新中国美术70年”

完成的《开国大典》在色彩的运用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对应。 红地毯、红灯笼、红色柱子和远处的红旗大海与蓝天、白云、绿树和花形成强烈的对立,使画面明亮。 金黄的菊花、蓝天、白云的描写,透露着秋天高空气的季节,与黄灯穗相呼应,增添了华丽豪华的欢庆气氛。

“新中国美术70年”

董希文《开国大典》局部

画一个天空。 无论面积如何,都适合一次性涂抹。 为了使天空统一干净,或者有意识地上下变化,要将空大碗调整为上、中、下三层的颜色,这样就不会集中到调色板上造成混乱。 要调节上、中、下三层的天空,首先要调节上层的颜色,中层的颜色加白粉,或者加其他颜色,就是下层的天空颜色。 《开国大典》的天空画得漂亮,明亮而美丽。 为了提高地毯的质感,在颜料中混入锯屑和沙子,提高了地毯的质感。 画中波澜壮阔的长袍褶皱看起来像是特意熨断的,一直等到庆祝会才穿上。 汉白玉栏杆故意画得不白,之所以发黄,是为了体现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 这幅作品的画面强调物体固有的颜色,减弱因光和环境而异的油画色彩,吸取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绘画技法和敦煌壁画的色彩使用的优点。

“新中国美术70年”

《开国大典》完成后被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收藏。 《开国大典》倾注了画家董希文对新中国无与伦比的爱,他也通过这幅画表达了全中国亿万人民对新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民领导人无与伦比的支持和热爱,更描绘了共和国的光辉前景。

“新中国美术70年”

董希文《开国大典》局部

画家中信说:“从构图到着色,从人物到场面,其风格很好地反映了大国的风格。 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解决在不到一半宽度的左侧,不仅方法大胆,更重要的是他知道构图大局……《开国大典》的大色彩,看起来通俗易懂,但这鲜红,碧蓝和金黄色(缨络和菊花)是有意的。 描绘了风和日丽每天庄严热烈的场面……。

“新中国美术70年”

一位有名的画家看到这幅油画后,认为这是许多绘画的杰作。 中国革命博物馆展示了这幅画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徐悲鸿看《开国大典》非常兴奋,得到很高的评价。 他说:“董希文必须圆满完成任务,得到100分。” 但是,他也用西方油画以前的传入标准做了后半段的评价。 “应该扣5分。 因为缺少油画的特色”。

“新中国美术70年”

但是,这里所说的“缺少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以前从中国传来的绘画方法和风格。 但是,这正是许多画家认为《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 如果用光和着色的方法创作以前流传下来的油画,这幅画就没有这样热烈的气氛。 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第一成就是在人民中创造青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 这是一幅新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的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

“新中国美术70年”

1953年9月27日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的《开国大典》

1953年,人民日报在一片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 也是在这一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全国发行了《开国大典》的印成年画,发行量达到了高峰。

同年,中国将在印度举办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展览会。 5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要审查美术作品,《开国大典》也在其中。

1953年毛泽东(左二)、刘少奇(左一)、周恩来(右二)等人在中南海怀仁堂看了《开国大典》

当天,中央美院领导江丰通知董希文说:“周扬等领导要带他去中南海报到。” 到了中南海,他们一起会见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等国家领导人。 董希文很亲切,领导见面时总是站在远处退缩,直到周扬大声喊他的名字他才上前。 毛泽东和他亲切地握手。 大家一起比较了几十件美术作品,江丰、董希文等画家对导师的提问解答。 他们一起看《开国大典》时,几个国家领导人很高兴。 毛泽东点头称赞说“是大国,是中国”。 他还说:“我们的画在国际上得到,其他人比不上我们。 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新中国美术70年”

董希文

对董希文,要记住的是,其实《开国大典》只是他无数作品中的一部。 因为其广泛的社会功能,被给予了太多的关注,掩盖了本应属于董希文的更丰富、更立体的艺术成果。 袁运生想起董希文时说:“他是一个自律强、使命感强的人。 像中国历史上任何典型的知识分子一样,各种矛盾聚集在胸前,一句话也不叫痛苦。 我相信艺术理想比这一切都重要,一生多次相信油画民族化这个目标,并警告他的学生“要肩负千年的重任”。 ”。 他拥有了所有的精力,挖掘出各自有限的机会,努力实践,耗尽了心。 如果之后的命运环境对他不那么苛刻,以他的才能、勤奋,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 ”

“新中国美术70年”

年6月,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现代古典美术作品展”首次向公众公开。 最引人注目的是,陈列室挂着“开国大典”的油画。

年12月19日,“董希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幕,经过多方收集,这次展览会是迄今为止董希文生存作品数量最多的展览。

2019年8月,《开国大典》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屹立东方—馆藏古典美术作品展”上展出,据澎湃信息,国家博物馆因业务需要于9月21日—10月2日停止开放,该作品于10月3日起在国家博物馆上映,2019年11月。

(本文部分文案来自北京晚报、生活时报等相关报道综合)

标题:“新中国美术70年”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9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