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0字,读完约4分钟

资料来源:收藏快报作者:郑学富

“虎符缠绕手臂,佳节是端午。 门前是艾蒲青翠,天空是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酒载木桶、俎。 龙舟过河,欢呼,吊江诵君赋。 ”读了苏轼的话《六法令天中节》,生动的端午民俗风景画抬头了。 古代关于端午节民俗的名画以更加生动的形象描绘了苏轼词的民俗。

“古代名画中的端午节”

王振鹏《龙舟冠军图》

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的《龙舟冠军图》(图1 )描绘了皇室在宫廷后苑金明池举行龙舟竞渡的盛大场面。 画面上殿阁高耸,宏伟壮丽的湖面旗打猎,龙舟竞拍,橹桨兴奋不已。 看岸的人如云,人山人海,拥挤不堪。

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盛况。 “5月5日天晴,杨花在江的周围鸣晓莺。 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朝闻齐和声。 ”。

在诗的开头说明了节令、天气和环境,突出了比赛前的热闹气氛。 “使节出来的时候都是有标准的,马前面是红旗指引的。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钏日照如霜刃。 ”。 州郡官员准时来看竞争,即使是封建封闭的女性也化妆,出来赏心悦目。 知道看比赛的人很多。 “鼓声三次开了红旗,两条龙浮现了出来。 霍影斡波飞万剑,鼓声破浪千雷。 鼓声突然接近,两龙望的目标仿佛一瞬间。 坡上的人被闪电击中,鱼竿头上挂满了彩虹的猬霾。 前船因夺水而中标,后船甩开失势空桡骨。 ”。 鼓声如雷鸣一般快,梶影上下飞舞,岸上的观众突然大叫,吓了一跳,紧张而热烈的竞争气氛跃然纸上。

“古代名画中的端午节”

王时敏《端午图》

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的《端午图》(图2 )描绘的是菖蒲、蜀葵、玉簪、玫瑰等几种初夏季节的花卉。 该图描绘的花卉笔墨简洁整洁,清新古雅,呈现吉祥喜庆的意境。

画中的植物与端午习俗有关。 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香气,先人以菖蒲为神草。 据《本草菖蒲》所述,“典术云:尧时天降精在院子里韭菜,感百阴之气在菖蒲,故曰:尧韭菜。 方士隐是水剑,因叶形也。 这种草是从中国古代传下来的文化中可以防疫的灵草,端午节有把菖蒲和艾蒿捆在一起插在房檐上的习惯。 夏天、秋天的夜晚,燃烧菖蒲、艾叶驱虫的习惯至今仍保留着。 菖蒲叶绿灿灿,端庄秀丽,是室内观赏盆景的佳品。

“古代名画中的端午节”

蜀国又名“一丈红”,因为在端午季节开花,所以也称为“端午花”。 蜀葵嫩叶和花可食,皮为高质量纤维,全草入药,具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的功能,治疗吐血、血崩等症。 因此,蜀葵在人们心中起着驱魔的作用,端午节那天除了雄黄酒、菖蒲酒之外,还在家里的瓶子里插了蜀葵。

“古代名画中的端午节”

玉簪,又名白萼,白鹤仙。 因其花蕾质软如玉,形状像头簪而得名。 碧叶菁润、清秀挺拔,花色如玉,幽香四溢,自中国著名以前就传来香花,令人着迷。

郎世宁《午瑞图》

清代意大利宫廷画家郎世宁《午瑞图》(图3 ),是一部接近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中插着蒲草叶、石榴花、蜀葵,托盘上盛着李子和樱桃,散落着几粒粽子。 图中的粽子是端午节特有的食品。

吃端午粽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习俗。 粽子自古以来就有,最初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文案中出现的是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芦叶缠米也”。 在西晋新平太守的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中,确实提到了“角黍”这个词。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 享受读数,龟鳞顺德。 ”。 晋代正式规定粽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 玄宗李隆基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中说:“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古代名画中的端午节”

石榴花在农历五月开放,也与端午习俗有关。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中有一首诗:“翟裁借仙女之手,萱草石榴似乎引人注目。” 南宋词吴文英《隔浦莲近泊长桥过重午》有“榴花依然照眼”之句,元代诗人袁桴《客中端午简善之》有“海城红忆石榴新”之咏。

“古代名画中的端午节”

徐扬《采药草》

清代画家徐扬《采药草》(图4 )是其端阳的故事簿之一,讲述了一位老人带领两个童子在崇山峻岭采药的故事。 题目:“五号中午左右收集所有药物治病效果最好。 ”。

(照片来自收藏速报)

标题:“古代名画中的端午节”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9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