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3字,读完约1分钟

三孔布是战国末期流通于赵国和原中山国地区的货币。 这种货币形式特别是圆颈、圆肩、裆部、圆足,有明显的外轮廓,脖子和双脚有圆形的轮廓穿孔,因此被称为三孔布。

三穴布是我国最早有纪地、纪值铭文(押刃或两者)的货币。 该币按背文分为大小二等,均为正面纪地名、背面纪重和纪值,较大者为背文“两”,较小者为背文“十二朱”。 朱,巴茨也是。 《孙算经》中记载:“自称其所实现,从黍开始,十黍为1疲,十累为1铢,二十四铢为1両。” 12铢减半。 面文有二十余种,经考证多为赵国地名。

“战国小型三孔布《上専背十二铢》珍赏”

传世三孔布面文中有上对、下对、上苑(艾)、安阳、南行唐(鱼阳)、北九门、文雁乡、相、阿、嫉邑等,共计约十多种地名。

上图为小型三孔布《上对背十二铢》,赵国铸币,面文上对,纪地,背文十二铢,纪值。 相当于当时的一半。 这个“布”青铜材质,圆脖子、裆下、圆脚、; 碑文篆书,即大篆体、钱文洒脱俊逸。 出了洞,入骨精美的刺绣,色彩鲜艳。 货币高56毫米,宽266毫米,重82克。

标题:“战国小型三孔布《上専背十二铢》珍赏”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9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