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21字,读完约3分钟

记者: 1982年的大病是你艺术风格转变的关键一年,当时已经在人物画行业声名远扬,但开始以甲骨文、金文为素材,走上汉字艺术研究的道路。 促使转移的契机是什么?

戴明:我在1982年有汉字艺术的意识,但一直找不到路,一直在摸索。 直到1989年,我才被邀请到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讲课。 当时,我去哥本哈根汉姆现代美术馆看展览会的时候,被朋克的大画深深地感动了。 那是用粗黑线描绘的所有形象油画,线条的力量突然顿悟。 那个时候,我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思考了近十年。 例如,浏览历代书法理论,加强金文书法练习等,除了我自身知识的积累外,真的很有准备,只是缺少一个“爆发口”。 我在西方的环境下,在不断接触他们的现代艺术之后,相反我很快就找到了中国文化的优势。 为什么,根在哪里,和西方有什么不同? 所以从讲座回来两三年后,我基本上完成了转换的过程。 如果没有之前继续探索,去美国的契机,我至今也无法改变。

“与画家戴明德对话:顿悟后开始文化寻根”

记者:在西方可以找到重要的突破口。 重要的是立足于西方,看到东方文化的精髓。 其实,可以表现自古流传的文化的艺术形式也不少,为什么要独自选择汉字艺术来表现呢? 毕竟,在这方面进行创作和研究的人需要一点胆量。

“与画家戴明德对话:顿悟后开始文化寻根”

戴明:另一方面,我从小就喜欢国画,大学毕业时学的设计是从陶器、青铜、玉器、版画、蓝图等方面学来的。 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我知识结构的积累,这与国画系毕业的经历不同。 在大学里也是从接触书法以来,没有中断过练习,一直写到现在。 所以对书法的想法一直持续着。 1982年在我的人物画顶峰的时候,因为生病了,不能画人物,所以开始专心书法,思考汉字艺术。

“与画家戴明德对话:顿悟后开始文化寻根”

记者:汉字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那不是简单的象形,不是简单的表音,不是简单的记录复制用的符号。 通过线条的组合和形态表现,可以反映人的精神。 你的汉字艺术在挖掘汉字的文化基因。

戴明:是的。 虽然西方的复制品是机械的,但中国的复制品是形象的和精神的,所以可以和艺术相通。 我可以根据汉字进行艺术创作,与自然交流,与生命交流。 这是中国文案的独特交流渠道。 中国文化毕竟表现了生命的精神状态,也就是灵气。 中国艺术到现代,如果光抄西洋是绝对行不通的,那么走自己的路就只能从文化的根上挖。 那样的话,就能去很深很远的地方。

“与画家戴明德对话:顿悟后开始文化寻根”

记者:很多人把中国文化的形象和西方抽象主义搞混了,其实不然。 在你的汉字艺术中,可以感受到汉字在变形中的表现力传达了越来越多的人格和风骨的表现。

资料来源:新民晚报

标题:“与画家戴明德对话:顿悟后开始文化寻根”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