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73字,读完约6分钟

在我们苏州这片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底蕴和文人环境滋润的土地上,有一位在过去的岁月里默默耕耘、不求名利、修身养性、乐呵呵、屡舞蹈墨、写诗的老人 他是已经一年多的真正老人李克夫先生。

李克夫( 1919~),字向真,晚期号克武,自署真庐老人。 出生于江苏盐城。 从小聪明好学,被清末宿儒李楹父子学习,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积淀了书法和古文诗词的基础。 1942年参加革命,经过7年的戎马生涯后来到苏州工作。 工作忙,没有考虑诗书的兴趣。 直到1981年离休前后,重新翰墨。 他的诗作,温柔闲雅,意境清新,诗意朴素。

“关于李克夫先生书艺二三事”

(一)

我和李克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认识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和他的信息交往。 我记得一九八七年夏天,为了改善李老的住房条件,我去他家拜访了他。 一进门,我看到李老光着上身,汗流浃背地爬在桌子上做帖,他看到我来访,亲切地叫我坐下。 然后有趣的是,他问我:“你投稿过吗? ”。 我说:“上四年补习班的时候面临帖,是柳公权《玄秘塔碑》,是大楷体。 那个时候很小,写字不合身。 他也来了。 像知音一样,滔滔不绝地说起他临池的经历。 他说,书法是一门艺术,文案结构的变化形成篆书、隶、楷书、行、草五种形式。 长短有瘦之分。 书写工具为毛制作,毛细软有弹性功能,行程大而小,用墨水干燥滋润,因此开始书写,变化无穷,形态丰富多彩,艺术内涵十分深刻。 他在书法方面,必须拜名师名家,于是拜祝嘉为师。 五种身体都临,先从楷书、隶开始,从方笔开始,从大字开始。 开帖的时候说“有帖没有我”,接哪个帖类似于哪个帖。 在某种程度上,“有我无帖”,也就是说,从形似、后似到神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步步提升的过程,最后脱胎换骨,融为一体。

“关于李克夫先生书艺二三事”

这么说着,他给我看了从字堆上面对郑板桥写的“很少懂”字,问我像不像? 我对照习语的范本说:“很像。” 他说:“这个字发给你,作为你临帖时的参考。 ”。 另外,“难得糊涂的这四个字,郑板桥写得很美。 是融真、草、隶、篆书于一体独创的奇妙写法,源于脊梁,气势通畅,笔力丰富,且韵味无穷,富有哲理。 其中有些文章因为聪明而很难。 混乱特别困难。 因为聪明,所以转移到混乱更难。 退一步,现在放心。 图不是后来报告的。 ”李老的这番话告诉了我,轻轻吸引了我向往书法艺术的心,成就了我们未来书法的交流。

“关于李克夫先生书艺二三事”

(二);

一九九八年五月,李老的《中华书法简史》和《真庐诗书集》出版,他认真地在书门上签了名,盖上印章后送给我。 他说这两本书是他几十年的心血,吐出他的声音,聆听中伤,留下后辈的作品。 书法是他一生的爱好,所以倔强,夏天趋冷,不懒惰。 “我喜欢雕塑,听说艺术这东西同源,触类旁通。 这本书不一定有助于雕刻技术的提高。 ”。 我很珍惜李老的这份深情,读了几遍之后,深深地吸取了教训。

“关于李克夫先生书艺二三事”

(三)。

年后,我参加市老年大学草书提高班学习,多次到他家听书法艺术,他给我讲了草圣林散之、左笔费新我、书法家祝嘉等人的书法趣闻。 我记得最深的是祝嘉说的“横平纵,砍钉子,左撇子,势如破竹”的警句。 年3月,我写了关于汉秋岩“菜蓝子”画的复印件。 主题是“老画家的民生感情”,刊登在《都市商报》的收藏阁上。 我去给李老看,他用放大镜感兴趣地读了副本后,惇惇说,汉老已经去世多年了。 他德高望重,广艺长,是把诗书画印成四块的人,他俩非常笃定,经常一起作诗画画,同样是冬季游泳爱好者。 他和韩老一起在青岛举办书画展,和王鹤滨三人一起在北京举办书画展。

“关于李克夫先生书艺二三事”

临别之际,他提议为我写字,给我写什么文案,写什么字体,我说,就按李老的意思决定吧。 他想了一会儿,说:“上次我给你发了四个字。 《好不容易糊涂了》,这次也写了四个字。 “我要悄悄地走远”。 这句话来自诸葛亮的《诠释子书》,完美的说法是:“夫君子之行,静修身养德,不淡泊则无明志,不静则不远。 ”。 我们都是70岁以上的人,总是不超过力矩,安静地修身养性哦! ”

“关于李克夫先生书艺二三事”

时隔半个月,他的保姆打来电话,说李老的字已经写好了,叫我去拿,我马上赶到了他家。 李老打开宣纸,指出他写的字。 “老了,笔力笔势都不如从前”。 我说:“书风不亚于过去哦! ’说。 他站起来,试着邀请我去他的书房。 书房在他家东南之间,一进门,书香四溢,满墙闪耀,墙上挂满了书画的宽度。 他又有趣地问我:“你知道我的晚号李克武是怎么来的吗? 他的书法挂在市文物店,香港女游客喜欢他的字,但看到他和李克夫签名,她为了避嫌而作罢。 因此,借“武”与“夫”谐音,所以取晚号为李克武。 ”。 这次他非常有趣,还打开了相册,介绍了此前参加书画联展的照片等。

“关于李克夫先生书艺二三事”

人生不可估量,寿命不可估量。 没想到,这次会面,成了我和尊敬这位老人的永远的离别。

李先生去世后,我前来探望表示哀悼。 他太太陈薇华向我简要介绍了李先生的病、住院和临终的情况。 她悲痛地对我说。 “李先生几年没写字就送人了。 那时发给你的字是他的绝笔。 ”。 她还说,李老临终前夕,必须让家人给他写字。 字已经写不好了。 只是画了“一”字,画了很多房子的“一”字。 最后“一”字也不直,弯了。

“关于李克夫先生书艺二三事”

文学大师孙犁说:“人生的舞台,曲未完,人不见了,或曲未完,但还在与人相见。 这不是人事能做的事,也是天命。” 追忆着我和李老交往的点点滴滴,暖流哗哗地流过我的心田,给人咀嚼各种各样的味道而生……

天涯海角,情无完肤。 人走了,曲子结束了,但还在见人。 我关注着李老发给我的两条轴和当时的话,让我灌顶醍醐灌顶,领悟的明志,混乱比聪明更难,宁静可以遥遥无期。

(丁亚成)

资料来源:城市商报

标题:“关于李克夫先生书艺二三事”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