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62字,读完约3分钟

sina年09月08日09:29人民网-人民日报

混乱丛生,需要尽快对中国民间文物鉴定加强法律规范和监管,对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给予严格的规范

假金缕玉衣判断24亿元的天价,促成了巨额诈骗案的发生。 前几天公布的这个信息被称为“可怕”,也暴露了民间文化财产鉴定的混乱。

一是经济犯罪与“文化”勾结,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这个以诈骗为目标的经济案件诈骗术真是“贵”,既然黄金宝贵,玉的价值正如专家所说,好莱坞电影式的诈骗将在现实中上演。

二是专家胆子也太大,心也太黑。 促进这种诈骗的前提是五位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白纸黑字的签名。 在已经出土的同时,“检查正身”的金缕玉衣一共没有几件,也有可以调查的文件。 这两件玉衣的身份是否合法,稍微调查一下就知道了。 如果不合法,知情者首先告知有关部门新闻,然后要求论证。 作为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很高的全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面对这两个所谓的金丝玉衣,隔着玻璃,不做任何技术检测就轻评,行为像“老千”。 “千先生”是为了骗钱,专家在做什么? 几万、几十万元的鉴定费? “君子爱财,取道”,这句古话现在已经有点消失在人的脑海里。

“假金缕玉衣判断24亿 民间文物鉴定亟需依法管理”

此次“金丝玉衣”事件无疑深刻影响着文物鉴定领域的信誉。 为此,有关部门有必要深入思考、彻底反思,对我国民间文物鉴定的法律规范和监管进行探讨,对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进行严格规范。

有些东西需要遵守,文化财产鉴定领域需要加强规则。 行为规范是约定俗成的职业规范,包含职业道德,是职业成熟、完整的标志。 文物专家已故的单士元曾说,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文物界有一条不成文的严格规则,即为了防止学术失范,不得从事研究、鉴定的文物专家从事收藏。 遵守道德成为美谈,偶尔有“湿鞋”的人也会成为反面教材。 同样,对比正在崛起的民间收藏和鉴定,法律法规的空对白失控,也是很大的风险。

“假金缕玉衣判断24亿 民间文物鉴定亟需依法管理”

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很多个人、公司都想丰富投资渠道。 这使得民间收藏和鉴定越来越活跃,专家们的民间影响也越来越大。 由于文物鉴定的标准和话语权掌握在少数有专业信息的专家手中,专家们对投资趋势、经济行为、市场秩序有直接的影响。 我相信很多专家会遵守职业道德,但是没有法律限制,“相信”也会打折扣。 如果具有重要学术身份的专家热衷于民间有偿鉴定,将学术活动变为商业活动,其痛苦将无穷。 这些都需要法规的约束。 否则,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工作人员良莠不齐,混乱丛生,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整个领域。 因此,文物专家有必要建立不问价值只问真伪的新规。 一件文物值多少钱,交给市场算了。 这样,才能拯救专家免受诱惑,让文物和平。

“假金缕玉衣判断24亿 民间文物鉴定亟需依法管理”

有法有天,权利必须与责任相结合,才能发挥正面的作用。 知识也是如此。 一旦知识成为专有权利,约束也应该随之而来。 是从物质匮乏进入物质主义膨胀的社会转型时期,法律法规既是对他人财产和权利的保护,也是对自身权利和价值的保护。

“假金缕玉衣判断24亿 民间文物鉴定亟需依法管理”

收藏越来越热,世态越来越庞杂,详细适用的民间文物鉴定法律法规出台得越来越早,文物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有保障。

标题:“假金缕玉衣判断24亿 民间文物鉴定亟需依法管理”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