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59字,读完约13分钟

吴冠中的油画壁画稿《北国风景》在2009年首次出现在嘉德秋摄影中时,引起了许多关注。 曾有一段时间,《红色经典》、《油画》、《李瑞环同志捐赠》等类似关键词出现在各种相关报道中,但这部作品因后来拍摄的天价,在社会上也成为了话题。 很明显,这部作品已经被赋予了“艺术以外更深刻的内涵”①。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事实上,《北国风景》不能说是吴冠中最具代表性的油画作品,真正让我们观察到的是这部作品创作的时代——1979年。 了解吴冠中艺术的人都知道,在这一时期前后,他发表了大量关于“抽象美”、“形式美”、“油画民族化”等艺术思想的文案,引起美术界的巨大讨论。 如果将“北国风景”回归这样的历史环境进行解读,那么,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只关注作品本身以外的问题,而会给这部作品带来新的理解和认知吧。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一、《北国风景》画面

据作者回忆,《北国风景》是1979年为完成首都机场装饰工程任务而创作的装饰壁画画稿②。 为了顺利通过考核,吴冠中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句子形象描绘了这部作品。

在本作品的画面构成上,前景是几株平冠苍松,与后方高耸的雪山一起构成画面的主景。 攀登雪山的万里长城通过连接画面近景、中景和远景,不仅密切了画面各部分的联系,而且增加了画面的动感,给观察者一种“跳舞”的感觉。 画家在画的时候,通过明暗的变化描绘出了群峰阴阳的背影。 在主峰的阴影下,作者用短短的几笔勾勒出了林海,林海之后有列车离开遥远的群山,在雪原之间奔驰。 主峰的阳面与不远的另一座峰相连,在那座峰的深处筑有很高的水库。 高堤又蜿蜒到主峰背后,吸引着观察者的视线围绕主峰,向更远的群山背景投射。 虽然远处相连的群山用寥寥几笔描绘,但依然很有层次感,构筑了“千里冰封”的境界。 从整体上看,画面整体布局以前景主峰为中心展开,周围的配景与主峰产生环绕形的呼应关系,配景之间也通过林海、列车、水库等保持着虚实的内在联系。 据说,无论是用其简单的笔画写的长城,还是环绕主峰的远山,都体现了画家在经营构图方面的艰辛。 所以,吴冠中自己也说:“因为竭尽了全力,其实不是《稿》,而是体现了巨大作品的最终效果。”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对于油画画面的构图问题,吴冠有自己的认知。 他晚年总结了在创作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画面上面积越大的部分,在整体效果中的作用越大”。 ④如果这样的作用太大,就会抑制画面中场景和远景的丰富表现,导致画面“很大空”的问题。 从眼前的这幅“北国风景”可以看出,画家当时观察到了这种画面矛盾,“移花接木”⑤让中景和近景“更具吸引力”。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追溯吴冠中这个对经营画面位置的观念,来源于他学生时代临摹大量中国山水画的经历。 画家晚年在谈论油画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关系时,如其师所言,认为中国山水画求“起承转结”最难,认为油画的“起”——画面前景也是构图时最难解决的部分。 吴冠中用自己学习中国画的经验来解构油画构图的主要关系,本身也是他“油画民族化”问题的实际说明,“北国风景”就是这个说明的优秀足。 如果只看构图的话,《北国风景》中使用的拥抱结构确实是非常巧妙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画面结构,既能突出主景,又能充分展示中景和远景的丰富水平,增加画面的移动,营造出宏伟的气魄。 我们认为,这种构图方法不仅缓和了画面中前中后景之间的矛盾,而且非常适合作为装饰壁画的特殊性。 作为装饰壁画,一定需要更大的气魄和更广阔的视角。 怀抱式的构图即使最终放大为6米见方的壁画原作,也不会损害这幅画稿所营造的气氛。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色彩是另一种烘托画面气氛的重要手段。 在这本《北国风景》中,我们发现,尽管描绘的是冬季景色,画家却刻意采用红、黄色笔触混合的暖色调,最大限度地利用颜色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来丰富画面,缓解观察者的视觉感受。 可以观察到,远山的解决也不是通常油画惯用的虚拟化轮廓的解决方法,而是更切实地说明了各个山峰的构造。 从整体视觉效果来看,这些作品可以带给人晴朗的冬季温暖而不是寒冷。 这样解决画面,不仅丰富了远景水平,也似乎黑暗了本作所谓“红色经典”的背景。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无论从画面的构成还是色调的把握来看,可以说吴冠中总是有意缓和画面内的冲突,在尺幅之间充分表现画面的丰富性,以把握形式上的美感为目标。 这在当时还算是探索性的创作方法,在吴冠中后来的文案中凝练、总结、延伸,从这个角度来看,《北国风景》具有很好的标本意义。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二、《北国风景》——不是写生的风景画

从“北国风景”的名字来看,很明显是风景作品。 但值得观察的是,那不是实景写生风景画。 但是,更感兴趣的是,把这部作品出现前后吴冠中的其他油画风景作品校对一遍,就会发现,本作的群山苍松其实是各自由来的。

在画家1977年创作的油画《井冈山》中,可以找到“北国风景”的身影。 这部作品的构图很有新意,前景松柏被置于画面的视平线下,似乎有意削弱了其前景的地位——事实上,井冈山松柏是最有名的景观,也是吴冠中热衷于绘画的主题素材之一,但这里画家是背景的 画家用放纵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座座山的气势,其中的来龙去脉很清楚。 此外,每一笔笔触的中间也蕴含着丰富的色彩。 虽然色相差异不明显,但整体色彩效果可以让观察者区分大致的山向,配合笔触展现群山结构。 这种自由而不失章法的描写,无疑大大增加了背景的丰富性和观赏性,提高了背景在整个画面上的地位。 在这个解决方案中,“北国风景”与“井冈山”非常相似,被认为是画家这一期探索画面前后景均衡努力的连续,因此画家在写生实景的过程中探索、提取这种表现的妙招,并在创作装饰壁画原稿时以以前的经验进行了画面解决,这一点也广为人知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在《井冈山》中,吴冠中画有两株松树。 这个平冠松是井冈松造型的优势之一,其弧度柔软的树冠和有力的枝杈,是画家比较热衷描绘的对象之一。 其实,画家不仅爱画井冈松,还讲述了泰山曾探访五大夫松的经历⑥,显示了他对画松树的兴趣。 1977年,吴冠中创作了一幅油画作品“重比泰山”。 这部作品与《井冈山》正好相反,画家强调主景泰山松,并将其描绘得很深刻。 构图意图上与“井冈山”和“北国风景”不同,但仅从松树形象的描绘来看,泰山松与“北国风景”前景中的群松的关系,画家采用的只是略显圆润厚重的笔法,概括了树冠的趋势,后者的 由此可见,《北国风景》中的群松从形式和技法上也有着写实积累的渊源。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长城形象是“北国风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是画面的“旋转”部分。 所描绘的长城,只用几笔就完成了曲折的发展势头。 背景与松树的情况相似,但在1978年吴冠创作的两部“长城”水粉稿中,与“北国风景”的气势相近,从功能上可以看到连接画面前后景色、舞蹈简单的长城的形象。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如上所述,无论从画面的情节结构还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我们都能在吴冠中即将创作《北国风景》稿本之前的作品中找到可以借鉴的来源。 我们并不认为这些以前的作品是吴冠中为了创作“北国风景”壁画而刻意收集的材料,但这不是写生的“北国风景”,而是确实收集了大量画家胸部长期积累的写生素材,根据不同的组合和夸张,画家的构图,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三、两本《北国风景》

我们眼前的这幅“北国风景”只是一幅尺寸很小的画稿。 据吴冠中称,“移植了自己以前创作的‘北国风景’,改变了画的比例和一部分的复制品”⑦创作了这部作品。 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出现的同名作品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相信这部作品是1973年⑧创作的,被认为是吴冠中后来创作机场壁画时所取的早期作品。 那么,吴冠中到底做了哪些改变呢? 我们也许可以把这两部作品作为一个比较来知道。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我们还是从主景开始。 两部作品的主景都包括松树和雪山,但创作时间较早的佳士得本的松树显然要做很多工作,情况类似于被主峰缠绕的长城,不仅画得细致,动感也不如后稿本激烈。 对于主峰的描写,佳士得本更细腻,一点小事——切得太多山细节阴阳面——没有伸张主峰的整体走势。 佳得书中与主峰相连的群山,阴阳面对应不太强,直接在画面纵深性上比原稿本强。 在二本中主峰背后的脚下,同样是林海雪原、列车飞驰的景象,但佳士得本依然顽固不化,如手稿一般简洁。 并且仔细对比两部作品对这一部分视平线高度的解决,可以看出作者细腻的用心——佳士得这部分视平线明显高于手稿,因而手稿中的景色显得更“深邃”。 这是通过比较两部作品的远景部分得出的结论——手稿中天际线以上的部分比佳士得大,这显然会使手稿的视角更平缓,更好。 这种差异的产生,我认为吴冠中不仅是为了适应壁画作为大型装饰的特殊观赏需要,也是如前所述缓解画面矛盾的探索——佳士得书中,前景占据了过于重要的画面位置。 在士得书中,画家也没有仔细描绘远山的层次关系,因此前景跃动地变成了画面——显然,在创作佳士得书中,作者还必须缓和画面前后景关系的矛盾——发现和处理绘画思想的深度和问题是画家变更的原因。 对比两本《北国风光》之间发生的这一变化,正好证明了吴冠中70年代油画创作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顺便说一下,我推测这样的构图差异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画家在1973年创作“北国风景”时,并没有像后来创作手稿时那样上升到“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的诗意境界。 也许只是为了描绘心中的北国雪景。 另外,从形式上看,画家画这座雪山的风景来源也很可能与他年轻时写生玉龙雪山的大量绘画有关。 事实上,“北国风景”雪山、松树等可能与真正的北国关系不大确定,但如前所述,只是以画家的思想为中心重新组合写生素材,这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画家才知道真相吧。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四、余论

我们解读《北国风景》到这一步,可以在画家的艺术生命历史中清晰地获得其坐标。 但是,除了画家自己的艺术生命之外,也令人担忧的是在当时历史社会背景这一更大的参照系中解放这部作品。

诚如前所述,1979年,画家的艺术生涯中发挥了罕见的重要作用,同样在1979年,中国的改革春风遍布九州大地。 在经历了混乱的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之后,曾经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视野开阔,思想沸腾,沉寂的美术界也迎来了绚烂的春天、多元时代。 七、八十年代之交首都机场壁画工程的完成,在近三十年的中国美术史上应该有着极其重要的发端意义,可以说象征着当局对艺术创作“百花齐放”的默许。 其中最有名的不是它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是中央美术学院的袁运生教授主要创作的疏水节主题壁画。 一点画家利用这次政府工程的机会,展示了对新时代的期待和自己对中国美术前进方向的想法。 和袁运生的壁画一样,画家虽然不坦率,但吴冠中的“北国风景”也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同样的角色,表现形式在主旋律的主题素材绘画中并未出现,尽管在画家的创作中先有创作主题。 这种意外的角色扮演,究其原因,是因为画家长期以来对“写实主义”绘画的刻意诟病,从画家,再从绘画形式美的追求和探索开始的。 当这样充满形式美的作品被允许登上首都机场这样的大雅之堂时,其价值和意义显然超越了美的境界,表现出对时代这种创作观的肯定和尊重。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但是,从创作任务的角度考虑,画家现在这样的无意识似乎又很在意。 吴冠中一生创作的任务绘画比较少,除了这幅《北国风景》外,我们所知道的作品还有1974年应北京酒店要求参与创作的《长江万里图》长卷。 比较这两部相隔不久的作品,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中的不同。 虽然《长江万里图》对《北国风景》明显具象,但当然其中有两次任务不同,例如《长江万里图》的创作经过专业写生,《北国风景》汇聚了越来越多画家的胸部形象,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认为,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尽管“北国风景”在艺术成果上不是吴冠中油画的杰出作品,但画家本人和爱好画家艺术的人们都没有对这部作品给予艺术上的尊敬,但经过我们的解读,以“北国风景”为个案进行研究,将会对吴冠中油画的构图、写生创作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且,在大的历史环境下,这部作品展现了画家新时期创作心理学的变化,默默地反映了时代对吴冠中绘画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这些角度来说,这篇不大的画稿无疑是最朴素和具有历史意义的。

“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①孙国胜:《爱的传播——吴冠中〈北国风光〉》,《嘉德通信》2009年第5期,第133页。

②冠中:《翻印旧画》引用自《嘉德通信》2009年第5期,第132页。

③同上。

④吴冠中:《相遇江湖——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的照片》,《吴冠中文集艺术散论》,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年。

⑤同上。

⑥吴冠中:《风筝绝线——创作笔记》,《吴冠中文集艺术散论》,文汇出版社,1998年。

⑦冠中:《翻印旧画》引用自《嘉德通信》2009年第5期,第132页。

⑧数据来源: ionly/nbo/auction/zuopin.aspx? id=49405

⑨news.artxun/youhua-1077-5383145.shtml

标题:“解读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