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38字,读完约4分钟

在金融“去杠杆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双紧缩”效应下,4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率(7.7%)比3月份(14.7%)下降近一半,商品房销售增长率(10.0%)比3月份下降14.5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数据显示,为应对融资渠道的收紧,住房企业开始转向海外和“非标准”。然而,最近国家发改委表示,从第二季度开始,将基本停止向开发商发放海外发债许可。同时,信托、委托、票据等“非标准”融资也将开始受到限制,成本将明显上升。4月份,集体信托的收益率环比上升了2-3个百分点。目前,开发商对销售回报的依赖程度有所增加,今年前四个月销售回报占开发商资金来源的51.2%。

“去杠杆”下开发商逆势“抢地”的逻辑

尽管资金链将面临压力,但开发商“扫地”甚至疯狂“抢地”的步伐今年丝毫没有放缓。总的来说,今年开发商的“资格赛”竞争越来越激烈,销售规模和排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随后,融资渠道全面收紧,尤其是占开发商新增融资35%并能改善债务结构的债券发行,去年进入“冻结期”,现金流贡献率最大的销售回报也将随着销售侧热度的下降而下降。为什么开发商逆潮流而动,增加土地市场的支出?

这是“重新进货”的结果。2014年至2016年,全国土地收购总面积呈负增长,年均下降17%。从2014年到2015年,新建筑面积分别下降了10.7%和14%。20多年来,新建筑首次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潜在供给明显下降,但需求在2015年至2017年呈现市场热,导致大部分热点城市(地区)的库存下降至8-10个月。即使在中国内地库存最高的三、四线城市,待售库存也已从3至7年降至约20个月。

“去杠杆”下开发商逆势“抢地”的逻辑

从2015年到2016年,资金是宽松的,这使得开发商能够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此外,销售端火爆,房企现金流充裕,资产负债表明显改善。2016年,上海、深圳和内地在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资本状况良好,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平均净增加额分别为18.66亿元和65.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和85%。除了“补充库存”和充足的资金为开发商“进攻城市”提供弹药外,政策的变化和房地产市场的大环境也是开发商逆潮流“抢”地的原因。稳增长、促转型、防风险将是宏观调控的三大主题,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不可或缺。因此,该政策将支持房地产市场,如去库存化,将大城市的需求转移到外围,建设小城镇。

“去杠杆”下开发商逆势“抢地”的逻辑

因此,无论是大城市的合理需求、热点城市的过度需求、“回家买房子”的需求,还是基础设施互联带来的需求、大都市建设和人口吸纳带来的需求,都应该得到政策的支持。同时,在“三相叠加”背景下,货币环境总体稳定。对于新旧经济转型过程中溢出的资金,良好的货币环境会刺激房地产配置,这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最近,房地产企业纷纷下海(海外土地收购和收购项目),领先的房地产企业在香港高价收购土地,都是针对这部分资产配置需求。

“去杠杆”下开发商逆势“抢地”的逻辑

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住房供求总体上趋于平衡,空新建住房的开发和销售范围缩小,政策激励的长期效果有限。因此,各大房企都想抓住政策刺激下释放的宝贵机遇。此时,大规模收购土地无疑将抢占“收获市场”的最佳位置。此外,在新旧经济转型过程中,新经济仍然太弱,旧经济短期内难以退出。基于风险防范和资产回报之间的平衡,商业银行也倾向于房地产抵押贷款或抵押贷款。因此,获得尽可能多的土地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低成本资金,还可以借助房地产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刺激更大规模的土地和房地产开发。这是利润最大化的选择。

“去杠杆”下开发商逆势“抢地”的逻辑

(摘自5月24日《上海证券报》)

(编辑:中国商业新闻网

标题:“去杠杆”下开发商逆势“抢地”的逻辑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4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