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97字,读完约9分钟

李逸之

西藏西部的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蚂蚁地区,在古文献中被称为“羊同”或“娑播慈”。 其地南与尼泊尔、印度接壤,西与克什米尔毗连,北部连接新疆和中亚各地。 2世纪至7世纪是古代象雄部族重要的快速发展地和原始苯教发源地,7世纪以后由于西藏所属的赞普吕达马,佛教也大致在这一时期传入,到9世纪中叶,随着西藏赞普吕达马的灭亡,整个王朝分裂,战争将皇室的余脉逃回西部山区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10世纪中叶古格王朝建立以来,佛教在这里开始空前迅速地发展。 古早期佛教的迅速发展史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历史被称为“后弘期出发弘法”。 700年间古格的快速发展起伏不定,藏传佛教的快速发展也相应变动,其重要的快速发展期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0世纪至12世纪,一个是15世纪至17世纪30年代古格灭亡,这两个时期国力比较强,战争较少。 星移、古格灭亡后370多年的藏西大地今天遗迹零落,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外许多学者多次考古古格,揭示了古格佛教的迅速发展和艺术。 由于远离其他藏区,周边自古与许多佛教大国毗邻,其佛教艺术自然受到毗邻外域的影响,与其他藏区艺术有很大不同,形成了独特的西藏风格。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藏风佛像艺术的遗存中包括洞穴壁画、雕塑、唐卡等多种宗教艺术形式。 其中,各类雕塑艺术品易于保存和流传,因此多被国内外公私博物馆作为重要藏品收藏,影响较大。 目前看到的藏式佛像雕刻品除海外博物馆藏品外,还有近年来陆续在国家内容物考古部门发现的传世物品和出土文物,从实物和收集的资料照片中分解出来,其艺术风格和特征比较统一、一致。 许多地域性造像风格艺术独具特色,可以深入探讨现象课题。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直到古格建国前的10世纪中叶,佛教随着贸易和文化交流渗透到青藏高原山区。 著名的大唐高僧慧超和尚在8世纪初从天竺返回中原的途中经过这个地区,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了当地有佛寺和佛塔。 在发现的传世品中,偶然看到古格王朝建立之前的佛像(包括擦擦造像)是在这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造像雕刻的特点,且与期邻域外的造像风格完全一致,很可能是从外域传到古格地区的(早期擦拭是用印章传来的,在当地制作)。 。 这些作品还表明,他们来自东印度的波罗的海、斯伯特、克什米尔等不同外域。 这些外域的佛教造像艺术是从佛祖造像的发源地甘德拉和马吐腊的造像艺术发展而来的,以前流传着艺术遗风,各有特点。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如图1所示,立姿文殊菩萨通高15cm,制作年代为8-9世纪,制作成纯正的初期克什米尔风格。 这座像头很大,顶着高高耸立的三叶宝冠,脸上弯着眉毛,鼻翼宽,嘴唇小而饱满,耳饰大,耳朵际垂着几根辫子。 上半身赤裸,装饰着串珠项链和圣带,双臂圆展,装饰着手镯、手镯,肩上漂浮的布帛挂在身体两侧。 左手拿在腰上,拿着茎长的莲花,右手拿着剑抬起头,下面穿着长裙,裙子的背后刻着双层并列服装的纹理,赤足而立。 整体古拙、朴素大方。 胎体一次铸造,实心无缝,铜质极好,色泽红润,晶莹发亮,细察放彩虹之光,为克什米尔8-9世纪前后的合金制作精品,随后随着佛教文化的交流传入西藏地区,现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直到10世纪中叶古格建立之初,随着当地佛教的迅速发展,从域外零散传来的佛像不再满足于古格开始建设的大小佛寺,除藏西产黄铜、黄金外,还兴起了古格造像业。 古文书中记载了当时宗教领袖益希沃和仁钦桑布多次迎接外域艺僧教授古格教授的技艺,只有仁钦桑布从克什米尔回国时带回了32位克什米尔籍贯艺术家,对古格初期的佛教艺术产生了克什米尔的影响。 今天,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的鲁巴村是当时古格重要造像基地,当时古格佛教复兴大师仁钦桑布出生在附近。 意大利学者杜齐教授在《西藏考古》上发表了在鲁巴村寺庙的造像照片,认定是12世纪“由住在那里的工匠亲手制作的”。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第二个是11世纪制作的立姿文殊菩萨,高16厘米,这座像光脚站在简洁的方形复莲座,头发高高耸立,用阴线描绘头发纹理,头冠简洁,冠襓带在双耳上呈三角扇形,两绶带辫在脖子肩膀上。 首饰是玉项链和缨络,玉圣带从左肩斜着的双臂上戴着珠镯和镯子,左手拿着莲花,右手拿短式宝剑举到头侧。 下面穿着过膝裙,裙子简洁地在膝盖下翻“u”字的衣服纹,在裙子上敲梅花稍微小一点。 整体造型稚嫩、略显刻板,表现出古格初期当地工匠模仿域外造像期作品、在不成熟时间段制作技艺的特点。 在这座雕像中,用连珠纹和裙子敲击梅花小点等做法完全来自东印度和克什米尔造像中的装饰手段,是典型古格最早期的造像作品,藏风造像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藏风造像在其初期相当短的时间段顺应了当时佛教的高速发展热潮,使早期模仿阶段迅速进入吸收消化期。 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古格已经进入密教金刚乘的盛行期,教义主张语密、身密、意密三密相应,即身为佛,所以佛造像在修法中极为重要,古格造像业在此背景下兴盛,外籍艺术家的协助下造像技术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图3、图4为近年来在古格皮央遗址杜康殿出土的释迦坐像,被阿里文物部门收藏,为12世纪的藏西作品。 造像体四肢强健,有肌肉感,脸圆,双眼低垂,表情典雅,肉髻呈半球状,经打磨解决。 披着右肩袈裟,衣纹呈波谷状,左肩领口施以写实的蕾丝。 须弥座均为束腰底座,图3的须弥座铺有来自克什米尔造像法的垫子。 图莲座和须弥座的结合形式是东印度的早期形式之一,底座正面制作有高起伏的相扑力士像和坐狮,展现了古风的含义。 总体上类似于8-9世纪克什米尔和中亚阪释迦的造像,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之后也会影响到其他藏区。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图5为传世品宝生佛坐像象牙雕像,高14厘米,为12世纪之作,深受尼泊尔造像的影响。 主要身材瘦小,五官小巧带笑容,头戴三叶宝冠,两侧宝缨飘舞,耳朵装饰大环,裸体装饰项链的项圈,双臂戴钏、镯子,腰宝带自然戴在右小腿。 仰面倒下,腰莲座,莲瓣较大,用卷草纹装饰。 莲座下有半圆形的腰带底座,正面根据形状刻有8尊坐佛,票据不同。 主身两侧各站着一菩萨,向着主尊呈微笑状,姿态婀娜呈三折树枝式,肩宽腰细,臀部粗壮,赤脚站在高台上。 在主头光的两侧,还有另外10尊各式坐位菩萨的小像,体型不同,充满动作,票据各不相同。 主头光上矗立着腰迦陵频伽像,两侧各有龙身飞天女像,都戴着冠饰耳环,侧飞姿态优美,双乳圆实具有明显的女性特征。 整个缝隙又用卷草纹样雕刻,给人一种复杂的肌理感,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气氛。 这部作品技艺高超,且年事已高,成为罕见的藏式造像精品,在同类雕塑产品中很少见到,尤为珍贵。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这一时期的造像特征越来越明显,第一是体型增长,比例合理,身材匀称,面部和手脚真实。 纹,装饰美丽,彰显华贵。 铜质多为藏西地产黄铜,质地细腻光泽。 因为身体很薄,经常一次铸造,所以通常不是钟。 其镶嵌技术精湛,常常用白银翻白眼,凝眸,用红铜镶唇,嵌珠链和衣带,嵌而不露痕迹,因其“古格银眼”美名而闻名于世。 如同蚂蚁文化财产机关收藏的2尊体型较大的造像,请参照图6、图7。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6是莲花手观音立像,制作于12世纪,极其写实。 表情祥和,是土著女性的容貌。 白毫米,眼珠子镶银,冠帽复杂雕刻精细,呈镂空空交织网格。 裸体健康大方,浴巾斜着身子,下腹部突出四块肌肉。 腰系细带,垂薄裙子,裙子纹自然写实,长腿健硕,艺术家完美地展现给佛界诸神,令人赞叹。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图7为12世纪释迦立像,同为藏西土著的样子,头饰螺毛,眼睛镶白银,炯炯有神。 鼻子直,嘴唇紧紧闭着。 像斗篷一样穿过肩膀的袈裟,像逆风一样站着,袈裟紧贴身体,体型变得明显,上半身出现了3个“u”形状的衣服纹。 袈裟下部的下摆呈重叠形状,左手拿着袈裟的下摆,右手戴着无畏印,手掌心向外呈凸状,整体呈现出神的色彩,内部充满力量,十分美丽。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西藏的造像艺术高峰维持了200多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世作品。 之后的古格佛教迅速发展暂停,原因不祥,文献记载极少,其造像业陷入低谷。 14世纪以后,佛教迅速发展复活,古格造像业再次崛起,但其造像艺术逐渐走向陈式,明显接近藏中风格。 在制作技术上维持以前流传下来的藏风优势。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藏西作品还展现出早期高峰期的风格。 例如体型长、容貌典雅、裸体装饰,肩膀载布帛,头、身光多种搭配等,形象侧重于板直、娇饰、外面,开始失去自然。 风格特征为了维持现有的自身优势与藏中地区的风格融合,如图8、图9所示,有时明显受到中原汉地造像的影响。 这一时期作品遗存数量众多,同时在工艺制作上保持着极高的水平,反映了当时佛教复兴给晚期造像业带来的持续热潮,这股热潮在1632年之前延续了导致古格灭亡的战争,藏西造像业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年古格造像基地的鲁巴村至今仍是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至今当地人仍未忘记其造像史。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西藏造像史如同佛教的飞速发展史一样非常传奇,它们共同承担着历史赋予的传承、发展、飞速发展和传承的使命,就像中途的接力棒不可或缺一样。 尽早吸收克什米尔、东印度等周边地区外佛教国家的造像艺术,使其消化进化成为新的本土形象,然后与藏中地区等的造像艺术相互影响,不失去自身的创造性。 纵观其前后的迅速发展及其独特风格,已经不朽,而且其迅速发展没有被中断。 相反,当时的遗物虽然现在分散了世界各地的公私馆藏,但仍然鲜明地展现出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讲更具有延展性的作用,使藏西风格艺术持续成为后世不朽的力量。

“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资料来源:中国西藏

标题:“西藏西部的佛像雕塑艺术”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