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70字,读完约2分钟

前几天,“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360年前在吴洪裕火殉难,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切成两半——今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残山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无用师卷》,终于展示在合璧。 另外,包括南京博物馆提供的黄公望“富春大岭图”等83件文化财产在内,陈列在济一堂,也被称为“珠联”。

“赏析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富春大岭图》长74厘米,宽36厘米,纸本,墨笔。 与《富春山居图》用平远法展示富春山水的浩瀚秀美不同,《富春大岭图》用高远法展示富春山的山顶,是从水边脚下到山顶的全景:水边怪石嶙峋,林木茂密,小屋缥缈,山圆 情景淡淡的寂静,和《富春山居图》是同一个工人。 但是,笔墨似乎更加生涩。 方格更简洁,没有《山居图》20厘米漂亮的长披风,石根上被淡墨稍擦、渲染,在《山居图》的山石方格线旁边标出了树丛叶浓墨的横点和纵点,取而代之的是淡墨的横点和浓墨的点 总之,笔墨更简约,情景更平淡。 这和《富春山居图》一样是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应该说是遭遇了同样的不幸。 《富春大岭图》元后一度失踪,清代被叶梦龙收藏。 根据清张庚《国画精意识》,这幅图带有元代王蒙、倪瓒的题跋,可惜现在看不到这个题跋的墨迹,可能是重新裱的时候丢失的。 经过几次手,最后为近代著名收藏家庞雷森所得。 1963年,孙庞增及其先祖珍藏的137件文物捐赠给南京博物馆,《富春大岭图》成为南京博物馆镇馆之宝。

“赏析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有一篇文章介绍这幅画的优越性之一,用《生宣纸》描绘,似乎与《富春山居图》有所区别。 这样的提法有点模糊。 其实,我们现在所说的“熟宣纸”,是指以化水的“生宣纸”为原料,将动物胶、明矾、云母等浸泡成溶液,晒干后制成的不透水的纸。 元代画家用的纸,还不是这种经过再加工的纸,当时特别是以麻等粗纤维植物为原料的纸,质地非常紧密厚重,可以微微吸水,但没有模糊,因此应该适合元代绘画的“干笔皱褶擦”的诉求。 明代以后,由于大量使用安徽泾县的檀树皮、稻草为原料的生宣纸,质地松、水溶化,为了画宋元风的画,不得不改为用橡胶、矾加工制作的“熟宣纸”。 (张德宁)

标题:“赏析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