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14字,读完约3分钟

《盛菊图》的轴尺宽巨大,很可能当初用于宫廷装饰的粘贴。 倒贴是清代宫廷常用的室内外装饰画,其优点是对于壁画,可以根据节令、重大庆典的不同而改变不同的文案、主题。 根据《清宫造弁处活计段》,干隆帝给宫廷画家画了十二月花神,并把菊花定为九月花神。 这幅《盛菊图》的轴应该是钱维城供奉敕恭画,用来装饰秋天的内廷的。

“钱维城《盛菊图》轴:东篱并陶令 何尝识海西”

菊花原产于中国,约8世纪前后传入日本,明末清初从日本回归中国,清人被称为“洋菊”,邹一桂( 1688-1772 )《小山画谱洋菊谱》中记载为“近得洋菊、花事一变、锯叶筒瓣、圆平”。 像星星一样闪亮,像针一样储存着簇,像盖子一样圈像钵一样像盘子。 像匙一样挖,像簪一样插,像笠斯一样修改,像环一样无端。 五颜六色,颜色很多。 ”。正好可以与钱维城的“盛菊图”轴的照片文字相对应。 洋菊在宫廷的鉴赏和采用在干隆年间达到高峰,郎世宁、邹一桂、钱维城、关槐等画家根据敕创作了《洋菊图》。 清宫《洋菊图》的创作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书页,具有图像性质,经常用图像文字配合的方法详细证明洋菊的品种、名称、原产地、生长习惯等消息,可能受中国博物学以前传入、西方传入的植物学图像的影响。 另一个是手卷和立轴,富含以前流传下来的观赏和装饰功能。 钱维城绘制的“盛菊图”轴应属于后者。

“钱维城《盛菊图》轴:东篱并陶令 何尝识海西”

钱维城( 1720—1772 )干隆十年进士,初入翰林,历任南书房行走,刑部侍郎。 诗书画兼长、画艺尤为突出,被花鸟、山水兼能所吸引,为干隆朝语臣画家。 《盛菊图》轴为应旨之作,有《臣钱维城恭画》臣字项签名和干隆帝御题诗,题诗时间为己卯( 1759 )晚秋,画也应于同年完成,时钱维城40岁。 《盛菊图》轴以工笔着色为主,参加了清代宫廷画院流行的《海西焙烧法》。 郎世宁( 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 )等外国传教士画家带来的西方绘画技法,在中国宫廷一般被称为“海西法”和“泰西法”。 “海西法”不同于西方透视学的绘画技法,它基于中国人的审美习性,采用中国绘画媒体、西画的透视技法,消除阴影,减弱明暗。 这种折叠中西的方法得到了干隆帝的认同,郎世宁在干隆朝宫廷画院地位很高,中国画家纷纷效仿其画风,钱维城也是其中之一。 本轴作品中的洋菊花头因浓淡而渗色,努力表现花头的饱满感,增加了真实的视觉效果。 叶采用中国画的“无骨法”。 种植在不同容器里的洋菊,散乱,色彩鲜艳,呈现出富贵的王室气息。 这种“海西法”、“无骨法”中西结合描绘的“洋菊”应该得到皇帝的心。 更有意思的是,干隆帝在题诗中,一边称洋菊为“海西奇种”,一边应用以前流传下来的文人陶渊明东垣赏菊的典故解读洋菊的文化意义。 诗文、画面相互衬托,意味深长。

标题:“钱维城《盛菊图》轴:东篱并陶令 何尝识海西”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