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0字,读完约3分钟

陶瓷板画出现于明代中期,数百年来,在陶瓷艺术和绘画艺术的边缘迅速发展空 特别是民国初期的“珠山八友”,将瓷器装入画中,以胎为纸在瓷板上上色,制成了美丽的大气、宁淡悠远的新粉彩。 粉彩陶板画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所描绘的形象生动、美丽,将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领域。

“珠山八友瓷板画收藏与鉴赏”

“珠山八友”的形成与艺术成就

民国初期,陶板画的创作艺人聚集在江西景德镇。 1928年的一天,一位客人找到陶板画的艺人王琦、王大凡,想预约风格大、质量上乘的陶板画。 于是,两人邀请了邓碧珊、汪野亭、几位以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六人,务必请每人画一幅陶板画的精品。 画完了,大家看了之后都大开眼界,感叹不已,纷纷请这八位达人继续创作。 这样,八人索性成立了研究团体性质的陶艺社,命名为“月圆会”,是祈求“花好、月圆、生命”的意思。 然后在每个月的满月日聚集在珠山,画会友,聚会友,切磋绘画。 历史上珠山是江西景德镇的别称和象征,所以大家尊称第八位为“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瓷板画收藏与鉴赏”

“珠山八友”是文人画派对陶瓷绘画艺术的传承者,陶瓷浅江文人画派的继承人,为使陶瓷文人画成为艺术主流和时尚的代表,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诚然,他们大多是“红店”(陶瓷家居工业工厂)的艺人,但他们善于总结、加强学习,在艺术实践中提高自身修养。 这种向上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宣传艺术个性,追求审美趣味。 而且作品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成为时代的先知。 它所推出的新的绘画艺术,对同时代和后几代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珠山八友瓷板画收藏与鉴赏”

另外,他们对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的思考和历史水平的审查度,使其创作的作品接近时代。 《珠山八友》不仅接受了文人画的审美理念,还敢用文人画艺术取代当时的康雍粉彩。 这是怎样的“大胆无畏”! 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之后陶瓷文人画艺术的长足快速发展,新粉彩就不可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中流砥柱,那陶瓷装饰艺术就不可能创造新的里程碑。

“珠山八友瓷板画收藏与鉴赏”

珠山八友》的生平与作品介绍

“珠山八友”其实不是实数,是总称。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他们由10位画瓷艺术家组成。

王琦( 1884~1934年),字碧珍,号陶迷散人,安徽人,后移居江西信江。 他是“珠山八友”的第一个发起人,早期画的是“无骨法”的佛像,作品以工笔为主。 中年以后创作写实人物,文笔豪放,特别喜欢黄慎的风格。 由于采用了西洋阴阳彩瓷的技法,明确了用明暗表现人物头部,用写实笔法解决衣纹的画风,同时在陶瓷绘画中率先采用了西洋画的技法。 其作品粉彩“瞎争图”瓷盘(图1 ),尺寸为45×26厘米,2007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卖企业以8.8万元拍卖成交。 瓷板的图案是两个盲人艺人在争夺的,其中一个面带愤怒的表情,抓住另一个盲人的辫子,举起棍子打。 另一个人打了狗棍掉到地上,保护了头,按了手停下,吓了一跳。 题为《

标题:“珠山八友瓷板画收藏与鉴赏”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20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