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25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青岛4月19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提出“要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学校教育对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这为改变体育长期被学校教育边缘化的状况,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由于长期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多人形成了一种模式,数字物化和英语是“主课”,政治和历史专业的学生是“副课”,声音和身体的美被忽视在角落里。虽然体育课中既有身体健康指标的评价体系,也有身体健康指标的评价体系,但几乎没有人受到体育课不及格和身体健康达不到标准的影响。

原因是体育和体质健康指标在实施过程中过于“人性化”,没有用硬性指标加以约束。只要文化课通过,体育就不会成为孩子进一步学习的绊脚石。但是这对下一代是有益还是有害呢?年轻时,抗病能力强,身体恢复快。当旧身体“变红”时,再锻炼就太晚了。

每个人都有惰性。如果我们只提倡没有任何“硬约束”和考试压力,我们就不能真正调动所有学生的身体。只有更多地接触体育锻炼,感受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魅力,学生才能产生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在青少年中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风尚,并通过体育锻炼塑造自己的个性。

首先,“硬约束”应该真正把体育教学质量与入学和毕业联系起来。最近,清华大学的一篇关于毕业生必须达到游泳标准的新闻报道在教育界和体育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些措施应该受到热烈欢迎。只有这样,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学校体育的理解才能发生逆转。同时,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体检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避免体检成为“法外场所”。

体育时评:用好“硬约束”培育青年终生锻炼习惯

其次,“硬约束”应加强对学校的监管。教育部门应提高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体育课时、方法、效果和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评价和抽查。对触及“硬约束”红线的,要进行通报批评,约谈学校主要负责人,督促其立即整改。

第三,“硬约束”应该由硬件设施来保证。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和场所的总体数量仍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此外,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和场所也不足,难以满足附近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另外,“硬约束”要有“软情感”,即注重培养和结合学生的兴趣。通过举办大量不同项目的体育比赛,调动在校学生广泛参与,让他们在比赛中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促进身体健康。他们的身体健康达到标准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温情”需要“软实力”的支持,即专业教练。好教练是“种子”。除了培训更多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师和引进退役运动员外,还可以鼓励各级专业队伍和明星运动员进入校园,与学生互动,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淼

标题:体育时评:用好“硬约束”培育青年终生锻炼习惯

地址:http://www.og5o.com/ppzx/1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