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18字,读完约6分钟

演奏琴曲的这把古琴是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唐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 曲子婉转流畅,有韵味。 琴声柔韵悠长,圆润细腻。

它和万工车、玉琮王一起,马上就要在“国家宝藏”节目中登场了。 如万工车、玉琮王,本文通过《彩凤鸣岐》作者在琴腹的龙池中“大唐开元两年雷威制”的金识,以及民国琴学泰斗杨宗稷刻在琴身三段铭文中的记述,探寻这部古琴的制作历史和流传秩序。

“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将在《国家宝藏》里诉说前世今生”

古琴又称“七弦琴”、“瑶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过去,有10根弦,也有5根弦,到汉末基本定型,是现在普遍看到的七弦琴。

唐代是古琴艺术的鼎盛时期,为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古琴艺术取得了空前的迅速发展,造琴技术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其中,最迷人的錾錾琴大师是四川雷氏家族,其中雷威最为有名。 现在流传的古琴中,唐琴的数量不超过20枚,但雷威制作的琴尤为珍贵,通常被称为“雷琴”和“雷公琴”。

“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将在《国家宝藏》里诉说前世今生”

浙江博的这把“彩凤鸣岐”琴是雷威制作的,是民国琴学泰斗杨宗稷最珍爱的三张琴之一,他评价这把琴“声音很棒”、“凤毛麟角”。

杨宗稷,字时百,自号“九疑山人”,湖南省宁远县清水桥人,清末民初著名琴学大家,中国古琴重要门派“九嶷派”创始人。 现代着名古琴大师管平湖是其弟子。

其着作有《琴学丛书》四十三卷,约四十万字,是集古今这类书的大成。 晚年开“九疑琴社”授琴,对琴文化的快速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彩凤鸣岐”琴体浑厚、造型古朴典雅,琴背琴名附近有断纹,其余遍布小流水断纹,琴面三、四、五纹章中隐藏着类似梅断的小圆,这些断纹都是鉴定年代的重要参考。

龙池上方有“彩凤鸣岐”的琴名,环龙池周围有杨宗稷写的三段鉴藏赞美铭文。

这三块碑文,字体优美,沧桑,悄悄地向人们诉说着这把琴的前世。

前世:鬼斧神工雷威造

大唐开元二年( 714年),在遥远的西南蜀地,一位名叫雷威的工匠将琴木屑掸掉,新琴完成。

这是落霞式的古琴,琴通长124.8厘米,额头宽16.3厘米,肩宽18.8厘米,尾宽12.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的厚度为5.4厘米。 琴身两侧沿着莫尔条纹起伏,就像连天的云一样。 油漆未干,线安全,雷威挥手,琴声如钟金石,清脆婉转,张好琴! 于是他拿起雕刻刀,在琴腹的龙池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大唐开元两年雷威制”。

“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将在《国家宝藏》里诉说前世今生”

从隋朝开始,由于当时的蜀王杨秀爱琴,蜀地的制琴名匠辈出,其中尤以雷氏家族最为有名。 四川省的雷氏造琴,相继有三代人,分别是雷介、雷霆、雷震、雷威、雷源、雷文、雷珏、雷会、雷迅等9人。 其造琴活动从开元到开成止( 713—840 ),前后约120多年,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历史时期。

“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将在《国家宝藏》里诉说前世今生”

雷威是最有名的制琴师,据说每次暴风雪来,他都喝浊酒,戴蓑衣,戴斗笠跑到峨眉山深的森林,听到树的声音。 如果那个声音连绵悠扬的话,就做角落里的琴材。

这把琴后来被命名为“彩凤鸣岐”。 岐山,现在在陕西省岐山县的北边。 “鸣岐”一词出自《国语》第一卷,据说周朝兴起时,凤凰在岐山鸣叫。 凤凰是一种非常吉祥的鸟,身上有五色的图案。 所以,“彩凤鸣岐”这个琴名,应该是吉祥的征兆,也许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对琴的寄托。

“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将在《国家宝藏》里诉说前世今生”

今生:多次辗转浙江博藏

二百多年过去了,转眼就到了民国九年仲春。 这一天,镇国将军毘朗(清末军机大臣之一,光绪三十三年袭击贝勒)来到北京城南的陶然亭公园。 这里有岳云别业,是他的朋友,同为前清重臣的张百熙公祭的地方。

他进入岳云别业大门的瞬间,兰贝莱的心突然被打动,他听到了稀疏的琴声。 那是古琴的名曲《平砂落雁》。

兰贝莱是个爱琴的人,他的祖父、定敏亲王登铠甲是道光皇帝的宠臣,家中“行有恒堂”收藏的古董丰富珍贵,其中尤以古琴收藏最为有名。 但是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洗劫了定王府的藏品空 其中也包括雷威制作的“彩凤鸣岐”古琴。

“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将在《国家宝藏》里诉说前世今生”

现在岳云别业的琴声相似,勾起了他的思绪。 他循着名声走了,鼓手竟然也是老同事杨宗稷。

杨宗稷抚摸岳云别业的,是他几年前花重金买的雷公琴。 第一次看到琴上的《大唐开元二年》文案时,这个有名的京琴家大失所望,仿佛在一千多年的瞬间迅速流逝。 “开元二年题名为一千二百年刹那空”。 经过杨宗稷的调整,他发现这把琴的音色很少见。 “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羹”。 因为这一点特别重要。 1914年农历6月24日,民间称为“荷花生日”的日子里,杨宗稷为这首琴写了七言长诗,刻在琴背上。

“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将在《国家宝藏》里诉说前世今生”

曲抚完,兰贝勒之前聊了往事,和杨宗稻聊了20多年前在家流过名琴的事。 当他说出“彩凤鸣岐”四个字时,杨宗稷惊讶地抱着刚刚收拾好的琴袋,脱了一口,突然就是那个“彩凤鸣岐”!

真的是高山流水遇到知音,感受到时运造化的艰难,杨宗稷在琴背上刻下了这个故事。

1932年,杨宗稷去世。 在学生介绍中,他的一部分藏琴,包括杨宗稷最珍爱的“彩凤鸣岐”琴等,被一位叫徐桴的浙江镇海人收购。 徐桴曾担任北伐军总司令部经理,曾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上海市财政局局长、上海市银行总经理、浙江省政府委员等要职。 他在镇海老家东南塔屹东峯建庐,取名“塔屹农田”,号为北屹塔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后,徐桴的子孙将藏琴捐赠给了当地的镇海文化馆。 1953年移交浙江省博物馆(当时是浙江博物馆)。 这些珍贵的古琴,躲过了战乱和十年的惨祸,如今流芳百世,永存,让成千上万的人分享,真是琴坛的大幸事。

“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将在《国家宝藏》里诉说前世今生”

琴声再次响起

2008年底,《凤凰与鸣》——浙江省博物馆藏唐代雷琴演奏会在浙江音乐厅隆重举行。 这位1300多年前的唐代名琴再次被现代古琴大师轻轻抚摸,特制的古法丝弦在指尖下发出温柔的“沙沙声”,圆润纤细的琴声再次悠扬地传入我们的内心深处。

“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将在《国家宝藏》里诉说前世今生”

(本文原刊于浙江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标题:“唐代古琴彩凤鸣岐将在《国家宝藏》里诉说前世今生”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