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25字,读完约6分钟

金申专栏

由于在古代铜是非常贵重的金属,铜像通常尺寸很小。 隋唐的小型金铜佛像遗落颇多,有时也出土。 这些小型金铜像中观音菩萨像数量众多,其次是释迦牟尼佛像、阿弥陀像、文殊菩萨像等(图)。

许多小铜佛像身材矮小,一般高5~10厘米,制作得很美。 其作用是除了在室内放置供品之外,还可以在外出时随身携带,祈求平安。

据刘宋傅亮《观世音成就记》记载:

蜀国有一件白大褂,用切下它的檀函积攒观世音金像,系着脖子的头发。

南公子岙,第一平也。 ……制作一尊小小的观世音金像,用山檀函供奉,行迹山顶,不为人知。

晋熙中,司马休之为会智……制作金像,在萩首的头发中,料理斩谷,进入挖空山学习道路。

据了解,南北朝时有将这样小型的铜像放入檀木箱,系在头发上随身携带的习惯。

唐代盛行小型金银佛像的制造,段成式《寺塔记》云:

常乐坊赵景公寺,隋开皇三年建成。 寺庙里有六百多尊小银像,金佛一躯,长几尺,大银像高六尺多,古色古香。

云还提到了“安乐坊玄法寺”:

起初,居人张频宅也……以舍家为寺,铸造金铜像10万尊,金石坛全部填满,还有数万尊。

唐代佛教信仰盛行,大量制作铸造佛像也是功德,由此可见至今仍在继续发现唐代的金铜佛像。

满足信徒的需要,供奉佛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活动,买卖活跃,在皇帝看来对佛教信仰不敬。 为此,唐太宗特下了《断卖佛像敕》,见于《全唐文》卷九。

佛道形象、事情极其尊严,妙招之家、铸造、供养之人众多,竞相购买,品藻做工低劣,轻重不一。 买家不顾因果,只求便宜,卖家想要本希利润,只是价格高。 罪孽深重,福报俱尽,违反经教,违反禁止合同,从今往后,工匠不得塑造佛道形象出售。 看了那个雕像,又不能卖了。 各个命令分发寺院观,让寺院观的人们支付其价值,还请求州诉讼检查,10天内使用。

“小型金铜佛像趣话”

也就是说,有工艺特长的人塑造佛像,让供奉之家竞争购买,评价技艺的优劣,衡量其重量。 买主不考虑因果报应,只追求贱卖,卖主贪图利润,一味追逐高价,罪孽深重,违反佛教福报教义,必须予以禁止。 之后,工匠完全不允许事先制作佛道像进行销售,应该会有人根据需要定制。 已经制作好的佛像也不能废弃。 分发寺院道观,让寺院观的信徒评定成本,由所在州的政府审查核实,敕令10天内一定会整理完毕。

“小型金铜佛像趣话”

《唐大敕令集》卷十三中也记载了开元二年( 714年)七月的《断书经及铸佛像敕》。

……如闻,坊巷内,翻开写经,公然铸佛。 吃着酒肉,手很腥。 尊敬之道吃亏,慢慢牵制之心从这里开始。 ……今后,州县坊市等地将无法比诺尔更能铸佛写经。

听说玄宗李隆基在市内的巷坊随便铸造佛,开写经店,和酒肉的腥味混在一起,对佛教缺乏尊敬,生渎,随后下达了禁止各地民间铸造佛像,以取经为职业的敕令。

暂且不论命令是否真的能够贯彻,我们只是通过这些史料,从另一个侧面窥视唐代民间铸佛传经的盛况。

唐宗会昌年间( 841~846年)发生的大规模废佛运动,俗称“会昌法难”。 唐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的土地不输征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扩张过度,国库收入赤字。 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励和太尉李德裕的支持下,于会昌5年( 845年) 4月下令调查天下寺院和僧侣的数量。 5月在长安、洛阳左右的街道上各留下两座寺庙,一座寺庙的僧人各命令30人。 天下各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20人、中寺10人、下寺5人。 8月,限期拆毁天下各寺。 包括天下寺4600余所、兰若(私立僧居) 4万所。 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公顷,奴婢15万人。 僧尼下令还俗者26.05万人,释放了供寺院使役的良人50万人以上。 政府从废佛运动中获得了大量的财物、土地和纳税人。

“小型金铜佛像趣话”

会昌5年8月,日本僧人圆仁经山东登州回国时,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了以下敕令中佛像的厄运。

天下的金铜佛像是州县司剥金,在上面称重而成的。

在销毁佛像之前,将佛像表面的钟金全部剥下并收入国库,一时的金铜佛像损失极大。 圆仁《入唐求法朝圣行记》中有如下记述。

7月,中书让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员会盐铁使铸造钱,让铁委本州铸造为农具,金银? ? 石像付度支付,衣冠士庶之家全部金银铜铁之像皆纳官,违宪者按禁铜法处分。 土木石等像留寺内保持原样。

即中书废除天下寺院内的铜佛像、铜钟、磬等废弃铸币,铁制品要求当地改铸农具、金银铜等作为国家经费,世族百某家的金银铜铁佛像全部上缴官府,违者按照《禁铜法》处罚。 泥雕木雕、石佛等非金属类佛像可以留在寺庙里。

“小型金铜佛像趣话”

但是,在禁佛令期间,实际上也有贪官私自将利用职权收缴的佛像带回家的,《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四《温廷筠》条记载如下。

会昌破坏寺庙之际,分遣御使视察天下所废寺,采录金银佛像。 苏监察者无记名,在两条街上各寺巡逻,见过银佛一尺以下者,多袖而归,人称苏担佛。

看看这个姓苏的监察御史是多么贪婪,朝廷派他去监察东西两条街的寺院废除和收缴的佛像,他只要看到一尺以下的银佛像就随便回了自己,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苏担佛”。 当有人用“苏担佛”与温廷筠作对时,温回答说没有比“密陀罗僧”更合适的了。

“小型金铜佛像趣话”

密陀罗僧是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来的油质颜料,可用于画油质画,可称为早期油画。 这里讽刺的是密陀罗僧的谐音“秘密搬运佛像的僧人”,用“苏担佛”来形容“密陀罗僧”,真是恰到好处,赞不绝口。

无论如何,围绕金铜佛像史记的东西很多,都与奇异的故事和历史事件有关,也有弥补正史记载的遗漏的东西。

针织水清

标题:“小型金铜佛像趣话”

地址:http://www.og5o.com/hyjj/19722.html